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谿合作總社觀城米廠工人創造自動篩糠機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5097
颗粒名称: 慈谿合作總社觀城米廠工人創造自動篩糠機等
并列题名: 使工人健康有了保障,並提高了産量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慈谿縣合作總社觀城糧食加工廠職工,在這次紅旗競賽運動中,創造了自動篩糠機和改良砂礱。使工人健康有了保障,並提高了產量。
关键词: 糧食 篩糠機 產量

内容

(本報慈谿訊)慈谿縣合作總社觀城糧食加工廠職工,在這次紅旗競賽運動中,創造了自動篩糠機和改良砂礱。使工人健康有了保障,並提高了產量。
   「軋米工人好做,吃糠灰難過。」每一個軋米廠工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尤其是篩礱糠、砂礱磨穀,工人們常常叫喉嚨痛。慈谿縣合作總社觀城糧食加工廠生產幹事陸杏章、駱行賢,在這次紅旗競賽中看到砂礱磨出的米、穀、糠、灰,都從一個洞裏出來,以致糠灰滿屋亂飛,便在砂礱的上口旁邊開了兩個長七英吋、高四英吋的洞,添進了兩張四百廿眼的鐵篩子,再在洞口外做了一個鉛皮罩,口嘴朝下,各套一只蔴袋。這樣,機器開動時,糠灰便都從這兩個洞眼中飛出來。經過試驗,不但糠灰滿天飛現象沒有了,而且每天可多出四十斤細糠。
   這個竅門找到後,他們就繼續研究篩糠的問題。在過去,廠裏軋好一天穀以後,需要一個工人篩十小時糠,工人疲勞不用說,還弄得滿屋是灰塵。他們就動腦筋創造了一個自動篩糠機。原來穀在砂礱裏磨好以後,一定要用風箱扇出大糠。他們就根據風箱口大小做了一面長方形的糠篩,三面釘上兩寸高的木邊,出礱糠一邊不釘木邊,用四根繩子吊住;不釘木邊一面吊得高一些,稍微有些倒瀉形。在糠篩的另一頭,用一只活動鉄攀,把做好的糠篩放在一個木箱裏,在木箱外裝了一根彎地軸,和糠篩的活鉄攀鈎好,裝上小皮帶,糠篩就自然而然轉動了,細糠從篩裏下落到木箱裏,礱糠篩出到木箱外,就成爲自動篩糠機。
   經過試用,不但糠灰沒有了,工人身體健康有了保障,而且米質也提高,細糠也增加了。過去八個工人每天十小時只軋一萬二千斤穀,現在九小時可軋一萬五千斤了。全廠工人們都準備再提高產量,爭取實現「三八制」的生產時間。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慈谿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