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蘇聯商業問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4913
颗粒名称: 關於蘇聯商業問題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2月当代报登载關於蘇聯商業問題。
关键词: 蘇聯 商業 問題

内容

問:為什麽蘇聯還需要有商
   業?
   答:蘇聯現在正處在由社會主義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階段,爲什麽蘇聯現在還需要有商業呢?這是因爲蘇聯現在還存在着兩種社會主義生產的基本形式:一種是國家的也就是全民的形式,一種是集體農莊的形式。所謂國家的即全民的生產形式,就是這些生產企業的生產資料如機器、原料等是全民所有的,因此這些生產企業的產品也是全民的財產。這些產品國家有權來支配。
   集體農莊的生產就不同了,雖然集體農莊所使用的土地和機器如拖拉機和康拜因機是國家所有的,但土地是爲集體農莊永久使用的;集體農莊把它當作自己的財產來支配。集體嚴莊的種籽和勞動□是集體農莊自己的,所以集體農莊的產品如糧食、棉花等等就是集體農莊的財產,只有集體農莊才有權來支配這些產品,國家是無權支配的。
   那末用什麽辦法使集體農莊的產品能轉讓出來呢?斯大林同志告訴我們:「集體農莊只願以商品的形式把自己的產品轉讓出來,願意以這種商品換得它們所需要的商品。現時除了經過商品的聯系,除了通過買賣的交換以外,與城市的其他經濟聯系,都是集體農莊所不接受的。因此,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國,……乃是必要的東西。」
   問:蘇聯商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上
   有那些作用?
   答:蘇維埃商業是蘇聯龐大的國民經濟部門之一,它是社會主義日用消費品從生產到消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蘇維埃商業的發展是隨着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来的,它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過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一)蘇維埃商業是城市和農村聯系的主要形式,是社會主義的三種生產者(國家、集體農莊、合作社)相互聯系的一種形式。它使社會的消費品以最快的速度及消費者的願望達到消費者手裏。因此它加速社會主義□大再生產的進程。
   蘇維埃商業是以組織城鄉商品流轉,將城市與農村經濟密切聯系起來,通過農產品採購等方式,以大量的農產品去供應城市的工人、職員及居民,同時也組織大量的工業品去滿足廣大農民需要。因此,蘇維埃商業在鞏固城鄉之間的密切聯系以及工農的經濟與政治聯盟方面,起着很大作用。
   蘇維埃商業鞏固着蘇聯國家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由於自然條件和生產的特點,使全國各地區的經濟特點各有不同。某些產品的生產是帶有地方性的,但是消費却普遍在全國各地。例如:烏茲別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是棉花產量最多的地區,但是棉花的消費却不僅此地,同時爲了使烏茲別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棉花生產得到發展,又必須從其他地區供應大批的糧食品和工業品。蘇維埃商業的作用就在於組織全國各地區的商品流轉,活躍全國的經濟,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平衡的發展。斯大林同志指出:「要發展我國經濟,就必須發展商品流轉,必須發展蘇維埃商業……」。
   (二)蘇維埃商業促進勞動者物質生活的提高,使工農業產品迅速地到達消費者手中。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勞動者的貨幣收入是在不斷地增長着,但是僅貨幣收入的增長,還不足以說明勞動者物質生活的提高;眞正物質生活的提高,必須使勞動者的貨幣收入能够買到他們所需要的消費品。在實際生活中,蘇維埃商業能充分滿足了他們的物質需要。例如,在戰後幾年中,隨着勞動者貨幣收入的增長,國營貿易與合作社貿易的商品流轉額增加了一點九倍。
   (三)蘇維埃商業促進社會主義生產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和勞動者物質生活的提高相密切聯系着的。所以,斯大林同志曾經指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必須保證勞動者的物質生活得到改善。改善物質生活就必須使貨幣收入(工資)增加,而勞動者的貨幣收入量,又是直接取决於他們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越高,所得貨幣收入就越多,從而通過蘇維埃商業所買到的消費品也越多。蘇維埃商業就這樣刺激着勞動者去提高勞動生產率,因而使社會主義生產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蘇維埃商業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根據社會主義的兩種所有制及按勞付酬的原則,促進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積極因素,它一方面擴大消費範圍,和加速商品的流轉;另一方面直接影響着工農業生產,在產品的種類和質量上都必須符合於消費者的需要。
   蘇維埃商業在鞏固蘇維埃貨幣制度與信貸制度、促進社會主義「按勞取酬」的分配原則的實行,以及擴大社會主義的積累等方面,也都起着很大作用。
   蘇維埃商業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和它所完成的國民經濟任務分不開的。同時,也是由於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發展法則所决定的。
   問:蘇聯商業的本質如何,與中國商業
   有何不同?
