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1664
颗粒名称: 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并列题名: 給經濟問題討論會的參加者對於與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討論會有關的經濟問題的意見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1月3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斯大林給經濟問題討論會的參加者對於與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討論會有關的經濟問題的意見。
关键词: 蘇聯 社會主義 經濟

内容

我已收到因評定政治經濟學敎科書未定稿而舉行的經濟問題討論會的一切文件,其中包括:「對改善政治經濟學敎科書未定稿的建議」,「對消除未定稿中的錯誤和不確切處的建議」,「關於爭論問題的說明材料」。
   對於這一切材料,以及對於敎科書未定稿,我認為必須提出如下的意見。
   一、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法則的性質問題
   某些同志否認科學法則的客觀性質,特別是否認社會主義制度下政治經濟學法則的客觀性質。他們否認政治經濟學法則是反映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過程的規律性。他們認為,由於歷史所賦予蘇維埃國家的特殊作用,蘇維埃國家及其領導者能廢除現存的政治經濟學法則,能「制定」新的法則,「創造」新的法則。
   這些同志是大錯特錯了。顯然,他們把下列兩種東西混爲一談了:一種是科學法則,它反映自然中或社會中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過程;另一種是政府所頒佈的法令,它是依據人們的意志創造出來,並且只有法律上的效力。但這兩種東西無論如何是不能混爲一談的。
   馬克思主義把科學法則——無論是指自然科學法則或政治經濟學法則都一樣——了解爲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過程的反映。人們能發現這些法則,認識它們,研究它們,在自己的行動中估計到它們,利用它們來爲社會謀福利,但是人們不能改變或廢除這些法則,尤其不能制定或創造新的科學法則。
   這是不是說,例如,自然法則發生作用的結果、卽自然力發生作用的結果是根本無法防止的,自然力的破壞作用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以自發的、無可抑制的一不受人們影響的力量而出現的呢?不,不是這個意思。當然,在天文、□質及其他某些類似,過程中,人們卽使已經認識了它們發展法則,也確實無力去影響它們。如果把這些過程除外,那末在其他許多場合下,就可能影響自然過程這點來說,人們决不是無能爲力的。在一切這樣的場合下,人們如果認識,自然法則,估計到它們,依靠着它們,善於應用和利用它們,便能限制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把自然的破壞力引導到另一方向,使自然的破壞力轉而爲社會造福。
   我們且從許許多多的例子中舉出一個來看。在上古時代,江河氾濫、洪水、以及由此引起的房屋和莊稼的毀滅,曾經認爲是無法防止的災害,人們無力加以制止。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人類知識的發展,當人們學會了修築堤壩和水電站的時候,就能使社會防止在從前看來是無法防止的水災。不但如此,人們還學會了制止自然的破壞力,可以說是學會了駕御它們,使水力轉而爲社會造福,利用水來灌溉田地,取得動力。
   這是不是說,人們就因而廢除了自然法則、科學法則,創造了新的自然法則、新的科學法則呢?不,不是這個意思。問題在於防止水力的破壞作用並利用它來為社會謀福利的這一整個程序,是絲毫沒有違反、改變或消滅科學法則,絲毫沒有創造新的科學法則的。恰恰相反,這一整個程序是確切地根據自然法則、科學法則而實現的,因爲對自然法則的任何違反,即使是極小的違反,都只會引起事情的混亂,引起程序的破壞。
   對於經濟發展法則,對於政治經濟學法則,——無論是指資本主義時期或社會主義時期都一樣,——也必須這樣說。在這裡,也如在自然科學中一樣,經濟發展的法則是反映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經濟發展過程的客觀法則。人們能發現這些法則,認識它們,依靠它們,利用它們來為社會謀福利,把某些法則所發生的破壞作用引導到另一方向,限制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給予其他正在爭取爲自己開闢道路的法則以發生作用的廣闊場所。但是人們不能消滅這些法則或創造新的經濟法則。
   政治經濟學的特點之一就在於:它的法則與自然科學的法則不同,不是長久不變的;政治經濟學法則,至少是其中大多數,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發生作用的,在此以後,它們就讓位給新的法則。但是原來的這些法則,並不是被消滅,而是由於出現了新的經濟條件而失去效力,退出舞台,讓位給新的法則,這些新的法則並不是由人們的意志創造出來,而是在新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產生的。
   有人引證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引證他如下的這個公式:隨着資本主義的消滅和生產資料的公有化,人們將獲得支配自己生產資料的權力,將獲得解脫社會經濟關係壓迫的自由,而成爲自己社會生活的「主人」。恩格斯把這種自由叫作「被認識了的必然性」。究竟「被認識了的必然性」是什麽意思呢?這就是說,人們認識了客觀的法則(「必然性」)之後,將十分自覺地運用這些法則來為社會謀福利。正因為如此,所以恩格斯在同一地方說:
   「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法則,直到現在都如同異己的、統治着人們的自然法則一樣而與人們相對立,這些法則將被具有完備知識的人們應用,因而將服從他們的統治。」
   可見,恩格斯的這個公式,决不是對於那些以爲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可以消滅現存經濟法則和創造新經濟法則的人們有利的。恰恰相反,這個公式不是要消滅經濟法則,而是要認識它們和善於運用它們。
   有人說,經濟法則具有自發性質,這些法則所發生的作用是不可防止的,社會在它們面前是無能爲力的。這樣說是不對的。這是把法則偶像化,是讓自己去做法則的奴隸。已經證明:社會在法則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社會認識了經濟法則以後,依靠它們,就能限制它們發生作用的範圍,利用它們來爲社會謀福利,並「駕御」它們,正如在自然力及其法則方面所發生的情形一樣,正如上面所舉的江河汜濫的例子表明的情形一樣。
   有人援引蘇維埃政權在建成社會主義方面的特殊作用,彷彿這種作用使蘇維埃政權有可能去消滅現存的經濟發展法則,並「制定」新的經濟發展法則。這也是不對的。
   蘇維埃政權的特殊作用,是由下列兩種情况來說明的:第一,蘇維埃政權不是以另一種剝削形式去代替一種剝削形式,如像以往革命中的情形那樣,而是消滅了任何剝削;第二,由於國內缺乏任何現成的社會主義經濟的萌芽,蘇維埃政權當時必得在可以說是「空地上」創造新的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
   這個任務無疑是困難而複雜的,是沒有先例的。然而,蘇維埃政權光榮地完成了這個任務。但是,它之□以完成了這個任務,並不是因爲它似乎消滅了現存的經濟法則,「制定」了新的經濟法則,而僅僅是因為它依靠了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經濟法則。以前我國的生產力,特別在工業中的生產力,是具有社會性的,但所有制的形式却是私人的,資本主義的。蘇維埃政權依據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經濟法則,把生產資料公有化了,使之成爲全體人民的財產,因而消滅了剝削制度,創造了社會主義的經濟形式。如果沒有這個法則,不依靠這個法則,蘇維埃政權是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務的。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一經濟法則,早已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爭取爲自己開闢道路。它之所以還沒有給自己開闢出道路,還沒有獲得發生作用的廣闊場所,這是因為它遇到了社會衰朽力量極强烈的反抗。在這裡,我們碰到了經濟法則的另一個特點。在自然科學中,發現和應用新的法則是或多或少順利地進行的;與此相反,在經濟學領域中,發現和應用那些觸犯社會衰朽力量的利益的新法則,却要遇到這些力量極强烈的反抗。因此,必須□能够克服這種反抗的力量,社會力量,在我國,找到了這種力量,其形式就是佔社會絕大多數的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這種力量在其他國家、卽資本主義國家中還沒有找到。蘇維埃政權之所以能够粉碎了舊的社會力量,而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經濟法則之所以在我國獲得了發生作用的充分廣闊場所,其祕密就在於此。
