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給了我以智慧和力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4311
颗粒名称: 人民給了我以智慧和力量
并列题名: ——記機務員余又誠創造自解風管分離器的經過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上海鐵路局杭州分局的機務員余又誠,創造了自解風管分離器。
关键词: 風管 分離器 創造

内容

本報記者張源祿
   余又誠是上海鐵路局杭州分局的機務員,他創造了目解風管分離器。這對鐵路運輸事業的貢獻是很大的,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列車安全行駛得到了保證。
   每一列火車到站後或者出發前,必須根據當時的需要,把一節節車輛拆散開來,進行調車和檢修,然後再一輛輛連接起來。可是在拆散車輛時,首先要把每節車輛二端的制動主管的通風塞門關緊,再把二節車輛之間的風管頭解開,然後再提起連接車輛的鐵車鈎,車輛才能拆散開來了。其中最麻煩、最危險的是拆解風管接頭,因爲風管接頭在鐵車鈎下面,進行工作時,調車員要把腰灣下去,鑽到車鈎下面才能解開。有時兩邊接卡緊了,還要敲上半天才能解開,就在這時,風管常會被拉斷,調車員要不小心,很容易跌入軌道,被車輛輾死。余又誠同志創造的自解風管,就能避免這樣的危險。這一創造經過杭州站試驗了一百次的結果,成績甚為良好。因爲車輛上的風管是利用機械裝置,把拉鈎與風管聯成一體,使拉鈎拉動時,自然帶動風管接頭,並發生雙解作用。所以調車員們都興奮地說:「拉斷風管的事情,將永遠地消滅了,我們今後在調車工作上,就可以省去一項最麻煩、最危險的操作過程——不需要再用人工去解風管了。」
   余又誠同志爲什麽要去創造自解風管呢?一九五〇年下半年,他在白門站(浙贛綫)工作時,就常常聽到有某些車站發生拉斷風管的事情,他心裏覺得很難過。因爲在鉄車鈎下面,進行工作,不但延長了調車時間,而且連接員容易跌入軌道,被車輪輾死,所以他曾一心一意想把風管的接頭構造改進一下。後來,由於工作繁忙,曾經中斷了研究工作。
   去年七月間,余又誠同志調到杭州站來工作,他仍念念不忘這一研究工作。一次,他到該站技術室的曾榮華工程師家裏去向曾工程師提出拉斷風管的問題。曾工程師也說明拉斷風管的危害性以及對國家財產損失的嚴重情况,特別指出了:如果想法子使車輛分離時不常拉斷風管,那是具有國際意義的創舉。曾工程師鼓勵他說:「自解風管的事,不單是我國鐵路上沒有,連蘇聯老大哥的鉄路也是沒有的。」從此,余又誠同志更進一步認識到防止拉斷風管的重要政治意義,於是他就下定决心,表示一定要來想法改進。
   這時起,余又誠同志就更□極地動腦筋、想辦法,着手進行研究工作。
   行政、工會,特別是黨,對職工的創造積極性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這就成爲余又誠同志積極鑽研的基礎。他想:祇要下决心去幹,有了共產黨的支持,是不會不成功的。不久,他想在連接器(碰鈎)下面做一個鐵手柄,把連結器扣住,當車輛分離時,鐵手柄即可發生帶動作用,使兩個風管的連接頭舉起,風管隨即解開。但是,沒有風管做現場實驗怎麽辦呢?這使他有點洩氣。分局黨的領導上知道他的思想情况後,就鼓勵他,同時還發給他一副風管做實驗。這樣,他的情緒就更高漲起來,懂得了這一試驗如獲成功,對黨、對人民是有很大利益的,所以他每天總是日以繼夜地細心鑽研,晚上睡在牀上也是動風管的腦筋,有時,連飯也忘記吃,終日在工作之餘拿着這副風管,作不斷地試驗。一個創造,在它的成功的道路上總是要碰到很多困難的,但余又誠同志都能勇敢克服,並能善於與其他工人一起商量研究。在許多次試驗中,風管都不能自動解開,原因是鐵手柄不起作用。他經進一步研究後,就想利用機械裝置,把拉鈎桿與風管聯成一體,使拉鈎桿拉動時,帶動風管接頭並發生雙解作用(即車輛分離時,風管也會自然解開)。可是,在試驗中仍不能起雙解作用。黨、行政仍一再鼓勵余又誠繼續鑽研,終於使他找到了自解的關鍵。原來車輛在運行或停止時,風管的狀態是成彎曲形的。在這裏又發現了連接頭的內口齒與外口齒銜接之間的關係:當風管被拉直時,一只風管內口齒的下半截與另一只風管外口齒的上半截已經脫離。這樣只要把風管內口齒的上半截鑿掉、風管就必然會自動分開。但是困難又來了,他不是一個技術人員,要鑿掉內口齒的上半截是有困難的。但他沒有向困難低頭,相反地,他却滿懷信心,把風管送往好幾處鐵工廠去改製,都未成功,後來終於在立興鉄工廠改製成功。用改製了的風管再進行試驗,果然可以自動拉開,至此,才得到初步成功。第二天,他又考慮到車輛在運行時;風管可能會自動跳出,於是他就再度研究,並聽取其他工人的意見,結果研究出在內口齒騷去部份加裝彈簧舌二枚,防止了風管自動跳出的毛病。這樣,便可保證列車的安全行駛。
   杭州分局領導上,爲了使余又誠同志這一有價値的創造可以在全國鉄路範圍內推廣,所以將此項創造呈到中央鐵道部去審核。今年十月裏,批復下來了。鉄道部除同意這一創造外,並提出一些意見:希望將一根改進的風管和另一根沒有改進的風管連接起來,因爲這樣,較不容易拉斷。同時,指示該局及時鼓勵余又誠同志迅速改好,並將改好後的風管在列車運行中試拉一百次,等試驗成功,再正式在全國推廣。
   余又誠同志在分局領導上的鼓勵和支持下,根據鉄道部的指示立即又着手改進,二天後,終於很快地做好了。在十一月一日,由領導上派了一台專車開始試驗,到二十九日止,已在杭州站至閘口站之間試拉了一百次,毫無異狀,在途中運行的情况,也甚爲良好。這樣,余又誠同志的自解風管,經過了充分的研究和進一步的現場試驗,已勝利地成功了。以後,調車作業的效率,必將大大地提高,同時,在人民鐵道運輸事業中,也將出現新的勝利和光輝的成就。
   余又誠的創造成功,使連接員從此能避免生命危險,不需要再鑽到車鈎下面操作,對此,工人們的興奮心情是無法形容的。在余又誠同志談到他的創造力的源泉時,他又重複地說:「如果沒有共產黨的支持和幫助,將會一事無成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源祿
责任者
余又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