莫斯科人的新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6215
颗粒名称: 莫斯科人的新居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3年1月6日,当代日报刊登了文章“莫斯科人的新居”。
关键词: 莫斯科 工人 居住 建築 瑪利亞

内容

每逢星期二出版
   一、幾個數學與事實
   蘇聯政府批准了改造莫斯科的十年(一九五一——一九六〇年)總計劃。
   按照新十年改造計劃,蘇聯首都的範圍將較以前更爲廣大。
   總計劃準備在一九五一——一九六〇年的期間,修建一千萬平方公尺居住面積的房屋。十年中,要蓋四百所學校,有二萬六千張病床的醫院,有二萬五千個座位的電影院;擴充許許多多的托兒所和幼兒園、商店、食堂、文化與敎育機關;開闢新的地下鐵道綫、增建摩天大樓、新公園、花圃,……在莫斯科附近,建築供十萬工人休息用的別墅區。
   以上所說的只是一個大槪,不足以說明莫斯科今後幾年改造總計劃的全貌。莫斯科人把這個計劃叫做斯大林計劃,因爲它是依照斯大林的指示擬訂的。
   改造莫斯科的總計劃,是對蘇聯首都勞動人民關心的新例證。
   二、這些已經完成了
   計劃中的許多部分已經實現了。計劃上的數字變成了壯麗的高樓住宅、藝術性的建築和新型的地下鐵道車站。
   在前年這個計劃尚未批准的時候,就有七十三萬五千平方公尺居住面積的房屋落成了。這差不多等於一九四八年莫斯科建築的住屋的三倍。去年,莫斯科人又得到七十五萬平方公尺居住面積的住宅。在最近二三年內,莫斯科每年所修成的住屋的居住面積將達到一百萬平方公尺。
   現在,在莫斯科的市中心和僻靜地區,都在建築成千的住宅和旅館大樓。莫斯科的許多家庭得到了設備齊全的新居。我們來看看謝米洛夫斯基河邊街七號的一個家庭吧,他們是才搬到新房子裡的。
   三、謝爾蓋·戈利哥夫和他的家
   這個房屋裡住着謝爾蓋·戈利哥夫。他是「鐮刀與錘子」冶金工廠的電氣匠,一個普通工人。在同伴當中,他並不算傑出的。
   戈利哥夫的妻子瑪利亞是家庭的主婦。最大的孩子(女兒)叫菲拉,不久前從專科學校畢業,現在敎英文。兒子叫安那東尼,是莫斯科動力專科學校的學生。最近,他便要當工程師了。小兒子叫伏契斯拉夫,在中學九年級讀書。
   四、在二十八號公寓
   我們走進謝米洛夫斯基河邊街七號十一層大樓的第三個大門。門裡有兩個電梯,我們升到第七層樓。衝着電梯口是四家住宅。我們按了第二十八號房間的電鈴。接待我們的是女主人瑪利亞,她說她丈夫要等一會才囘來。原來,他們在莫斯科附近有一塊地,戈利哥夫一早便到那裡去了。她們兩夫婦都喜歡種花栽樹,在自己那塊地上,他們開闢了一個果園。最近他們便可修好他們自己用的別墅了。
   好客的女主人依我們的請求,領我們參觀了她的新居。
   戈利哥夫家有三間大屋子和一個廚房。前乾淨明亮的地板一直到窗簾上的繡花,都可以看出女主人精心的佈置。房間裡有許多新傢具,都是搬家時新買的。
   合理的房屋設計,包括房間、外室、走廊、廚房、洗澡間,這些構成一個舒適的居住單元。寬大、溫暖而乾燥的居室,屋裡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連極細小的地方,都弄得十分細緻、舒適。
   「你們看,建築師們對我們做主婦的照顧多麽周到,」瑪利亞一邊讓我們到廚房兼飯廳裡去,一邊說:「看,這兒是冰箱,這兒是煤氣爐。這是洗刷用的冷熱水。這是放食物和器具的櫃子。那裡是運送垃圾的通道。樣樣都安排得很妥貼、方便。」
   「感謝建築工人們,他們煞費苦心地給工人們創造了美滿的居住條件。我們很滿意新房子。」瑪利亞在結束我們的談話時這樣說。
   五、陽台上的談話
   後來還有一段三個人的談話,戈利哥夫也在場。
   我們出去到陽台上,以便欣賞莫斯科的景緻。戈利哥夫沉默片刻之後說:
   「你們問房子租金是多少。就同你們所曉得的一樣,在蘇聯工人的支出預算中,房租只佔很小的一部分。我每月付出六十盧布的房租。暖氣、水、煤氣、電的費用大概也與這個數目差不多。我們全家收入,包括我和我女兒的薪水和兒子的助學金在內,一共每月是三千六百盧布。即是說,房租和所有公用事業的支出,只佔我們所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和我們住在這同一所公寓裡的同志,比如煉鋼工人古沙洛夫、副鑄工波利索夫、領班培夫塔夫,他們的支出也差不多。你們當然知道,這所公寓裡住的都是『鐮刀與錘子』工廠裡的工人,對嗎?但這還不是我們工廠唯一的一幢呢?」
   「那裡,你們看,那不是起重機嗎?」戈利哥夫讓我們看那邊,「右邊,偏左一點,那便是建築場,給我們工廠工人蓋房子的起重機。不多久,在這個地方就要出現一幢十四層的大樓。它比現在我們這幢還要大四倍——有二萬四千平方公尺的居住面積。這幢大樓,和所有莫斯科的大樓一樣,都是爲我們勞動人民預備的。」(靑譯)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靑譯
责任者
菲拉
相关人物
伏契斯拉夫
相关人物
戈利哥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