   有人說,我國國民經濟有計劃的(按比例的)發展的必然性,使蘇維埃政權有可能來消滅現在的經濟法則和創造新的經濟法則。這是完全不對的。不能把我們的各個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跟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按比例發展的客觀經濟法則混爲一談。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是作爲資本主義制度下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法則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它是當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法則失去效力以後,在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它之所以發生了作用,是因爲只有在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經濟法則的基礎上,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才能進行。這就是說,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使我們的計劃機關有可能去正確地計劃社會生產。但是,不能把可能同現實混爲一談這兩種不同的東西。要把這種可能變爲現實,就必須研究這個經濟法則,必須掌握它,必須學會以完備的知識去應用它,必須制定出能完全反映這個法則的要求的計劃。不能說,我們的各個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都完全反映出這個經濟法則的要求。
   有人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發生作用的若干經濟法則,連價值法則也在內,是在計劃經濟的基礎上「改造過的」,或者甚至是「根本改造過的」法則。這也是不對的。法則不能「改造」,尤其不能「根本改造」。如果能改造法則,那也就能消滅法則,而以另外的法則去代替它們了。「改造」法則的論點,就是「消滅」和「制定」法則的這種不正確公式的殘餘。雖然關於改造經濟法則的公式,早已在我們這裡流行起來,可是爲了準確起見,必須把這個公式拋棄。可以限制這些或那些經濟法則發生作用的範圍,可以防止它們發生的破壞作用(當然,如果有的話),但是不能「改造」或「消滅」法則。
   因此,當人們講到「征服」自然力量或經濟力量,講到「控制」它們等等的時候,他們决不是想說:人們能够「消滅」科學法則或「制定」科學法則。恰恰相反,他們只是想以此來說明,人們能够發現法則,認識它們,掌握它們,學會以完備的知識去運用它們,利用它們來爲社會謀福利,從而征服它們,求得控制它們。
   這樣,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政治經濟學的法則是反映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的經濟生活過程的規律性的客觀法則。否認這個原理的人,事實上就是否認科學,而否認科學,也就是否則任何預見的可能性,因而就是否認領導經濟生活的可能性。
   也許□人會說,這裡所說的都是正確的和眾所週知的,可是其中並沒有什麽新東西,因而不值得花費時間來重述眾所週知的眞理。當然,在這裡的確沒有什麽新東西,但是如果以爲不值得花費時間來重述若干我們熟悉的眞理,那就不對了。問題在於,每年有成千的年靑的新幹部來接近我們這個領導核心,他們抱着熱烈的願望要幫助我們,抱着熱烈的願望要顯示自己,但是他們沒有受到足够的馬克思主義的敎育,不知道我們所熟悉的許多眞理,而不得不在黑暗中摸索。蘇維埃政權的巨大成就使他們驚訝,蘇維埃制度異乎尋常的成功衝昏了他們的頭腦,他們就以為,蘇維埃政權是「無所不能」的,是「什麽都不費力」的,它能消滅科學法則,能制定新的法則。我們對於這些同志該怎樣辦呢?要如何以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精神去敎育他們呢?我以爲,有系統地重複所謂「眾所週知」的眞理,耐心地解釋這些眞理,便是以馬克思主義敎育這些同志的最好的方法之一。
   二、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問題
   某些同志斷定說,黨在我國取得了政權並把生產資料收歸國有以後,還保存商品生產,是作得不對的。他們認爲,黨在當時更應當消除商品生產。關於這點,他們引了恩格斯如下的話來作證明:
   「一旦社會佔有了生產資料,那末商品生產以及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將同時被消除。」(見「反杜林論」)
   這些同志是大錯特錯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恩格斯的這個公式吧。恩格斯的這個公式不能認爲是十分明確的,因爲其中沒有指出,這裡所說的是社會佔有一切生產資料,還是只佔有一部分生產資料,卽一切生產資料轉歸全民所有,還是僅僅一部分生產資料轉歸全民所有。這就是說,恩格斯的這個公式可以了解成這樣,也可以了解成那樣。
   在「反杜林論」的另一個地方,恩格斯講到佔有「一切生產資料」,講到佔有「生產資料的全部總和」。這就是說,恩格斯在他自己的公式中所指的,不是把一部分生產資料收歸國有,而是把一切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卽不僅把工業中的生產資料,而且也把農業中的生產資料都轉歸全民所有。
   由此可見,恩格斯所指的是這樣一些國家,在那裡,不僅在工業中,而且也在農業中,資本主義和生產集中都充分發達,以致可以剝奪全國的一切生產資料,並把它們轉歸全民所有。因而,恩格斯認爲,在這樣的國家中除了把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以外,還應該消除商品生產。這當然是正確的。
   在十九世紀末,到「反杜林論」出版的時候,只有英國一個國家是這樣的國家,在那裡,工業和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和生產集中已達到這樣的高度,只要無產階級取得了政權,就有可能把國內的一切生產資料轉歸全民所有,並且消除商品生產。
   在這裡,我撇開了在英國國民經濟中佔有巨大比重的對外貿易對於英國的意義這個問題。我以為,只有研究了這個問題之後,才能最終解决在英國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並把一切生產資料收歸國有以後商品生產的命運問題。
   甚至,不僅在十九世紀末,而且在現時也還沒有一個國家在農業中的資本主義發展和生產集中是已經達到了像我們在英國所看到的那種程度。至於說到其餘的國家,雖然那裡的農村中有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可是農村中却還有人數相當眾多的中小私有生產者階級,這些人的命運是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時應該予以確定的。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在某個國家內,也曾在我們國家內,當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和推翻資本主義的有利條件已經具備,工業中的資本主義已把生產資料如此集中,以致可以剝奪它們,把它們轉歸社會所有,可是那裡的農業,雖然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却因有人數眾多的中小私有生產者而仍然如此分散,以致沒有可能提出剝奪這些生產者的問題,那末,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該怎麽辦呢?
