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卓越的和平戰士詩人吉洪諾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3189
颗粒名称: 訪卓越的和平戰士詩人吉洪諾夫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22日当代报登载的对和平戰士詩人吉洪諾夫的访问。
关键词: 詩人 吉洪諾夫 访问

内容

出現在記者們面前的是,一個銀色頭髮的、有着健康的微紅臉色的魁梧的老人,突出的眉骨下閃着明徹的目光,有力的下顎和露着剛毅表情的嘴角,都使人聯想到一座出自雕刻家之手的堅強無畏的英雄的頭像。
   實際也的確這樣,蘇聯著名詩人、不懈不倦的世界和平的保衛者、此次來我國參加「中蘇友好月」活動的蘇聯文化工作者代表團團長尼古拉·謝明諾維奇·吉洪諾夫,是一個走過了暴風雨般的、長久的鬥爭歷史、有着卓越戰績的老戰士。
   在內戰時期,紅軍戰士吉洪諾夫參加了擊潰國內外敵人的革命戰爭。內戰結束後,由於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的蓬勃發展,新的蘇聯文學天才紛紛湧現,吉洪諾夫就是這些靑年作家當中的一個。他成爲從二十年代起即爲蘇聯讀者所愛好的、繼高爾基和馬雅科夫斯基的事業的蘇聯卓越詩人之一。他先後榮獲三次斯大林文藝獎金。
   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他以勇敢堅毅著稱,他運用文學武器參加了保衛列寧格勒的鬥爭。最近三年來,他以蘇聯擁護和平委員會主席和世界和平理事會理事的身份,數十次地代表蘇聯人民,在他本國的以及法國、意大利、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巴基斯坦等國的和平講台上,熱情地號召世界人民爲和平而鬥爭。同時他還担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和蘇聯作家協會副總書記的職務。繁忙緊張的社會活動和豐富的創作事業密切結合着。
   這位衣襟上閃耀着許多勳章,包括列寧勳章、斯大林獎章、紅旗勳章……的老戰士,今年已經五十五歲了,但在記者們面前,他還是顯得那樣健壯和精力充沛。他不厭其詳地、以兩小時四十分鐘的長時間來答覆記者們所提的問題。
   首先,吉洪諾夫同志回答記者們關於此次來到中國的最初印象。他說,全體代表都還是第一次到中國來。過去只是從書籍報刋上對中國得到一些了解,這次有機會親眼看到中國,代表們都很高興。當火車越過邊境,進入中國國界時,大家非常興奮。他們長久地從車窗口瞭望中國的土地。他說:「即使通過小小的窗口,也使我們看到了新中國的多種多樣的豐富生活。……到處是熱烈的歡迎和友誼的接待,在到達北京車站的時候,更達到了沸點,這一切將使我們終身難忘。」他又說,從一路上所受到的熱烈歡迎中,他更加深刻地感覺到中蘇兩國之間的友誼是多麽眞誠和偉大;同時,他也體會到,所有歡迎羣衆之偉大;所以那樣健康和愉快,是由於他們獲得了解放之故。詩人愉快地微笑着告訴記者們說,從靑年、婦女、兒童的歌唱和舞蹈中,他看出了,他們是有着無限光明前途的人民,「未來爲他們而開放」。
   吉洪諾夫表示,這些僅僅是最初的印象,總的印象要等待代表團在中國的活動結束以後來說。代表們將到中國各地去參加許多活動,用他自己的有趣的話來說,就是:他們之中,能唱的就唱,能演的就演,能跳的就跳,不能唱、不能演、不能跳的,也要各按專業來做別的許多工作。農學家要會見中國的農學家,音樂家要和中國的音樂院學生舉行座談會,歷史家將訪問重要的歷史事實發生的地點,他本人也要和中國的文化界文藝界交換意見。他們都將參加許多座談會,出席許多報告會。總之,吉洪諾夫說,過去只是從書本上知道中國,現在將親身了解中國,這是莫大興奮的事。
   接着,記者們要求他先談談自己的著作,特別是三次榮獲斯大林獎金的詩作。在這一方面,詩人謙遜地只簡單地說了一下,但是全世界讀者包括中國的在內,都知道,這些作品是閃爍着光輝的藝術天才和具有崇高價値的。蘇聯的批評家在論述這些作品的時候,對作者作了這樣充滿敬意的描寫:他「集中了蘇維埃知識份子的最優美的品質:對當前時代重要事業的敏感,政治家的廣闊的胸襟和成熟的思想,把自己的力量、才能貢獻給人民的忠誠願望,眞正的人道主義和高貴的愛國主義」。(見「蘇聯文學」本年三月號克尼波維支的論文)
   的確,在可敬的詩人吉洪諾夫的作品中,是充滿着這些優美的思想感情的。
   他的第一次獲得斯大林獎金的詩作是以「基洛夫和我們同在」(中譯載林陵等譯「蘇聯衛國戰爭詩選」)爲主的、一九四一年所作的一些詩篇。這首長詩描寫英勇人民怎樣百折不撓地抗擊德寇,保衛列寧格勒;詩中,作者假想列寧格勒工人的親愛領袖、於一九三四年遭敵人暗殺的基洛夫,怎樣夜出巡遊。當列寧格勒人感到偉大領袖和他們在一起作戰時,更加勇氣百倍,鬥志旺盛。
