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2064
颗粒名称: 蘇聯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蘇聯國家工業化過程中的一些經驗。
关键词: 蘇聯工業化 過程 經驗

内容

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後,俄國有七年處在帝國主義戰爭和國內戰爭中,國民經濟受到極大的破壞。蘇維埃人民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黨的領導下,從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五年迅速地克服了一切困難,勝利地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工業生產達到了革命前一九一三年的水平。但是一九一三年的水平是一個經濟與技術非常落後的水平。
   沙皇統治的俄國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在沙俄經濟繁榮的一九一三年,國民經濟總產量中工業生產品只佔百分之四二。一,而農產品佔百分之五七·九。工業方面生產資料的生產只佔百分之三十·三,而消費資料生產却佔百分之六六。七。被稱爲重工業心臟的機器製造業發展得特別微弱,一九一三年它在所有工業生產品總量中只佔百分之五。七。許多有决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如機床製造業、汽車製造業、複雜動力機器製造業等在沙俄時代是根本沒有的。實在說,俄國也沒有眞正的軍事工業。在工業生產量上俄國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落後五十年到一百年。在工業的技術水平方面,俄國現代化的生產裝備只及英國的四分之一,德國的五分之一,美國的十分之一。這一切使革命前的俄國在技術和經濟上都仰賴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國家。在一九一三年俄國的機器需要中的百分之四十三·六是依靠國外輸入的。國內消費的煤有五分之一是從外國運來的。
   新建國的蘇聯是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中的唯一社會主義國家,隨時都要防範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進犯。爲確保蘇維埃國家的經濟獨立和國防的鞏固,爲確保社會主義的勝利,必須在極短期間消除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後和依賴地位。斯大林同志在一九三一年說:「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以內跑完這個距離。或者是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是我們被人打倒。」當時蘇聯的國內情况和國際環境都迫切地要求蘇聯以最快的速度實行工業化。必須給重工業發展以優先的地位。這自然是比較艱難的道路,這首先就要求全體蘇維埃人民貢獻一切力量,克服重重困難。但這却是唯一的前進道路。
   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派曾反對這種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社會主義工業總方針。他們特別惡毒地力圖破壞社會主義工業化、國家的技術與經濟獨立和國防的鞏固。他們要求先發展輕工業和農業,並提出狡詐的「下垂曲綫」的理論,根據這種理論,蘇聯發展的速度將一年一年降低。他們不是尋找克服困難的方法,而是主張因為「困難」而不得不適應低的水平。布爾什維克黨對他們進行了堅决的鬥爭。蘇維埃人民也沒有被困難嚇退,他們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戰勝了一切困難,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歷史任務。
   執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要克服什麼困難呢?怎樣克服呢?
   首先就是社會主義積累的問題。
   要建立重工業就需要大量的資金。資本主義國家在積累資本上,除了加重對本國勞動人民的剝削以外,通常靠外部資金的流入,即靠刼掠殖民地(如英國)、靠戰敗國的賠款(如德國在普法戰爭後從法國取得賠款)、靠奴役性的外債(如沙皇俄國)等方式來進行。社會主義國家自然不能靠掠奪和剝削來求發展。這些方式都是蘇聯所不能採用的。蘇聯實現工業化的資金,只有依靠本國內部的積纍。
   蘇聯工業化初期,是在國民經濟落後和積纍來源薄弱之下來實行工業化,是在首先發展不易贏利的重工業的基礎上來實行工業化,並且是在短促時期內、在敵對資本主義包圍條件下來實行的。因此資金來源曾是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但是,這個困難問題是解决了,因為有下面這些有利條件:生產手段的社會主義所有制以及計劃經濟,沙皇債務的廢除,國營的工業、對外貿易、國內貿易、銀行體系的利潤和公債、儲蓄等等。當時蘇聯曾採取各種措施,利用了這一切可能性,並且用許多方法保護積纍、避免浪費、避免分散、避免把它糟塌於不需要的用途、避免使它離開工業建設的基本路綫。