   恩格斯的公式對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給予囘答。但是,這個公式也不應當囘答這個問題,因爲它是在另一個問題的基礎上產生的,而這另一個問題就是,在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以後,商品生產的命運應當怎樣?
   因此,如果可以公有化的不是一切生產資料,而僅僅是一部分生產資料,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有利條件又已經具備,那將怎麽辦呢,——無產階級是否應該奪取政權,在奪取政權以後是否必須立即消滅商品生產呢?
   當然,不能把某些可憐的□克思主義者的意見叫作回答,他們認為,在這樣的條件下,應該拒絕奪取政權,只有等到資本主義使千百萬中小生產者破產、把他們變爲僱農、並把農業生產資料集中起來以後,才可以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和一切生產資料公有化的問題。顯然,馬克思主義者是不能選擇這樣□「出路」的,如果他們不願意使自己丟盡臉皮的話。
   也不能把另一種可憐的馬克思主義者的意見當作囘答,他們以爲,也許應該奪取政權,並着手剝奪農村的中小生產者,把他們的生產資料公有化。馬克思主義者也不能走這條荒謬和犯罪的道路,因為這樣的道路就會摧毀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任何可能性,就會把農民長久地拋擲到無產階級敵人的陣營中。
   對於這個問題,列甯在關於「糧食稅」的一些著作以及有名的「合作社計劃」中,給了囘答。
   列甯的回答可以簡括如下:
   (甲)不要放過奪取政權的有利條件,無產階級應該奪取政權,不要等待到資本主義使千百萬中小個體生產者居民破產的時候;
   (乙)剝奪工業中的生產資料,並把它們轉歸全民所有;
   (丙)至於中小個體生產者,那就要逐漸地把他們聯合到生產合作社中,卽聯合到大規模的農業企業、集體農莊中;
   (丁)以一切方法發展工業,為集體農莊建立大規模生產的現代技術基礎,並且不要剝奪集體農莊,相反地,要加緊供給它們頭等拖拉機和其他機器;
   (戊)為了城市和鄕村、工業和農業的經濟結合,要在一定時期內保持商品生產(通過買賣的交換)這個爲農民唯一可以接受的與城市進行經濟聯繫的形式,並且要以全力展開蘇維埃貿易,即國營貿易和合作社——集體農莊貿易,把所有一切資本家從商品流通中排擠出去。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證明列甯所策畫的這條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不容置疑,對於一切具有人數相當眾多的中小生產者階級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條發展道路是使社會主義獲得勝利的唯一可能的和適當的道路。
   有人說,商品生產在任何條件下總還是要引導到而且一定會引導到資本主義。這是不對的。並非在任何時候,也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是如此!不能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看成一樣。這是兩種不同的市西。資本主義生產是商品生產的最高形式。只有存在着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只有勞動力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資本家能够購買它並在生產過程中剝削它,因而只□在國內存在着資本家剝削僱傭工人的制度時,商品生產才會引導到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生產是在這樣的場合開始的,即生產資料是集中在私人手中,而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工人不得不把自己的勞動力作爲商品出賣。沒有這種情形,就沒有資本主義生產。
   但是,如果沒有具備這些使商品生產轉化爲資本主義生產的條件,如果生產資料已經不是私有財產而是社會主義財產,如果僱傭勞動制度已經□存在,而勞動力已經不是商品,如果剝削制度早已消滅,那又怎麽樣呢?可不可以認爲商品生產總還會引導到資本主義呢?不,不可以這樣認爲。要知道,我國社會正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度、僱傭勞動制度、剝削制度早已不存在了的社會。
   决不能把商品生產看作是某種不依賴周圍經濟條件而獨立自在的東西。商品生產比資本主義生產更老些。它在奴隸制度下就存在過,並且替奴隸制度服務過,然而並沒有引導到資本主義。它在封建制度下就存在過,並且替封建制度服務過,可是,雖然它爲資本主義生產準備了若干條件,却沒有引導到資本主義。如果注意到,在我國,商品生產沒有像在資本主義條件下那樣漫無限制和包羅一切地擴展着,商品生產由於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僱傭勞動制度的消滅和剝削制度的消滅等決定性的經濟條件,而受到極□格的限制,試問,爲什麽商品生產就不能在一定時期內同樣地為我國社會主義社會服務而並不引導到資本主義呢?