   詩人告訴我們:「這首詩的內容和當時的實際是毫無不同的。寫作的時候,空襲的轟炸聲,砲彈的嘯聲正在週圍響着,彈片四處飛着。列寧格勒正經歷着最艱苦的圍城的歲月,但無比英勇的紅軍和愛國人民是那樣地充滿着勝利的信心,他們促使我不能不寫出這首詩來。」這句話說得雖則很簡單,但詩人已告訴我們這首詩的成功的根本原因。
   當時吉洪諾夫曾到工廠中去朗誦這個作品,法捷耶夫描寫那次的朗誦說:「詩本身的美麗,加上作者是在一個殘酷的冬天,在一所寒冷的房間裏,就着搖曳的燭光所創作的這一事實,再加上詩人親自在一座正在被猛烈砲火轟擊的工廠的地下室中,向工人們朗誦的這一事實,就更增加了詩的力量。聽眾傾聽得入了神,一動也不動,滿場是專注的嚴肅的臉容。」(這段引文也摘自上述克尼波維支論文)當讀到詩的某些部分時,男女工人們的臉頰上,淌着淚水;當讀完全詩的時候,聽眾更熱烈地鼓掌高呼。基洛夫的莊嚴形象是如此動人地出現在詩中:
   炸彈在聶瓦河上唿哨,
   捲起烈火焚燒橋樑。
   不顧午夜的空中襲擊,
   冒着半夜砲聲怒號,
   在列寧格勒鐵的黑夜,
   基洛夫在滿城巡哨。
   穿着軍人的行軍外套,
   宛似在軍隊的前方,
   ………
   制帽上星徽發着紅光,
   烱烱目光火樣燃燒,
   ………
   他驕矜的心十分欣喜,
   人民這樣不折不撓,
   ………
   這是一首革命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從這裏,任何讀者都會感受到作者的強烈的愛國熱情。這首詩立刻被蘇聯讀者所愛好,並在人民中廣泛流傳,成爲衛國戰爭時代的卓越的文學著作之一。
   第二次獲得獎金的詩集名「格魯吉亞的春天」。格魯吉亞的美麗景色特別吸引詩人,在他的早期詩歌中,這個主題就已經出現。那兒的葡萄園農民、牧羊人、獵人是他作品中的主角。他和格魯吉亞人民有着深厚友誼,他譯了不少他們的民族詩歌,他是格魯吉亞文化的權威學者。他興奮地說,斯大林的故鄉就是格魯吉亞的哥里城。在詩人的得獎詩集中,大部分是關於格魯吉亞人民在戰後從事大規模的水電站等和平建設的題材,而這些建設的背景是格魯吉亞的充滿陽光的田野、美麗的古老的山川。對蘇聯人民生活所發出的溫暖的抒情的歌頌,吸引着詩的讀者。
   一九五〇年作者出席華沙和平大會。在會上,他即席寫了關於波蘭兒童獻花給中國代表團的詩;並親將此詩作爲禮物送給中國代表團。作者以樸素的、然而有着豐富含義的、美妙的句子描寫了中國已經歷盡艱辛而獲得解放,中國人民已經站立起來,光榮地出現在世界各國面前(這首詩已由劉羣譯出,載一九五一年一月七日本報):
   有這樣的事情呢:重重艱難都已過去,
   好像一行簡單的句子在你眼前飛颺;
   我眞的親眼看見:孩子的輕柔的手,
   撫摩在中國的肩膀上。
   這首詩以及其他描寫和平大會的八篇詩,合成了「在第二屆世界和平大會上」組詩;連同作者在一九四九年訪問巴基斯坦、阿富汗後所發表的組詩「兩道巨流」,由於它們的眞摯而崇高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感情和對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的鼓舞作用,一同獲得了去年的斯大林文藝獎金。
   詩人的熱情的談話繼續着,題目從他個人的文學創作轉到了戰後蘇聯文學的情况。但由於時間的關係,他只能作一個扼要的槪述:
   蘇聯作家在戰後擴大了自己的隊伍,一批又一批新的作家參加了行列。在戰前他們還年輕,作品不够成熟,經過了戰爭的鍛鍊和考驗,開始寫出了出色的作品。老作家也在這個時期重新獲得了寫作時間,紛紛完成他們未竟的創作。例如費定完成了反映內戰時期人民生活的「不平凡的夏天」,阿·托爾斯泰續寫了「彼得一世」。至於新作家和他們的作品。有:卡塞克維支的「星」、尼古拉也娃的「收穫」、岡察爾的「旗手」、古里爾的「薩根的春天」等許多好作品。許多新作品日益廣泛地反映了蘇聯人民的生活。
   吉洪諾夫認爲近年來蘇聯文學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在思想藝術水平方面,還應該不斷地提高。因爲事實很明顯,雖則蘇聯文學作品在刻劃蘇聯人民方面已卓有成績;但是,人民的內在生活却遠較這些作品所寫出來的要豐富。