   特別重要的是:蘇維埃國家進行了不斷的鬥爭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和降低成本,厲行增產節約,實行經濟核算。
   事實證明,工業本身的積累比其他國民經濟部門都大,這是社會主義工業化資金的基本來源。在改造時期最初階段,雜支的絕對縮減,生產基金週轉率的加速、生產合理化、勞動紀律的鞏固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工業內部積累的最主要的條件。由於蘇聯人民的努力,特別是斯塔哈諾夫運動的結果,蘇維埃工業順利地解决了自身擴大資金積累的任務。在發展過程中,精通新技術的熱潮,幫助了新建設的熟潮。重工業的工作質量指標也急劇改善了,原料、材料與燃料的消耗率顯著降低,生產的損失縮減,生產中的廢物利用改進了。設備的利用率提高了。在一九三五年,重工業成本水平也開始低於計劃成本。
   農業,特別是在國家工業化初期,也是蘇聯工業重要的資金積累來源。在革命後,農民不再向地主繳納地租,不再對銀行大量負債,這樣就能把一部分資金用來幇助國家創立新的強大的工業。有了社會主義工業製造的機器,農業才能集體化,國家工業化對蘇維埃農民是有切身利害關係的。蘇維埃農民以自己的積纍參加了國家工業化。
   蘇聯工業化的巨大任務,需要千百萬能掌握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知識與社會主義經濟組織原則的幹部以及能掌握現代工業生産技術的幹部和工人,這是另一個困難問題。舊俄留下的只是有限數量的技術知識分子幹部。這些幹部僅僅對恢復了的工業保證應有的技術領導都不够,更談不上要那樣迅速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大規模工作了。擺在蘇維埃國家面前的問題是必須從工人隊伍和忠於工人階級事業的知識分子中提拔,培養大批工業建設幹部。
   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勞動後備制度,爲初學者建立了工廠學校,並建立了技術學校、各種工業訓練班、高級進修學校、斯塔哈諾夫學校等等;同時還擴大正規學校,如以一九三八——三九學年和一九一四——一五學年相比,□等學校就學人數增加了四倍多,技術學校和其他中等學校增加了二五·六倍。結果從一九二六到一九三九年產業技術工人增加了好幾倍,工程師增加了六,七倍,科學工作者增加了六·一倍。
   無數新的人物,特別是新式的工人湧現出來了。勞動成了光榮和英雄的事情。廣泛的社會主義競賽和斯塔哈諾夫運動就是這種充滿創造積極性的新勞動態度的最生動表現。在一九三一年,四分之三的產業工人參加了布爾什維克黨所組織和領導的社會主義競賽和突擊運動。蘇聯頓巴斯煤礦工人亞列克塞·斯塔哈諾夫在—九三五年八月創造了超過工作定額十四倍的新紀錄。當時許多先進工作者都效法他的榜樣,創造了勞動新紀錄,在兩三個月內斯塔哈諾夫運動便成了羣衆性的運動。斯塔哈諾夫運動包含着工人階級文化與技術水平高漲的種子,它打破了舊的技術標準和陳舊觀念,成爲加速工業發展的有力因素。單在一九三六年勞動生產率就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一,在工業中則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六。工業各部門使用裝備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在這一基礎上,蘇聯工業的生產在一九三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二,創造了頭兩個五年計劃時期的新紀錄。
   另外一個問題是工業原料基地和工業分佈的問題。
   沙俄時代,工業分佈是非常不合理的。當時全國三個主要工業區——中央區、西北區、南方區擁有國內全部工廠四分之三。而東部各區,如烏拉爾、西伯利亞、遠東、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不包括巴庫)的廣大地區,在工業方面幾乎完全沒有開發。而就許多重要原料富藏說,東部各區的蘊藏遠比南部爲多。例如庫茲巴斯的煤藏就爲頓巴斯的五倍。這種現象從經濟方面看是基本原料資源與工業中心遠離,從改治方面看這使東部這些多民族地區和那裏的民族在經濟上和文化上陷於落後狀態,從國防方面看絕大部分工業離西部邊境很近,一旦遭受侵略就會遇到危險,因此蘇維埃國家不得不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正確配置工業。
   蘇聯天然富源是極富足的。但是直到一九一八年,俄國只有十分之一强的領土被人勘察過。範圍只限於俄國歐洲部分,技術也極低劣。蘇聯地質工作者進行了極大的努力。從一九一八到一九三八年他們調查的土地面積等於已調查過的土地的四倍。在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前查明的煤礦的蘊藏量為革命以前七倍以上。石油也多了好幾倍。鉄砂甚至多一百三十多倍。許多新的貴重金屬被調査出來了,東部各區被廣泛地研究了。蘇維埃政權時期,蘇聯在世界上已查明的天然資源方面所佔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在鐵砂和煤的蘊藏方面,沙俄佔世界第十位,而蘇聯在鐵砂上佔世界第一位,煤佔世界第二位。在石油、泥炭、鉀鹽、磷灰石、水力發電力及森林資源方面,蘇聯也佔世界第一位。在沙俄時代農業原料基地也極狹小。在五年計劃期間,耕地面積大大增加了。一九三八年耕地面積比一九一三年超過百分之三十,而工業作物面積增加更快,比一九一三年高出百分之一百四十。這樣,大大地擴展了工業的原料基地。