   有人說,在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已經建立,而僱傭勞動制度和剝削制度已被消滅以後,商品生產的存在就失去了意義,因此就應該消除商品生產。
   這也是不對的。現今在我國,存在着社會主義生產的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國家的全民的形式、一種是不能叫作全民的集體農莊的形式。在國家企業中,生產資料和產品是全民的財產。在集體農莊的企業中,雖然生產資料(土地、機器)也屬於國家,可是產品却是個別集體農莊的財產;因為集體農莊中的勞動也如種籽一樣,是它們自己所有的,而國家交給集體農莊永久使用的土地,集體農莊事實上是作為自己的財產來支配的,雖然它們不能出賣、購買、出租或抵押這些土地。
   這種情况就使得國家所能支配的只是國家企業的產品,至於集體農莊的產品,只有集體農莊才能作爲自己的財產來支配。然而,集體農莊只願以商品的形式把自己的商品轉讓出來,願意以這種商品換得它們所需要的商品。現時,除了經過商品的聯繫,除了通過買賣的交換以外,與城市的其他經濟聯繫,都是集體農莊所不接受的。因此,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目前在我國,也像大約三十年以前當列甯宣佈必須以全力擴展商品流通時一樣,□乃是必要的東西。
   當然,在出現了有權支配全國一切消費品的一個無所不包的生產部門,來代替兩種基本生產部門卽國營部門和集體農莊部門之後,商品流通及其「貨幣經濟」就會作為國民經濟的不必要的因素而消失了。但是,只要這個條件還不具備,只要還存在着兩種基本生產部門的時候,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便應當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必要的和極其有用的因素而仍然保存着。怎樣來建立這種單一的統一的部門呢?是讓國營部門乾脆吞沒集體農莊部門,——而這是很難設想的(因爲這會被了解為對集體農莊的剝奪),——還是組織統一的全民的(有國家工業和集體農莊代表參加的)經濟機構,卽起初有權統計全國一切消費品,而經過一個時期也有權例如以產品交換方式來分配產品的經濟機構呢?這是一個特別的、需要單獨討論的問題。
   可見,我國的商品生產並不是通常的商品生產,而是特種的商品生產,是沒有資本家參加的商品生產,這種商品生產基本上是與聯合的社會主義生產者(國家、集體農莊、合作社)的商品有關的。它的活動範圍只限於個人消費品。顯然,它决不能發展為資本主義生產,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貨幣經濟」一起共同爲發展和鞏固社會主義生產的事業服務。
   所以,有一些同志的意見是完全不對的,他們宣稱,旣然社會主義社會不消滅商品生產形式,那末在我國似乎就應當恢復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一切經濟範疇:作爲商品的勞動力、剩餘價值、資本、資本利潤、平均利潤率等等。這些同志把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混為一談,認爲既然有商品生產,就應該有資本主義生產。他們不了解,我國的商品生產是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商品生產根本不同的。
   並且我以爲,也必須拋棄從馬克思專門分析資本主義的「資本論」中取來而硬套在我國社會主義關係上的其他若干槪念。就中我是指這樣的一些槪念,如「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必要」產品和「剩餘」產品、「必要」時間和「剩餘」時間。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是爲了說明工人階級受剝削的泉源、卽剩餘價值,並且給予被剝奪了生產資料的工人階級以推翻資本主義的精神武器。顯然,馬克思在這裡所使用的概念(範疇)是與資本主義關係完全適合的。但是現在,當工人階級不僅沒有被剝奪政權和生產資料,反而掌握着政權和佔有生產資料的時候,還使用這些概念,這是非常奇怪的。現在,在我國制度下,說勞動力是商品,說工人「被僱傭」,這眞是十分荒謬的,好像佔有生產資料的工人階級自己被自己僱傭,把自己的勞動力出賣給自己一樣。現在講到「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也是同樣奇怪的:彷佛在我國條件下,交給社會以便用來擴大生產、發展敎育和保健事業以及組織國防等等的工人勞動,對於現在掌握政權的工人階級,並不是像用來滿足工人及其家庭的個人需要的勞動那樣必要的。
   應該指出,馬克思在他已經不是研究資本主義而是也順便研究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的「哥達綱領批判」中,承認交給社會來擴大生產、辦理敎育和保健事業、支付管理費、建立後備物資等等的勞動,是與用來滿足工人階級消費需要的勞動同樣必要的。
   我以爲,我們的經濟學家應當消除舊概念和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新情况之間這種不相適合的現象,而用適合新情况的新概念來代替舊概念。
   我們能容忍這種不適合的現象到一定的時候,但是現在已經是我們應當最後肅淸這種不適合的現象的時候了。
   三、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價值法則問題
   有時人們問,在我國,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下,價値法則是不是存在,是不是發生作用呢?
   是的,是存在的,是發生作用的。在有商品和商品生產的地方,也就不能沒有價值法則。
   在我國,價値法則發生作用的範圍,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過買賣的商品交換,包括主要是個人消費的商品的交換。在這裡,在這個領域中,價值法則當然是在一定範圍內保持着調節者的作用的。
   但是,價値法則的作用,並不限於商品流通範圍內,同時也擴展到生產方面。誠然,價値法則在我國社會主義生產中,並沒有調節的作用,可是它總還影響生產,這在領導生產時是不能不考慮到的。問題在於,為了抵償生產過程中耗費的勞動力而必需的消費品,在我國是作爲受價値法則支配的商品來生產和銷售的。也正是在這裡可以看出價値法則對生產的影響。因此,在我們的企業中,這樣一些問題,如經濟核算和贏利問題、成本問題、價格問題等等,就具有現實的意義。所以,我們的企業是不能不而且不應該不考慮到價值法則的。
   這好不好呢?這並不壞。在我國現今條件下,這的確不壞,因爲這種情况敎育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來合理進行生產,並使他們遵守紀律。其所以不壞,是因爲這種情况敎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計算生產量,精確地計算生產量,並且同樣精確地估量生產中的現實事物,而不去侈談憑空想出來的「大概數字」。其所以不壞,是因爲這種情况敎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尋求、發現和利用生產內部□在的後備力量,而不去糟蹋它們。其所以不壞,是因爲這種情况敎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不斷地改進生產方法,降低生產成本,實現經濟核算,並使企業能够贏利。這是很好的實踐的學校,它加速我們經濟工作幹部的成長,加速把他們變成現今發展階段上眞正的社會主義生產領導者。
   糟糕的並不是價値法則影響我國的生產。糟糕的是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和計劃工作人員,除了少數的例外,對於價值法則所發生的作用知道得很差,不研究這種作用,不善於在自己的核算中攷慮這種作用。這的確也就說明,爲什麽在價格政策問題方面,我國還存在有一些混亂現象。這裡是許許多多例子中的一個:不久以前,爲了植棉業的利益,曾經决定調整棉花和穀物的比價,確定售給植棉者的穀物價格,並提高交售給國家的棉花價格。於是,我們的經濟工作人員和計劃工作人員就提出了不能不使中央委員們驚異的建議。因爲按照這個建議,一噸穀物的價格差不多和一噸棉花的價格一樣,同時一噸穀物的價格和一噸麵包的價格相等。中央委員們指出:由於磨粉和烘烤的額外費用,一噸麵包的價格應當高於一噸穀物的價格;棉花一般應當比穀物値錢得多,棉花和穀物的世界市場價格也證明了這一點。而建議人對於中央委員們的這些意見,沒有能够說出任何明白的道理來。因此,中央只得親自來處理這件事情,降低穀價,提高棉價。假如這些同志們的建議獲得了法律上的效力,結果會怎樣呢?那我們就會使植棉者破產,就會沒有棉花。
   然而,這一切是不是說價值法則在我國有像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同樣廣闊的發生作用的場所,價値法則在我國是生產的調節者呢?不,不是這個意思。事實上,在我國的經濟制度下,價值法則的作用是被嚴格地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的。前面已經說過,在我國的經濟制度下,商品生產的活動是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的。關於價值法則發生作用的範圍,也必須這樣說。無疑地,在城市和農村中,沒有生產資料私有制,以及把生產資料公有化,就不會不限制價値法則發生作用的範圍及其對生產的影響程度。
   在同一方向發生作用的,是國民經濟有計劃的(按比例的)發展的法則,這個法則代替了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法則。
   在同一方向發生作用的,是我國的各個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以及我國一般的整個的經濟政策,它們都是以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法則的要求爲依據的。
   這一切就使得價值法則在我國發生作用的範圍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在我國的制度下,價值法則不會起生產調節者的作用。
   這的確也就說明了這個「令人驚異」的事實: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生產有不斷的和蓬勃的發展,價值法則在我國却沒有引導到生產過剩的危機、可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有廣闊作用範圍的同一個價值法則,雖然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發展速度很低,却引導到週期性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有人說,價值法則是一切歷史發展時期都一定適用的恆久的法則。如果價値法則在共產主義社會第二階段時期會喪失其為交換關係調節者的效力,那末它在這個發展階段中仍將保持其爲各個不同生產部門關係的調節者、各個不同生產部門勞動分配的調節者的效力。
   這是完全不對的。正如價值法則一樣,價值是與商品生產的存在相關聯的一種歷史範疇。商品生產一消失,價値連同它的各種形式以及價值法則,也都要隨之消失。
   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二階段上,用於生產產品的勞動量,將不是以曲折迂迴的方法,不是憑藉價值及其各種形式來計算,如像在商品生產制度下的情形那樣,而是直接以耗費在生產產品上的時間數量、鐘點數量來計算的。至於說到勞動分配,那末各個生產部門間的勞動分配,將不依靠那時已失去效力的價値法則來調節,而是依靠社會對產品的需要量的增長來調節的。這將是這樣一種社會,在那裡,生產將由社會的需要來調節,而計算社會的需要,對於計劃機關將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
   下面這個論斷也是完全不正確的,就是說在我們現今的經濟制度下,卽在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第一階段上,價値法則彷彿調節着各個不同生產部門間勞動分配的「比例」。
   假如這是正確的,那就不能理解,為什麽在我國,沒有用全力去發展那比起往往贏利較少而且有時簡直不能贏利的重工業說來是最能贏利的輕工業?