   詩人說,所以要提高寫作水平,當然是爲了要使作品更好地爲社會主義與和平服務。這個目標是不可移易的。蘇聯文學與沙文主義、戰爭宣傳、民族歧視等反動思想是不相容的。蘇聯作家經常把建設和平幸福社會的勞動人民作爲自己作品的主人公。例如,巴甫連柯的「幸福」,就是寫人們怎樣以高度的勞動熱情來復興克里米亞半島。像這一類作品,一方面寫出了蘇聯人的品質,一方面也就是對和平勞動作了歌頌,對世界和平事業作了貢獻。另一類作品是直接揭露戰爭販子的陰謀,鼓舞保衛和平事業的,例如愛倫堡的「暴風雨」,以及巴甫連柯生前所沒有完成的一部小說「和平工作者」等。
   吉洪諾夫着重地指出:作家要提高寫作水平,必須不懈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斯大林的著作;作家不但要加强政治思想的修養,還必須把它們變爲武器,來描寫藝術形象,使作品的主人公成爲這種思想的體現者。這位富有經驗的老作家認為,對於一個作家說來,後者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前者是先决問題,因爲,他精闢地說道:「作家要想眞正寫好一個共產黨員,他自己首先必須是一個眞正以共產主義思想武裝起來,並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人。」
   這位蘇聯作家協會領導人之一又連帶說到了怎樣幫助靑年作家的問題。莫斯科蘇聯作家協會及其在各州、各自治共和國、加盟共和國所設的分會,都非常關心地培養靑年作家。他們經常討論靑年所投寄的作品,加以指導。此外還有專門的學院:如高爾基文藝學院,專門造就文藝人才。吉洪諾夫說,在蘇聯,决沒有一個靑年文學工作者會說,他得不到人們的幫助,因此他沒有前途。作家協會從一九三四年成立起,那時候高爾基還在,直到現在,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可以舉出許多例子,說明靑年們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的。但,另一方面,老作家也要不斷告誡靑年不要驕傲自滿,不要忘記必須經常增長閱歷,擴大眼界,了解人民生活,不斷提高自己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水平。
   當記者們提到了關於詩的問題的時候,詩人說,這是他特別感到有興趣的、却决不是簡單的問題。他說,詩是語言的最好形式;詩好像是—個結晶體一樣;它以極少的東西來槪括極多的東西。各國的詩縱有不同,却有一個共吉洪諾夫通點,那就是詩必須有眞實的感情。如果在詩中歌頌一個民族英雄,就必須眞正使人覺得他確是一個英雄;如果描寫戀愛,就必須使人覺得主人公眞有熱烈的愛情,而不能寫得無精打彩。關於形式,他主張詩應該有民族形式,但同時要反對形式主義。關於內容,他用蘇聯詩歌爲例,他說,蘇聯的詩歌是革命的詩歌,但革命詩歌决不是題材狹隘的詩歌。蘇聯詩人所描寫的題材是極其廣泛的、豐富的,他們决不把愛情、友誼、婦女、兒童……等主題排斥在他們的詩歌之外。不過問題還不僅在題材的選擇,更重要的是:怎樣來表現它們。在這一方面以及在題材方面,蘇聯詩人各有各的風格。馬雅科夫斯基是獨特的,不像任何別的詩人;特伐爾陀夫斯基不像史起巴巧夫;西蒙諾夫不像特伐爾陀夫斯基;蘇爾柯夫不像英倍爾,他自己又不像蘇爾柯夫;依薩柯夫斯基的詩常常能够配上曲譜來唱,和別的詩人又不同。但不論他們怎樣不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是不待說明的。末了,吉洪諾夫殷切地表示願意了解中國的詩歌創作的情况,他希望有另外的時間能和中國詩人交談。
   在記者訪問詩人的前一天,他和別的藝術家代表們剛遊覽了我國名勝天壇和頤和園。他說他曾經愛好過歷史和地理,因此從一些有插圖的書本上,已經看到過這些名勝的照片,也知道圓明園怎樣被燒毁,但現在親眼看到了它們。他很願意有更多的時間來欣賞中國的雕刻和繪畫。在參觀了這些建築的時候,他的第一個感覺是:欽佩中國的工匠的天才,也就是中國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他說,慈禧本人在這裏沒有使過一點力氣,「她既沒有栽一棵樹,也沒有挖一鍬土,這些全是人民的創造」。他說,他和中國人民一樣,爲了這些偉大藝術品已經變成了人民的財富而感到極大的興奮。
   最後,這位代表着蘇聯人民的友誼使節的領導人談到了關於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他預期中蘇友誼必然日益鞏固和發展,因為這個友誼是親切的、自然的。他用有力的手勢加强着他的熱情的語言:「在戰爭時期,我們有着戰鬥的友誼;在和平時期,我們有着共同爲和平幸福而努力的友誼。不論在艱難的歲月,還是在幸福的日子,我們的牢固的友情將經得起任何的考驗。」
   (原載人民日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