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蘇聯知識分子的榜樣,積極參加祖國建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2019
颗粒名称: 學習蘇聯知識分子的榜樣,積極參加祖國建設
并列题名: ——十一月七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廣播詞
分类号: G210
摘要: 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七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廣播詞關於學習蘇聯知識分子的榜樣,積極參加祖國建設。
关键词: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廣播詞 内容

内容

中國人民大学校長吳玉章
   正當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三十五週年紀念的前夕,我們來回顧中蘇雨國人民始終不渝的友誼的歷史,同時回顧一下我國的知識分子三十多年来追求進步的過程,是很有意義的事。
   □闢了人類歷史新紀元的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不僅在於蘇維埃國家剛剛成立就廢除了沙俄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及特權,給予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以無限鼓舞與支持;而更重要的在於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眞理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這種友誼曾經受到帝國主義者和國內的黑暗勢力的重重封鎖與阻礙;而爲了衝破這種封鎖與阻礙,中國先進的、革命的知識分子進行過勇敢的鬥爭,產生了劃時代的「五四」運動,促使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母體內孕育成熟。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列寗主義革命理論更廣泛地傳播開來,與蓬勃興起的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以布爾什維克爲榜樣的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着全國人民進行了三十年艱苦曲折的革命鬥爭,終於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三十年來,中國革命始終都得到以蘇聯爲首的世界反帝國主義革命力量的國際主義援助;特別是列寧、斯大林對於中國革命一系列問題的英明指示與科學預見,給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以難以估價的理論武器。在這整個革命過程中,我國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都是工人階級的一個重要同盟軍,尤其是站在黨所領導的文化戰綫上的革命知識分子,與反動派作了堅决的鬥爭。革命的知識分子在接受與宣揚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理論、傳佈蘇聯的革命經驗和友誼、介紹蘇聯先進的文化知識等事業上,更起着突出的作用。即使在反動的「文化圍剿」最瘋狂的時候,這種工作仍然是不斷深入發展和取得勝利。中國的革命知識分子從來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蘇聯新文化的積極宣傳者;而這種理論與文化也給予了整個一代的革命知識分子自己和廣大人民以深刻的敎育和影響。正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革命知識分子「在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鋒的和橋樑的作用。」「革命力量的組織和革命事業的建設,離開革命的知識分子的參加,是不能成功的。」
   在蘇聯國際主義的援助下,三年來我國迅速地和勝利地渡過了經濟恢復時期,爲大規模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高潮準備了條件。具體的事實敎育了廣大的知識分子和全國人民,使我們通過自己的切身經驗而深深體會到:蘇聯乃是我們的良師益友。在國家建設事業當中,繼續努力向這個良師益友學習是有着頭等重要意義的事情。有了蘇聯的幫助:我國就不必像蘇聯自己建國初期那樣在史無先例的困難條件下工作,我們在各方面都可以學習蘇聯這個光輝的榜樣,而使建設事業大大加速前進。這種學習,對於知識分子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因爲在今天中國知識分子還很少的狀况下,知識分子不但要自己學好,還担負着傳佈蘇聯先進經驗的一份主要責任。如果說革命的知識分子過去在這種傳佈工作上曾經有着歷史的功績;那麽現在就應該發揚這種光榮,繼續創造更大的功績。也就是說,應該認眞地學習蘇聯知識分子的榜樣,積極迎接和參加國家建設。
   大家知道:蘇聯的知識分子是在列寧、斯大林的親切敎導下成長起來的社會主義的知識分子。早在一九三九年,斯大林就曾經指出過:「人類衆多的,新的,人民的,社會主義的智識界,它無論按成份或社會政治面貌來說,都是根本和舊時資產階級智識界不同的。」列寧、斯大林很早就駁斥了那些認爲只有剝削階級才有知識的反動觀點,堅持從各民族的工農勞動羣眾中培養出自己的新型知識分子,在所有的知識部門中都鍛鍊出布爾什維克專家。蘇聯知識分子的隊伍蓬勃增長的結果,到現在已經有了大約五百五十萬從高等學校或中等專科學校畢業的專家,僅僅今年一年之中,就有二十二萬一千名靑年專家從高等學校畢業到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去工作,同時有三十七萬五千名靑年進入高等學校學習。這些知識分子與工人、農民血肉相連,友愛合作,並肩地為爭取共產主義的勝利而鬥爭。他們不倦地努力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力求成爲積極參加國家政治領導工作的人。他們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爲工作的指針,堅持在一切知識部門中的黨性原則,盡力發揚蘇維埃愛國主義精神,與一切資產階級的思想殘餘作不調和的鬥。在戰後年代中,蘇聯知識界在斯大林的親自關懷與敎導下和聯共中央關於思想工作的一系列决議的偉大指導下,進行了關於文藝、哲學、歷史、生物學、敎育學、語言學、經濟學等許多問題的討論,就是這種布爾什維克精神的明證。他們依據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吸收了人類在數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優秀的知識遺產,同時在與羣衆生活和社會生產的不可分離的聯系中,不斷地鑽研從新生活的建設中所發現的新問題,以革新精神勇敢地推翻陳腐過時的東西,把社會主義文化推向前進,因而在各方面都呈現出光輝的成就。