   假如這是正確的,那就不能理解,爲什麽在我國,不關閉許多暫時還不能贏利、而且工人的勞動在其中不能產生「應有效果」的重工業企業,也不開設確實能贏利、而且工人的勞動在其中能產生「巨大效果」的輕工業的新企業?
   假如這是正確的,那就不能理解,爲什麽在我國,不依據彷彿調節着各個不同生產部門間勞動分配的「比例」的價値法則,把工人從對於國民經濟雖很需要但贏利很少的企業,調到更能贏利的企業中去?
   顯而易見,如果追隨着這些同志的脚步走去,那我們就不得不把生產資料生産的首要地位讓給消費資料的生產。然而,放棄生產資料生產的首要地位,又是什麽意思呢?這就是說,消滅我國國民經濟不斷增長的可能性,因為如果不同時實現生產資料生產的首要地位,就不可能造成國民經濟不斷的增長。
   這些同志忘記了,價值法則只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存在之下,在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生產過剩的危機存在之下,才能是生產的調節者。他們忘記了,在我國,價值法則發生作用的範圍是被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存在、被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的作用所限制的,因而,也被大致反映這個法則的要求的我國各個年度計劃和五年計劃所限制的。
   (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某些同志由此作出結論說,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與國民經濟的計劃化,消滅着生產贏利的原則。這是完全不對的。情形正好相反。如果不從個別企業或個別生產部門的觀點,不從一年的時間來考察贏利,而是從整個國民經濟的觀點,從比方十年到十五年的時間來考察贏利(這是唯一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那末,個別企業或個別生產部門暫時的不牢固的贏利,就决不能與牢固的經久的高級贏利形式相比擬,這種高級贏利形式是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法則的作用及國民經濟計劃化所提供給我們的,因為它們使我們避免那種破壞國民經濟並給社會帶來巨大物質損害的週期性的經濟危機,而保證我國國民經濟有高速度的不斷增長。
   簡略地說:不容置疑,在我國現今的社會主義生產條件下,價值法則不能是各個不同生產部門間勞動分配方向的「比例調節者」。
   四、關於消滅城市和鄉村間、腦力勞動和體力
   勞動間的對立的問題以及關於消滅它們之
   間的差別的問題
   這個標題涉及許多本質上互不相同的問題,但是我把它們都合併在一章中,這不是把它們混爲一談,而唯一是為了闡述上的簡要。
   關於消滅城市和鄉村間、工業和農業間的對立的問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提出的大家知道的問題。這個對立的經濟基礎,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工業、商業、信貸制度的整個發展進程使鄕村遭受城市剝削,使農民遭受剝奪,使大多數農村人口遭受破產。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城市和鄕村間的對立,應該看作是利益上的對立。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農村對城市、對一般「城裡人」的敵對關係。
   無疑地,在我國,隨着資本主義和剝削制度的消滅,隨着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而城市和鄕村利益的對立、工業和農業利益的對立也必定消失。事情也正是這樣發生了的。社會主義城市、我國工人階級在消滅地主和富農的事業上所給予我國農民的巨大幫助,鞏固了工人階級和農民的聯盟的基礎,而有系統地供給農民及其集體農莊以頭等的拖拉機和其他機器,更使工人階級與農民的聯盟變成了他們之間的友誼。當然,工人和集體農莊農民,仍然是兩個在地位上彼此不同的階級。但是這個差別絲毫不削弱他們的友誼關係。恰恰相反,他們的利益是位置在一條共同線上,位置在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和爭取共產主義勝利的共同線上。因此,過天鄕村對城市的不信任,尤其是對城市的憎恨,連一點影子都沒有了,這是毫不奇怪的。
   這一切都表明,城市和鄉村間、工業和農業間的對立的基礎,已經被我國現今的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
   當然,這不是說,城市和鄉村間對立的消滅應當引導到「大城市的滅亡」(見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不僅大城市不會滅亡,並且還要出現新的大城市,它們是文化最發達的中心,它們不僅是大工業的中心,而且是農產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業部門强大發展的中心。這種情况將促進全國文化的繁榮,並使鄕村的生活條件向城市看齊。
   關於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的問題,我們有類似的情况。這個問題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提出的大家知道的問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對立的經濟基礎,是腦力勞動者對體力勞動者的剝削。大家知道,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中體力勞動者與領導人員之間是存在着分裂的。大家知道,工人對待廠長、工長、工程師及其他技術人員就好像對待自己的敵人一樣的那種敵對態度,就是在這個分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顯然,隨着資本主義和剝削制度的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利益的對立也必定消失。它在我國現今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確實也消失了。現在體力勞動者與領導人員並不是敵人,而是同志和朋友,都是一個統一生產集體的成員,都極端關心生產的進步和改善,他們之間過去的仇視連一點影子也沒有了。
   至於消滅城市(工業)和鄉村(農業)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的差別的問題,却完全是另一種性質的問題。這個問題沒有被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家們提出來過。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所提出的新問題。
   這個問題是不是臆造出來的呢?它對於我們有沒有什麽實踐的或理論的意義呢?决不能把這個問題看作是臆造出來的。恰恰相反,它對於我們是極其重要的問題。
