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專家吉赫諾夫和錢塘江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3661
颗粒名称: 蘇聯專家吉赫諾夫和錢塘江橋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30日,当代日报刊登了蘇聯專家吉赫諾夫和錢塘江橋的故事。
关键词: 蘇聯 專家 錢塘江橋

内容

全國聞名的錢塘江大橋,在抗日戰爭期間,曾經受到過幾次嚴重的破壞,其中被破壞得特別嚴重的是五號墩和六號墩。日本帝國主義爲了把侵略的魔掌向南伸展,即草草「修復」了事。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反動派曾經「計劃」修復它,但是「計劃」了四、五年,錢塘江橋還是帶着兩隻受傷的脚站在汹湧的江水中,火車祗能慢慢地爬過寬闊的江面。
   現在,人民正在「治療」它過去所受的創傷。但是一面要維持通車,一面要在二十多公尺的深水中進行修復工作,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我們的技術人員還缺乏這種特殊的經驗。正在我們需要技術幫助的時候,蘇聯老大哥派專家來了。
   蘇聯專家幫助我們計劃、設計,但在五號墩修復工程施工時,由於我們的工程人員還缺乏經驗;發生了套箱漏水的事情,使工程遭到了很大的困難。(註:套箱是一個筒狀結構,下半是鋼筋混凝土,上半是木質圍堰,圍在橋墩四週,大部沉入水底,僅一公尺左右露出水面。把箱底用混凝土封住後,再把套箱裏的水抽出,就可以和在陸上一樣進行修復橋墩的工作。)這時蘇聯橋樑專家吉赫諾夫由北京來到了工地,他親自爬到又黑又髒的套箱裏察看,幷和上海路局的工程師們一起討論,幫助找出補救的辦法,終於使五號墩的修復工程能够在今年四月勝利完成。
   六號墩的修復工程,要比五號墩更困難,不僅因爲它的損壞情形更嚴重,而且主要是因爲它築在比五號墩更深七公尺的江底。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吉赫諾夫來工地視察時,就和上海鐵路工程人員詳細商談了六號墩的修復計劃。吉赫諾夫一張一張地仔細審閱了路局工程師根據他以前的意見所設計的圓形套箱圖樣,但在其中發現了一張八角形套箱的草圖:這是上海路局工程人員提出的一個不成熟的意見;這樣做可以利用很多舊料,可是却有許多技術問題不能解决,所以有人反對正式提出來。但是吉赫諾夫看到了草圖,就詳細詢問他們爲什麽要這樣設計,聽取了他們的意見之後,吉赫諾夫决定放棄原來他自己提出的圓形套箱設計,他說:「我並不是喜歡八角形套箱的新奇,而是因為它可以利用舊料,節省很多工程費;而部份缺點是可以設法克服的。」於是他夜以繼日地指示怎樣設法克服這種設計的困難,主要是:八角形套箱抗壓力較弱,特別是長邊的一面,恐怕在深水中抵不住水的壓力。專冢就建議在十八公尺深水下灌注混凝土柱來撐實八角形套箱的長邊一面,使這種設計成爲可能。這樣在全部工程需要的一百五十噸鋼料中,可以使用八十噸舊料,因此可節省工程費達二十億。
   爲了不影響通車,套箱的製造就在橋墩周圍就地進行。這個套箱總重有五百五十噸,原來設計在六點用六個吊桿吊住,用手絞車慢慢往下放,但這樣做時,如果放繩子有快慢,套箱吃力即不平均,用混凝土製就的套箱就容易破裂。因此,要把套箱慢慢沉入水底而不破裂,便成爲一個困難的課題了。路局工程師們,絞盡腦,想使手絞車放繩子的快慢一致,但總想不出容易辦到而又妥善的辦法,今年五月間,他們打電報到北京去請教吉赫諾夫,他立刻回信建議改用三點吊放套箱。因爲在三點着力是靜定式分佈,可使套箱吃力平均,不致發生變化,放繩稍有快慢,套箱也不至於破裂了。工程師們很容易地明白了這個道理,但覺得具體施工還有困難,再打電報去請教,吉赫諾夫就坐火車到上海。他和工程師們一起商討,設計出詳細的「三點吊」施工辦法,耐心地從上海談到杭州,直到大家完全明白了面且完全同意爲止。
   吉赫諾夫在杭州的時候,正好挖泥工作也遭遇了新的困難。因爲橋墩周圍的淤泥,要用吊斗一斗一斗挖出來,這工作進行得很慢,而且因爲潮水漲落,淤泥常常回塡到已經挖過的地方。吉赫諾夫聽到了這種情况,怕因此躭誤了整個工程,他建議使用壓縮空氣噴泥管。這是一種簡單的工具,在他的指示下,工人們一個夜晚就做起來了。第二天,他親自看到噴泥管順利地噴出淤泥,才安心回到北京去。
   在套箱沉到水底以後,要用水泥把它的底封住,才好抽掉套箱裏的水,進行修復橋墩的工作。還在今年年初的時候,吉赫諾夫就建議做好水下灌注混凝土的實驗。在去年修理五號墩的時候,雖然曾經使用這個方法,但由於施工時沒有很好掌握進行這一工作的經驗,結果灌注的水泥質量不好,致使套箱漏水,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專家堅持在這次六號墩修復工程灌注前,一定要做好試驗,一次不成功兩次,兩次不成功三次。在他的指導下,在八公尺深的水底下做了實驗,成績很好。當吉赫諾夫在北京看到送去的水下灌注成功的混凝土樣品時,覺得很滿意,馬上打電話到上海來,並且諄諄囑咐,在將來大量施工時,還要仔細謹慎。專家們就是這樣無微不至地敎導我們、幫助我們。
   蘇聯專家不但在技術上毫無保留地敎導我們,在用料上也是非常注意節約的。在施工期間,原來設計要架一條便橋,而且要使用大木椿,專家就建議使用小料拼合使用,一樣的可以起原來的作用。在計劃公路路面時(錢塘江鉄橋上有公路路面,可以行駛汽車),雖然在鋼樑受損、必須減輕靜載重的情况下,但專家仍然反對使用鋼材或木料來代替混凝土路面。因爲鋼材、木料都是我國比較缺乏的東西,而且鋼材太貴,木料不經久,他建議仍然要用混凝土路面,但要設法盡量減輕其重量(例如使用浮石),工程師搞不通時,專家耐心地把他們說服。曾和蘇聯專家一起工作的王同熙工程師說:「看到蘇聯專家愛惜材料的情形,好像覺得他是個很細心的管材料的中國人!」
   今年六月,吉赫諾夫回國去了。在回國以前,他還念念不忘錢塘江橋,託付鉄道部裏的工作同志,轉吿實際負責修橋工程的工程師,他說:明年應該將公路路面修復,那也是國家的重要運輸路綫。但鋼樑已經受損,設計和施工都要特別小心。他說:在維持通車的情况下進行深水中的修復工程,是一個需要高度技術的工程,在中國還是很少有過的事情,所以必須慎重地、詳細地做好總結,把它傳達給各地的技術人員……。在這些臨別的叮嚀中,我們看到了兄弟般深厚的友情。
   六號墩的修復工程,將在明年九月完工,那時候十幾年來錢塘江橋上行車速度的限制就可以取消了;火車可以像在陸地上一樣飛馳過江了。這是和蘇聯專家無私的幫助分不開的,中國人民將永遠懷念像吉赫諾夫那樣熱情地幇助中國建設的專家們,懷念偉大的蘇聯人民給我們的無私的援助,和兩國人民牢不可破的永久的友誼。
   (原載新聞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孫林
责任者
吉赫諾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