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越劇『西廂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2493
颗粒名称: 評越劇『西廂記』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11月15日当代报登载的对越劇『西廂記』的评论。
关键词: 文化 越劇 影片

内容

作爲我國古典文學優秀遺產的「西廂記」,是有着積極的意義的。它恰如其份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鉄棺材似統治人民思想意識的封建禮敎,(這特別表現在婚姻問題上),而作爲「西廂記」主角的張□、鶯鶯和紅娘,却能大胆地、勇敢地去衝擊這一層束縛,爭取戀愛、婚姻的自由。在這樣的社會情况和歷史條件下,要付出這樣的勇氣,可以說是偉大的,「西廂記」的積極意義就在這裏。
   最近,杭市各越劇團演出的「西廂記」,一般地說,都還能正確地傳達出當時人民在婚姻問題上的鬥爭,和強烈的反封建禮敎的精神,這是很可貴的。可是,也還沒有盡善盡美。
   首先,關於張生與鶯鶯的那種由於純正的愛情的暗示性、反抗性以及外界的「道德」性沒有着重的渲染出來,因此在戲的發展中也找不出矛盾的頂點;不能像原著那樣使人在看完後可以產生一種向上的衝動力。這個原因,是與改編者省略了「酬簡」這一折有關的。
   張生、鶯鶯與舊禮敎衝突的頂點該在那裏呢?應該就在「酬簡」這一折。在這裏,這一對靑年男女衝破了舊禮敎的藩籬,由愛情和自由的渴求所產生出來的力量,使封建道德都失去了威力。「西廂」的反抗精神的偉大就在於此,新舊矛盾的頂點也在於此,而不幸却被改編者輕輕捨棄了。
   其次原著作者底感覺、想像是異常豐富的,對於每一個人物所蘊藉的感情都描寫得非常細緻,而改編者和演員都並不能很好的把它掌握、表達出來。當然,要把這樣的古典文學,改爲越劇是□着很多困難的,但主要的是改編者應該從原作中窺膽出作者筆下人物的性格,然後才不會寫出像如今演出的唱詞一樣貧乏無味;而且,唱詞中有的文言,有的白話,對一般觀衆來說是很不適合。
   「驚夢」後再來一個「私奔」,我們覺得這個結尾是處理得不妥當的。
   「西廂」的故事出自唐人元稹所寫的「鶯鶯傳」(亦名「會眞記」)。後來取其故事寫成曲本的很多。但在民間流傳最廣,最爲人民喜愛的是元朝王實甫的「西廂記」。爲什麽王實甫的「西廂記」能爲大家喜愛呢?除了他生動地通過張珙、鶯鶯和紅娘這三個人物,刻劃出當時人民在婚姻上對舊禮敎勇敢的反抗外,「驚夢」這一結尾,也是非常成功的。因爲這樣旣沒有如元稹「鶯鶯傳」中那樣,以鶯鶯另嫁、張□另娶,向封建禮教表示妥協,又沒有如董解元「西廂記」中那樣,仗張珙榮歸,鄭恒氣死,使崔老夫人的理想:「得官呵,來見我!」如願以償,硬凑成一個投降式的「大團圓」結局;而王實甫的「西廂記」以「驚夢」結尾,不但意味深長,富於理想和反抗性;而且也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
   「驚夢」一場,作爲古典文學寫實主義的藝術手法來說,也是一個美麗生動的想像,方同「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化蝶」一樣,同樣具有人民對靑年男女戀愛自由的頌讚意義和美麗想像,因爲,在宗法社會裏靑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必然不能獲得美滿的結果。那麼作者旣不忍以悲劇來處理,又不屑以「喜劇」來收場,而把「驚夢」作結,是恰如其分的。這樣,從「西廂記」這部古典文學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意義來說,「驚夢」也是顯示了鶯鶯在個性上的獲得解放,「驚夢」也給當時被封建婚姻制度壓迫下的婦女指出了一條道路——要求獲得自由的婚姻,就只得把夢境的想像來實現!
   蜜蜂越劇團演出的「西廂記」。在「驚夢」一場中,舞台上放下一張紗幕,合唱起「那張□,迷迷朦朦入了夢」,使張□與鶯鶯在夢中相見,翩翩起舞,象徵了「夢中相會」;而在「夢中相會」之後,又將紗幕拉起,加上一場鶯鶯趕到草橋,和張珙眞的相會了,再來一次舞蹈,作爲當時人民理想的實現。並且,唱着:
   生同羅帳死同坟,生死相共永不分。
   紅日高照見光明,他二人雙雙同把幸福奔。
   這樣的處理,雖然在改編者的意圖上是希望張珙與鶯鶯所追求的理想以「私奔」來實現。然而,實際上,這却是「畫蛇添足」,同時,這也不能不說是反歷史主義的作法。在那時的社會情况和情節的發展下,加上「私奔」是屬於不可能的、荒唐的、庸俗的做法。因爲,如果在「驚夢」後又加上「私奔」,那就是說夢境的想像已經實現,那麽又何必要「驚夢」呢?再說,鶯鶯趕來倆人私奔,而私奔後結果又怎樣呢?
   我們認為保留「西廂記」中富有鬥爭意義的「驚夢」,是合乎歷史條件,尊重民族遺產的。因爲,「驚夢」在宗法社會的歷史條件下正向人民提出了一個有積極意義的疑問:向封建禮敎妥協、屈從呢?抑是從夢境中走出來把理想實現?至於「私奔」,在解放了的社會婚姻自由的今天,不但沒有現實意義,相反的却損害了「西廂記」的完整。
   「西廂記」的文學價值已經具有歷史意義和國際的影響。它表現了宗法社會中人民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代表着人民對婚姻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渴求;而「西廂記」的結尾「驚夢」正充滿了這種鬥爭意義和樂觀精神,所以,我們如果以科學嚴肅的態度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接受淸理這一民族文學遺產,我們就應該正確地來處理「西廂記」的結尾,而沒有理由去抹煞它豐富的深湛的反抗精神!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吳華
责任者
程帆
责任者
魯曉風
责任者
張生
相关人物
鶯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