   例如,如果拿農業和工業的差別來說,那末在我國,這種差別不僅由於農業的勞動條件與工業的勞動條件不同,而首先和主要是由於在工業中我們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全民所有制,而在農業中我們却沒有全民所有制,只有集團的、集體農莊的所有制。前面已經說過,這種情况引導到商品流通的保存,只有工業和農業間的這個差別消失時,商品生產及其一切後果才會隨之消滅。因而,不能否認,農業和工業間的這個本質差別的消失,對於我們應當有頭等重要的意義。
   關於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本質差別的問題,也必須這樣說。這個問題對於我們也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在開始展開羣衆性的社會主義競賽以前,我國工業的發展是進行得並不順當的,有許多同志甚至提出了要降低工業發展速度的問題。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工人的文化技術水平太低,遠遠落後於技術人員的水平。然而當社會主義競賽在我國已具有羣衆性的時候,情形就根本改變了。正是在這以後,工業就以加快的速度向前邁進了。爲什麽社會主義競賽具有了羣衆性呢?因爲在工人中間有了整批整批的同志,他們不僅掌握了基本的技術知識,而且更前進了,與技術人員站在同一水平上,開始糾正技師和工程師的缺點,打破已經陳舊的現行定額,採用新的更加現代化的定額等等。假如不是少數工人,而是大多數工人都把自己的文化技術水平提高到了工程技術人員的水平,結果會怎麽樣呢?那我國的工業就會提高到其他各國工業所不能達到的高度。因而,不能否認,用提高工人文化技術水平到技術人員水平的辦法,來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對於我們是不能不有頭等重要意義的。
   某些同志斷定說,經過一個時期,不僅工業和農業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的本質差別會消失,而且它們之間的任何差別也會消失。這是不對的。工業和農業間本質差別的消滅,不能引導到它們之間任何差別的消滅。由於工業和農業中的工作條件有差別,工業和農業間的某種差別雖然是非本質的,無疑是會存在的。甚至在工業中,如果指的是各種不同的部門,那末工作條件也不是到處一樣:例如,煤礦工人的工作條件不同於機械化鞋廠工人的工作條件,採鑛工人的工作條件不同於機器製造業工人的工作條件。如果這是對的,那末工業和農業間的某些差別,就更加要保存下來了。
   關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間的差別,也必須這樣說。它們之間就文化技術水平懸殊來說的本質差別,無疑是會消失的。但是某種非本質的差別還會保存下來,至少是因為企業領導人員的工作條件與工人的工作條件不一樣。
   持有相反論斷的同志們,大概是依據我的某些言論中大家知道的一個說法,在那裡說到了工業和農業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的差別的消滅,而沒有附帶說明,那是指本質差別的消滅,而不是一切差別的消滅。同志們正是這樣了解了我的說法,卽認定了它的意思是說一切差別的消滅。但這就表明,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不能令人滿意的。必須把它拋掉,用另一個說法,卽用工業和農業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間本質差別的消滅與非本質差別的保存的說法去代替它。
   五、關於統一的世界市場的瓦解與世界資本主義
   體系危機加深的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經濟影響在經濟方面的最重要的結果,必須認爲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的瓦解。這個情况决定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的進一步加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用這種危機產生的。在戰爭時期互相撕打的兩個資本主義同盟,其中每一個都指望粉碎敵方,而獲得世界霸權,它們曾想從這裡尋找擺脫危機的出路。美國指望擊潰自己最危險的競爭者德國和日本,攫取國外市場、世界的原料資源,並取得世界霸權。
   然而戰爭使這些指望落空了。誠然,作爲美、英、法三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競爭者的德國和日本是被擊潰了。但同時,中國和其他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却脫離了資本主義體系,和蘇聯一起形成了統一的和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而與資本主義陣營相對立。兩個對立陣營存在之經濟結果,就是統一的無所不包的世界市場瓦解了,因而現在就有了兩個平行的也是互相對立的世界市場。
   應該指出,美國、英國、法國自己促成了這個新的平行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和鞏固,當然這不是出於它們的本意。它們對於蘇聯、中國和沒有加入「馬歇爾計劃」體系的歐洲各人民民主國家實行經濟封鎖,想以此窒殺它們。事實上却並沒有窒殺得了,反而鞏固了這個新的市場。
   當然,在這方面主要的事情還不在於經濟封鎖,而是在於戰後時期中這些國家在經濟上結合起來了,並且建立好了經濟上的合作和互助。這個合作的經驗表明,沒有一個資本主義國家能像蘇聯那樣給予各人民民主國家以眞正的幫助和技術精湛的幫助。問題不僅在於這種幫助是極度便宜的,技術上是頭等的。問題首先在於這種合作的基礎,是互相幫助和求得共同經濟高漲的眞誠願望。結果,在這些國家中便有了高速度的工業發展。可以滿懷信心地說,在這樣高的工業發展速度之下,很快就會使得這些國家不僅不需要從資本主義國家輸人商品,而且它們自己還會感到必須把自己生產的多餘商品輸往他國。
   但是,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攫取世界資源的範圍,將不會擴大而會縮小;世界銷售市場的條件對於這些國家將會惡化,而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工不足的現象將會增大。這也就是由於世界市場瓦解而使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總危機加深的原因。
   這是資本家們自己也感覺到的,因爲失去像蘇聯和中國這樣的市場是很難不感覺到的。他們竭力想用「馬歇爾計劃」、侵朝戰爭、軍備競爭、工業軍事化來彌補這些困難情況。但是這很像快要淹死的人抓住一根草一樣。
   由於這種情况,在經濟學家面前便出現了兩個問題:
   (甲)可不可以斷言,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所提出的大家知道的論點,卽關於資本主義總危機時期市場相對穩定的論點,仍舊有效呢?
   (乙)可不可以斷言,列甯在一九一六年春天所發表的大家知道的論點,即資本主義雖然腐朽,但「整個說來,資本主義却較以前發展得更迅速無比」的論點,仍舊有效呢?