   偉大的列寧在一九二一年曾提出一個任務——「根據就近取給材料,在原料加工到半製品,以及隨後到全製成品的全部過程中原料的轉運消耗勞動越少越好這種原則來保證我國工業合理分佈」,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斯大林精心研究了這一指示並使之具體化了。他製訂了關於將工業分散於全國,在東部建立第二煤炭和金屬基地、建立「第二巴庫」,各地燃料與京料基地的最大發展以及各非俄羅斯共和國工業發展等問題的解决方案,並領導實行了這些方案。在執行五年計劃的過程中,蘇聯按照列寧和斯大林的原則大大地改變了工業分佈。在東部建立了强大的烏拉爾——庫茲涅茨克聯合工廠,在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冶金工廠。在斯維德洛夫斯克、車里雅賓斯克建立了幾個極大的機器製造廠。在烏拉爾也建立了許多極大的化學工廠。西伯利亞的情形也根本改變了。庫茲巴斯變成了蘇聯主要煤區之一。斯大林冶金廠成了西伯利亞黑色冶金業的基礎。巴什基爾草原變成了蘇聯「第二巴庫」。中亞細亞、南高加索各共和國也擁有大工業中心了。
   這樣,在蘇聯共產黨和偉大的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人民,在嚴重的鬥爭中排除萬難,完成了他們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
   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特點,是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布爾什維克黨根據蘇聯具體條件,制訂並執行了幾個五年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貫徹了工業化的總方針,集中了自己國家的力量和資源来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在歷次五年計劃執行過程中重工業的發展的優先地位突出地表現了出來。例如,在一九二九——一九三八年的十年間,工業投資總額的百分之八十四是投在重工業上的。到一九三八年,重工業的產品已佔全部工業生產量的百分之五十八·五。其中機器製造業在全部工業生產品中的比重提高到百分之二十六·五(一九一三年時爲百分之五·七)。這就使蘇聯在經濟上脫離了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而獨立。按機器製造業的比重說,當時蘇聯已佔全世界(連美國在內)第一位。重工業的迅速發展,保證了整個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技術改造,帶動了工業各部門的大規模發展。在一九三七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工、農業的發展速度和技術水平就都已居於世界第一位。工業的電氣化也居於世界第一位。工業生產水平增到革命前的五·九倍。工業產品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上昇到百分之七十七·四了。蘇聯已成了强大的工業國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的國力經受了嚴重的歷史考驗。由於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偉大成就,當戰爭到來的時候,蘇聯才不致在帝國主義國家的攻擊面前束手無策。最近蘇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書記馬林科夫在第十九次黨代表大會上的報吿中說:「在戰前幾個五年計劃的年代中,蘇聯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强大的工業是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和準備積極國防的基礎,戰爭的年代特別有力地證明了我們黨的國家工業化的總方針是正確的。蘇聯工業化政策的實現,對蘇聯人民的命運具有决定性的意義,並且拯救我們的祖國免受奴役。」蘇聯工業化的勝利不僅對蘇聯人民的命運,而且對全世界的命運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現在蘇聯的威力又進一步增長了,到一九五一年,蘇聯工業總產量增為一九叫〇年的兩倍多,等於一九二九年的百分之一千二百六十六。今年蘇聯農業也得到了偉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戰後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成就,並使蘇聯有可能每年投資數百億盧布進行宏偉的共產主義建設工程。共產主義的理想已日漸成爲蘇聯逐步接近的現實了。這對全世界人民是一個有力的鼓舞。這給全世界人民指出了前進的道路和未來的前景。(新華社北京七日電)(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方輝盛
责任者
列寧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