   答:蘇聯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國家的商業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蘇聯商業的本質正如斯大林所說:它「是沒有大小資本家參加的商業,沒有大小投機商人參加的商業。這是特種商業,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而只有我們布爾什維克才在蘇維埃制度發展條件下加以實行的商業。」
   這是什麽意思呢?這就是說,第一,在蘇聯商業中沒有私人經營的商業;第二,在蘇聯商業中沒有剝削存在;第三,沒有投機現象;第四,這種商業是只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才能實行的商業。因此蘇聯商業是社會主義國家用來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的一個經濟工具。
   爲什麽蘇聯商業能够這樣呢?這是因爲蘇聯已經消滅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在我們中國就不同了。中國的經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生產資料的私有制還沒有完全消滅,還容許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的存在。在商業方面,中國不單有國營商業,還有合作社商業以及私人資本主義的商業。在中國商業中,國營商業是領導者,它扶助合作社商業的發展,領導私商進行正常經營,帶領全部商業爲新民主主義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而服務。
   但是由於中國今天的商業是新民主主義的商業,所以它和社會主義的蘇聯商業有着很大不同,最主要的不同就是:第一,中國商業中還有私營商業存在;第二,由於私營商業的存在,所以在中國商業中還有剝削存在(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沒有剝削);第三,私營商業的存在,就有可能產生投機、倒把、囤積居奇、抬高物價等有害國計民生的現象(當然我們要想法制止這種現象)。而在蘇聯商業中,因爲沒有私營商業存在,商品價格大部是按國家規定價格買賣的,所以這些現象就不會產生。
   毛主席吿訴我們:中國的前途是向社會主義前進,那麽中國商業也要向蘇聯商業的方向邁進。但在我們沒有到達社會主義以前,還要保護私營商業的正當經營。我們應當協助政府敎育私商,遵守政府法令,服從國營經濟領導,限制其投機活動,鼓勵其正常經營。這樣做,對我們國家的建設還是有利的。
   問:蘇聯商業發展情况如何?
   答:偉大十月革命的勝利,給蘇維埃商業開闢了發展的道路。
   十月革命勝利的初期,在蘇聯參加商品流轉的,不僅有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商業,而且在相當時期和在一定條件下也有私人商業存在。以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才逐步的把私人商業從商品流轉中排擠掉。其發展情况是這樣的:
   十月革命勝利後,國家立刻實行了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打下蘇維埃商業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商業方面,政府宣佈廢除商業祕密,實行了糧食和必需品的國家專賣制。
   到了一九一八—一九二〇年,由於帝國主義對蘇聯的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的發生,爲了打敗國內外敵人取得戰爭的勝利,國家實行了軍事共產主義政策;在商業方面實行了穀物貿易的國家壟斷,同時宣佈禁止私人經營商業,對於□時城市居民的糧食供應實行了免費定額供應制,在這種情况下正常的商業關係幾乎是停止了。
   一九二〇年蘇維埃國家在蘇聯共產黨領導下戰勝了國內外敵人後,就由軍事共產主義時期過渡到和平建設時期,實行了新經濟政策,重新開放了商業。農民在完成納糧的義務後,多餘的糧食,可以自己拿去出賣。這樣私人又可以經營商業了。蘇聯共產黨這時非常重視商業,因此黨在商業方面的政策用列寧的話來說就是:「掌握商業,給商業以指導」。大力發展國營和合作社貿易。私人商業這時所以能够存在,是因爲在戰爭時期蘇聯國民經濟遭受到很大破壞,戰後的首要的任務就是想盡辦法來恢復與活躍經濟;在經濟上建立與鞏固工農聯盟。然而,當時蘇聯是農民的小商品生產佔優勢的國家,要想使工人和農民在經濟上聯合起來,只有通過商業。再說,當時蘇聯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力量還很薄弱。在這種情况下,爲了發展生產,活躍經濟,私商又得到復活的機會。
   以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國營商業和合作社商業逐漸的發展和壯大起來,到可以代替私商時,專門從事中間剝削的私人商業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爲了把專門從事中間剝削的私商從商品流轉中排擠掉,蘇維埃國家在整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實行了許多經濟措施,通過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壯大和發展了國營貿易和合作社貿易,並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終於在一九三一年淘汰了私人商業,而以包括了國營貿易、合作社貿易和集體農莊貿易的蘇維埃商業所完全代替。從此以後,蘇維埃商業,也就成了蘇聯唯一的商業形態了。
   問:蘇聯到共產主義還需要商業嗎?
   為什麽?
   答:到共產主義的時候是不需要商業的。斯大林同志在他最近的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就曾指出說:商品流通是和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前途不相容的。「如果讓集體農莊集團所有制、商品流通等經濟事實仍然存在,那就旣不能獲得能够滿足社會一切需要的豐富生產品,也不能過渡到『各取所需』的公式。」
   所以在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進程中,將要一步步的縮小商品流通的活動範圍,而擴大產品交換的活動範圍,以促使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等到集體農莊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時,就可以由能够掌握社會生產的全部產品的中央政權或其他社會中心,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則進行產品的直接分配了。這也正如斯大林同志所指出的:「在出現了有權支配全國一切消費品的一個無所不包的生產部門,來代替兩種基本生產部門即國營部門和集體農莊部門之後,商品流通及其『貨幣經濟』就會作為國民經濟的不必要的因素,而消失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敎研室答)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