   我以爲,不可以這樣斷言。由於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產生的新條件,這兩個論點都應該認為是已經失效了的。
   六、關於資本主義國家間戰爭不可避免的問題
   某些同志斷定說,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的國際條件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已經不再是不可避免的了。他們認爲: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間的矛盾,是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更爲劇烈;美國把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控制到了這種程度,能够不讓它們互相作戰和彼此削弱;資本主義的先進分子對於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帶來嚴重傷害的兩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已經體會到這種程度,不會讓自己再把資本主義國家捲入相互間的戰爭中,——由於這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便不再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些同志錯了。他們只看見在表面上閃現着的外表現象,而沒有看見那些暫時雖還未明顯地發生作用,但終究會決定事變進程的潛在力量。
   從外表上看來,一切都好像是「平安無事」的;美國已使西歐、日本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仰其配給;德國(西德)、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都陷入了美國的鐵爪中,順從地執行着美國的意旨。但是如果以為,這種「平安無事」會「永世地」保存下去,以為這些國家將無止境地忍受美國的統治和壓迫,以爲它們不會設法掙脫美國的鐐銬,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那就錯了。
   我們首先看一看英國和法國吧。無疑地,這兩個都是帝國主義國家。無疑地,廉價的原料和有保證的銷售市場,對於它們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可不可以設想,當美國人在「馬歇爾計劃」「援助」的叫囂下,打人英國和法國的經濟,竭力把它變成美國經濟的附屬品,當美國資本在英、法殖民地攫取原料和銷售市場,從而準備使英、法資本家的高額利潤遭到大崩潰,而英法兩國竟會無止境地忍受現在的這種情况呢?如果說,資本主義的英國,接着還有資本主義的法國,歸根到底將不得不從美國的懷抱裡掙脫出來,同美國發生衝突,以便保證自己有獨立地位,當然也保證自己有高額的利潤,這是不是更正確些呢?
   我們現在來看一看主要的戰敗國德國(西德)和日本吧。這兩個國家現在在美國帝國主義的鐵蹄下過着可憐的生活。它們的工業和農業,它們的商業,它們的對外政策和對內政策,它們的整個生活,都被美國的佔領「制度」加上了鐐銬。要知道,這些國家昨天還是震撼了英國、美國、法國在歐洲和亞洲統治基礎的强大帝國主義國家。如果認爲這些國家不會設法重新站起來,打破美國的「制度」,奔上獨立發展的道路,——這就等於相信神怪。
   有人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間的矛盾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更爲劇烈。從理論上講來,這當然是對的。這不僅在現時、在目前是對的,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也是對的。這是資本主義國家領導者們也多少懂得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究不是從對蘇聯作戰開始,而是從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開始的。為什麽呢?第一,因為對於資本主義說來,對蘇聯作戰、卽對社會主義國家作戰,是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更加危險,因爲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所提出的問題,只是某些資本主義國家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優勢的問題,而對蘇聯作戰所一定要提出的問題,却是資本主義本身存亡的問題。第二,因爲資本家雖然爲了「宣傳」的目的叫嚷什麽蘇聯的侵略,可是他們自己也不相信有蘇聯的侵略,因爲他們估計到蘇聯的和平政策,並且知道蘇聯自己是不會進攻資本主義國家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也曾經認爲德國是被徹底擊潰了,正如現在某些同志認為日本和德國是被徹底擊潰了一樣。當時人們在報刊上也談論和叫嚷美國已使歐洲仰其配給,說德國再也不能站起來,說從此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戰爭再也不會發生了。雖然如此,但是,德國却在被打敗後,經過這麽十五年到二十年的工夫,又從奴役下掙脫出來,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作爲一個强國站立起來並站住了脚。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幫助德國在經濟上站立起來並提高它的軍事經濟潛力的不是別人,而正是英國和美國。當然,美國和英國幫助德國在經濟上站立起來時,是打算指使已經站立起來的德國來反對蘇聯,卽利用它來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然而,德國却首先用自己的力量去反對英、法、美集團。而當希特勒德國向蘇聯宣戰的時候,英、法、美集團不僅沒有與希特勒德國聯合起來,反而不得不同蘇聯結成聯盟來反對希特勒德國。
   可見,當時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鬥爭以及它們想把自己的競爭者淹死的願望,在實踐上是比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間的矛盾更為劇烈。
   試問,有什麽保證使德國和日本不重新站立起來,不設法掙脫美國的鐐銬,從而過自己的獨立生活呢?我以爲這樣的保證是沒有的。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國家間戰爭的不可避免性是仍然存在的。
   有人說,既然現今已經有強大的人民力量成長起來,它們正在保衛和平反對新的世界大戰,所以列甯關於帝國主義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戰爭的這個論點,應該認為是已經過了時的。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現今的和平運動,其目的是喚起人民羣眾去爲維護和平、防止新的世界大戰而鬥爭。因而,它所抱的目的不是推翻資本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它只限於爲維護和平而鬥爭的民主目的。這就是現今維護和平的運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變帝國主義戰爭爲國內戰爭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因爲後一運動曾經走得遠些,它抱有社會主義的目的。
   可能,在各種情況的一定凑合下,爭取和平的鬥爭會在某個地方爆發成爭取社會主義的鬥爭,但這將不再是當前的和平運動,而是推翻資本主義的運動了。
   最可能的,當前的和平運動、即保持和平的運動在獲得勝利時,就會使新的戰爭得以防止,使新的戰爭暫時延緩,使當前和平暫時維持,使好戰政府辭職而代之以別的願意暫時維持和平的政府。這當然是好的。甚至是很好的。但是,這仍然不足以根本消滅資本主義國家間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其所以不足,是因爲縱然有保衛和平運動的這一切勝利,但帝國主義仍然保持,仍然存在,因而戰爭之不可避免性也仍然是存在的。
   要消滅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就必須消滅帝國主義。
   七、關於現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
   法則問題
   大家知道,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問題曾經幾次在討論會上提出過。在這方面發表過各種不同的意見,直到最荒謬的意見。誠然,大多數參加討論的人,對於這個問題反應得很少,而且在這方面沒有作出任何决定。可是,參加討論的人誰也沒有否認這些法則的存在。
   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是不是存在呢?是的,是存在的。這法則是什麽呢?它的特點何在呢?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是這樣一種法則,它不是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某一個別方面或某些個別過程,而是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過程,因而是决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决定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的。