   在蘇維埃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過程中,他們幫助國家使社會主義獲得鞏固的勝利。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他們協助將國民經濟轉上戰時軌道,增强國家軍事威力,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去消滅敵人。在戰後年代中,他們運用戰時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全體人民一道提前完成了斯大林戰後五年計劃,進行着偉大的共產主義建設工程和人民羣衆的共產主義敎育,掀起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新高漲。例如原子能生產方法的發現就是一個傑出例證,有八千四百七十位科學、工業、運輸、農業工作者和二千三百三十九位文藝工作者榮獲了斯大林獎金,也是傑出的例證。可以看到:蘇聯建設的所有偉大成就都是和知識分子的勞動功績分不開的。他們自己則以這種不遺餘力的創造性勞動作爲神聖的愛國主義義務;並且以自己的卓越成績來豐富人類進步文化的總寶庫,使蘇維埃社會主義文化成爲今日世界文化的最高峯,爲各國建設新生活的人民提供了寶貴的先進經驗,無私地指導中國和人民民主國家,表現了高度的國際主義精神。因此,他們光榮地被斯大林同志稱呼爲「蘇聯土地上的鹽」——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同時受到進步人類的敬佩與尊重。
   所以,毫無疑問,蘇聯知識分子發展的方向正是我國知識分子的方向,從他們的精神品質到工作成果,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模範。向他們學習的結果,將保證我們知識分子的進步道路和工作成果都符合於國家發展的需要。由於這種學習乃是關係着整個國家前途的大事,因此,我們必須把它當作一種共同的政治任務,當作我們自己在加强中蘇友好這件事情上最主要的內容;因此,我們決不能只是在口頭上抽象地承認學習的重要性,也不能自滿於一種浮光掠影的地步,而應該採取心悅誠服、嚴肅認眞的態度,懷着高度的政治熱情與革命毅力,切實地在行動上貫徹下去。否則,即使有了如此優秀的榜樣,也不會學到什麽東西。
   學習蘇聯知識分子的榜樣是與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改造思想分不開的。蘇聯知識分子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培養下的社會主義知識分子,而我國許多知識分子從舊中國所帶來的各種錯誤思想,不能不與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發生對抗性的矛盾。所以在這個學習問題上不能抱着一種單純技術觀點的態度,否則就是忘記了帶根本性的東西。我國的知識分子經過三年來的學習運動和實際鍛練,在自我敎育和自我改造上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現在又掀起了速成學習俄文的熱潮,證明大家决心學習蘇聯,這是很好的。現在的任務是要繼續深入下去,向更高的水平前進。特別是有着一定造詣的專家們,更要經過在自己那一個科學部門所達到的成果,循着自己的途徑來認識與接受共產主義思想。知識分子一般地是自食其力的人,如果從思想上得到了徹底改造,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武裝自己,他們就可以成爲工人階級的知識分子。而如果眞正實現了思想改造,他們就能够自覺地發揮更大力量為人民服務,促使民主改革和國家工業化的迅速進展。所以毛主席說:「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種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國在各方面徹底實現民主改革和逐步實行工業化的重要條件之一。」和這種改造工作的同時,我們國家還要在很大的規模上,學習蘇聯培養知識分子的經驗,並且在現有知識分子參加幫助之下,從工農勞動人民及其子弟中培養出新型知識分子,使他們成爲國家建設中的骨幹,也以新鮮血液來注入知識分子的隊伍。
   知識分子還應該努力掌握和繼續精通業務,向文化科學展開羣衆性的進軍,使我們在一切知識部門中造就出出色的專家。過去,舊中國的反動統治者是只求把知識當作一種統治和奴役人民的工具,那時有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都遭受到深重的災難,許多知識領域也都是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這種落後狀態甚至仍然是壓在我們頭上的負担。現在,我們則要把一切有用的知識都利用來作爲建設新社會的積極力量。在我們的時代,知識分子要眞正實踐馬克思說過的「從來的哲學家只是各式各樣地說明世界,但是重要的乃在於改造世界」這一句名言,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與理想,以愛國主義精神把建設事業推向前進,堅持努力□趕上先進的水平,在祖國的土地上開放出燦爛的文化科學的花朵。缺乏業務基礎的人,固然要下定决心攻克科學堡壘;有了一定基礎的人,也應該在原有基礎和新的方向上繼續鑽研。現在已經可以明顯預見到:通過培養和改造的途徑,整批整批的具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武裝和掌握着先進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新型知識分子將不斷湧現出來,成爲文化建設高潮到來的一個顯著標誌。
   偉大的建設高潮正在等待着我們。無限廣闊的爲人民服務的道路和一切創造新文化財富的道路,現在是越來越清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一切腦力勞動者的所有聰明才智的潛力都將能在偉大建設的基地上充分地發揮出來。在這樣的形勢面前,又有了蘇聯知識分子和蘇聯人民的榜樣,我國的知識分子將和全國人民一道順利地進行工作,走上國家工業化的道路,並準備走向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前途。到了將來實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時候,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將會消滅,就像現在在蘇聯的情况一樣;而到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候,社會文化將達到高度發展,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本質差別也將會逐漸歸於消滅。人類最偉大先進的理想就要實現了。世界上再沒有什麽東西比這個理想更有無限的鼓舞力量了。讓我們大家滿懷勝利信心勇敢前進。(新華社北京七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吳玉章
责任者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