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提高生產效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1905
颗粒名称: 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提高生產效率
并列题名: ——記浙江鐵工廠高速切削法實驗小組學習高速切削法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07日,当代日报刊登了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提高生產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 生產 技術 發展

内容

學習蘇聯的先進的建國經驗,迎接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本報記者張源祿
   蘇聯社會主義的先進生產經驗—高速切削法,不但在機械工業中是具有革命性的創造,而且是最先進、最正確和具有無窮創造力的一種科學技術。高速切削法經我國工人階級,特別是東北工人階級學習後,已充分發揮了機器濳在能力,使勞動生產效率著提高,有力地推動了生產前進。因此地方國營浙江鐵工廠黨委會和生產指揮部,於今年六月間,抽調了各工序內六個技術較好又肯鑽硏的工人及三個技術員,組織了推行高速切削法實驗小組,開始學習這一先進生產經驗。
   高速切削法主要是用硬質合金刀實行高速切削,它和普通所用的風鋼刀、白鋼刀完全不同,因爲硬質合金刀是以鴿、鈷、碳三種金屬合成的,硬度很大,能在八百度甚至更高的溫度下保持原有切削性能,同時又能抵抗高速鋼的切削在磨擦,所以它的切削速度高,走刀量大,吃刀量多,能很快簡化操作手續,縮短切削時間和輔助時間,充分發揮機床效能,從而提高整個機械工業的勞動生產率。
   學習高速切削法,一定會遇到許多思想障礙,因此必須和一切陳舊、保守的資產階級技術觀點進行激烈的鬥爭,該廠工人開始學習時,首先就遇到了保守思想的對抗,有的說:高速切削法是蘇聯機床上的玩藝,是世界上最新的技術,那能那麽容易就學會呢?有的則存在畏難思想,如鍾寶錦、范金林二人認爲自己文化水平低,恐怕跟不上會被同志們輕視;四十二歲的老師傅郭正銘認爲自己過去一直用風鋼刀,每分鐘已達到三十公尺的速度,如果再要開快,那車頭就要出毛病了。這時,該廠黨委會和生產指揮部就針對上述思想,首先向他們進行宣傳敎育,說明學習高速切削法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同時又告訴大家要想實行共產主義,必須要提高生產,而高速切削法,正是提高生產的有效辦法。「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大家虛心學習,與技術員打成一片,是一定能够成功的。另外參觀過上海高速切削法表演大會的陳長興同志又作了現場的技術報告,介紹了一些關於高速切削法的書刋給大家自學。於是,大家的思想顧慮便漸漸消除了。
   在這一基礎上,實驗小組工人就正式開始學習高速切削法。學習方式,是以每天講授理論(包括使用硬質合金刀進行高速切削之原理、一切有關刀具機床的問題、鐵屑之處理與切削熱及冷却液之使用、車刀種類及性能等)—小時後,配合生產進行現場實驗,使理論與實際、勞動與技術相結合。經過至少一小時的實驗再集中討論,同時又以掛圖模型配合敎學,因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增強了學習信心與决心。如副組長孫中興經過幾天學習,基本上掌握了硬質合金刀的性能,在試車一根硬圓鋼時,不但使切削速度由每分鐘三十公尺提高到一百〇十公尺,車頭轉速由每分鐘一百六十轉開對五百轉,而且硬圓鋼的外圓很光滑、潔白,如同經過研磨一樣。他首次試用硬質合金刀的成績,使大家認識到蘇聯老大哥的先進經驗是珍貴的。還存在的保守思想也被逐步打破了。
   雖然,工人們開始懂得了有關金屬切削方面的一般理論知識,初步掌握了使用硬質合金刀進高速切削的技術,但是由於硬質合金刀的脆性很大,容易引起機床的性能效果,所以,當七月份普遍在每一種工作物上試用硬質合金刀進行高速切削時,有的機床性能不適合高速切削了。怎麽辦?决不能向困難低頭,必須繼續切削,找原因。結果將不適合於高速切削機床上的馬達皮帶盤適當放大、改善了車頭婆司的潤滑情况,以加快運轉率。同時,根據蘇聯先進經驗,在這種情况下,車刀的壽命是達不到要求的,因為硬質合金刀的刀口在粗粒砂輪上硏磨時,往往發生細小崩量或細微鋸齒。這不單影響工作物表面光潔性,也大大地降低了使用壽命。爲了改進刀具研磨之設備,又吸取了蘇聯先進經驗,將舊磨床改裝成新式電花磨輪,利用刀口高低不平的現象,藉電弧作用將凸出之金屬熔平,使磨出之刀具非常光滑細緻。結果,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試裝終於成功,而且磨出刀口十分光潔,因而高速切削時所要遇到的硏磨問題解决了。
   八月份,進入利用硬質合金刀切削軟鋼工作物的實驗。在實驗中,又遇到車頭運轉率不够快,刀具角度不正確,磨不出光滑鋒口,發生震動等困難,影響質量。後來聽講了蘇聯高速車工波爾闊維契的切削經驗:使用車刀的幾何形狀,注意月牙窪的形成始末,將刀頭角度合理的改進,並利用電花磨輪硏磨,將馬達皮帶盤放大,增加運轉率與換用鋼性活絡頂針(不要尾頂針、尾頂針在每分鐘四百轉以上就會損壞)。經實驗後,效果很好,如老年工人郭正銘在車軟蔴機掌架的外圓時,切削速度也由每分鐘三十公尺提高到二百十公尺,車頭轉速也由每分鐘一百四十八轉到二百九十六轉、四百十轉而一直提高到九百七十轉,提高生產效率六倍以上,並且使刀具角度正確,也不會發生震動的毛病了。他高興地說:「我以爲自己最多只能提高一倍,現在居然可以提高五、六倍,眞是意想不到的。蘇聯老大哥的先進經驗,確實百發百中,今後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提高生產效率,使祖國早日走向社會主義!」此外,所有參加學習的工人產品質量都大大提高,因而,不但完全粉碎了各人的保守思想,而且在羣衆中也發生了極深刻的影響,許多沒有參加學習的工人經常圍着實驗小組的工人要求馬上介紹蘇聯老大哥的先進經驗。
   經過三個多月的學習,高速切削法實驗小組的工人不但完全學會了高速切削法,而且機器運轉也由每分鐘一百四十八轉開到九百七十四轉;切削速度也由每分鐘卅公尺提高到二百十公尺,使產品質量平均提高六倍到七倍,爲國家增加了大量的財富。同時,在實驗中也獲得了許多經驗,例如刀具的幾何形狀、切削用量、機床動力、正規操作法、使用負角、研磨刀具、延長刀尖壽命及試裝電花磨輪等,替今後全面推廣高速切削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源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