   價值法則是不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呢?不是的。價值法則首先是商品生產的法則。它像商品生產一樣,在資本主義以前就存在過,而且在推翻資本主義以後,例如在我國,也繼續存在着,誠然,它發生作用的範圍是被限制了的。價值法則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有廣闊的作用範圍,它在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面發生很大的作用,但是它不僅不決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資本主義利潤的基礎,甚至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所以,價値法則不能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
   依據同一理由,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法則,或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法則,都不能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
   有人說,平均利潤率的法則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這是不對的。現代資本主義卽壟斷資本主義不能滿足於平均利潤,加之這種平均利潤由於資本有機構成的增高,還有下降的趨勢。現代壟斷資本主義所要求的不是平均利潤,而是相當經常地實現擴大再生產所必需的最大限度的利潤。
   最適合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這個概念的,是剩餘價值法則,即資本主義利潤的產生和增殖的法則。這個法則眞正預先决定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特點。然而,剩餘價值的法則是過於一般的法則,它沒有涉及最高利潤率的問題,而保證這種利潤率却是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條件。要彌補這個缺陷,就必須把剩餘價值法則具體化,把它發展起來適應於壟斷資本主義的條件,同時要考慮到,壟斷資本主義所要求的不是隨便什麽利潤,而正是最大限度的利潤。這才會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
   現代資本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剝削本國大多數居民並使他們破產和貧困的辦法,用奴役和不斷掠奪其他國家人民、特別是落後國家人民的辦法,以及用旨在保證最高利潤的戰爭和國民經濟軍事化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的資本主義利潤。
   有人說,總可以認為平均利潤對於資本主義在現今條件下的發展還是足够的。這是不對的。平均利潤是最低限度的贏利,再低下去,資本主義生產就會成爲不可能了。但是,如果認爲現代壟斷資本主義的頭子奪取殖民地、奴役各國人民、策動戰爭所力求給自己保證的不過是平均利潤,那就可笑了。不,不是平均利潤,也不是那照例比平均利潤稍為高些的超額利潤,而正是最大限度的利潤才是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動力。正由於必須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潤,才推動壟斷資本主義去採取這樣冒險的步驟,如奴役和不斷掠奪殖民地和其他落後國家,把許多獨立國變爲附屬國,組織新戰爭、卽現代資本主義的頭子們認為是取得最大限度利潤的最好「生意」,以及企圖攫取世界的經濟霸權。
   資本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的意義也就在於,這個法則既然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方面一切最重要的現象,旣然决定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和危機,它的勝利和失敗,它的長處和短處,——它的矛盾發展的全部過程,——便使我們能够了解和說明這一切現象。
   請看許許多多「令人驚異」的例子中的一個例子。
   大家知道,在資本主義的歷史和實踐中,有過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蓬勃發展的事實,那時資本家表現為先進技術的旗手、生產技術發展方面的革命家。但是大家同樣知道,也有過另一種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終止發展的事實,那時資本家是表現為新技術發展方面的反動者,並常常轉而使用手工勞動。
   怎樣來說明這種驚人的矛盾呢?只有用現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卽用取得最大限度利潤的必要性才能加以說明。當新技術向資本主義預示着最大利潤的時候,資本主義就擁護新技術。當新技術不再預示着最大利潤的時候,資本主義就反對新技術,主張轉而採用手工勞動。
   關於現代資本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的情形,就是如此。
   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是不是存在呢?是的,是存在的。這個法則的主要特點和要求何在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的主要特點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
   因而,不是保證最大限度的利潤,而是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不是帶有從高漲到危機以及從危機到高漲的間歇狀態的生產發展,而是生產的不斷增長;不是伴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破壞而來的技術發展中的週期性的間歇狀態,而是生產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不斷完善。
   有人說,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是國民經濟有計劃的、按比例的發展的法則。這是不對的。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也就是說,多少眞實地反映這一法則的國民經濟計劃化,如果不知道國民經濟有計劃的發展是爲着什麽任務而進行,或者任務不明確,那它本身是不能提供出什麽來的。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只是在具有國民經濟的計劃發展所要實現的任務時,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本身並不能提供這個任務。國民經濟計劃化尤其不能提供這個任務。這個任務是包含在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法則中,即表現於這一法則的上述要求內。因此,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的作用,只是在它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為依據時,才能充分發揮起來。
   至於說到國民經濟的計劃化,那末,它只有遵守下列兩個條件時,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這兩個條件是:(甲)它正確地反映國民經濟有計劃發展的法則的要求,(乙)它在各方面適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法則的要求。
   八、其他問題
   (一)關於在封建制度下的經濟外的强制問題
   當然,經濟外的强制在鞏固農奴制地主的經濟權力方面起過作用,但封建制度的基礎並不是經濟外的强制,而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關於集體農莊農戶的個人財産問題
   如果敎科書未定稿中說「集體農莊內每一農戶有乳牛、小牲畜和家禽供個人使用」,那就不正確了。大家知道,事實上,乳牛、小牲畜、家禽等等不是供集體農莊內農戶個人使用,而是農戶的個人財產。「供個人使用」這個說法,大概是從農業勞動組合模範章程中搬來的。但在農業勞動組合模範章程中是有錯誤的。在更加縝密制定的蘇聯憲法中,則是另外一種說法,卽是:
   「集體農莊內每一農戶……擁有此園地上所有的副業,以及住宅、食用牲畜、家禽和小農具為其個人財產。」
   這當然是正確的。
   此外,應該更詳細地說,每個集體農莊莊員按當地的條件,有一頭到多少頭乳牛、多少隻綿羊、山羊、猪(也是按當地的條件由多少到多少)以及不限數量的家禽(鴨、鵞、鷄、火鷄)作爲他個人的財產。
   這種詳細叙述對於我們的外國同志是有巨大意義的,他們想確切知道,在我國實現了農業集體化以後,集體農莊內每一農戶究竟還剩下有什麽東西是他個人的財產。
   (三)關於農民交給地主的地租數額問題以及關於購買土地的
   費用數額問題
   在敎科書未定稿中說,由於土地收歸國有的結果,「農民免除了交給地主的地租,其總額每年約為五億盧布」(應當說「金盧布」)。應該把這個數字弄準確,因爲在我看來,這個數字所計算的並不是整個俄國的地租,而只是俄國大多數省份的地租。在這裡必須注意到,在俄國的一些邊區,地租是以實物繳納的,看起來敎科書未定稿的作者們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此外,必須注意到,農民不僅免除了地租,而且也免除了每年購買土地的費用。敎科書未定稿中是否考慮到了這一點呢?在我看來,並沒有考慮到,然而這是應該考慮到的。
   (四)關於壟斷組織興國家機關的結合問題
   「結合」這個名詞是不適當的。這個名詞在表面上和說法上是表明壟斷組織和國家機關的接近,可是沒有揭示這種接近的經濟意義。問題在於,這種接近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不單是結合,而是國家機關服從於壟斷組織。因此,應該去掉「結合」這個名詞,而代之以「國家機關服從於壟斷組織」這個說法。
   (五)關於蘇聯使用機器的問題
   在敎科書未定稿中說:「在蘇聯,在機器能給社會節省勞動的一切場合下,都是使用機器的。」這完全不是應有的說法。第一,機器在蘇聯總是給社會節省勞動的,因此我們不知道在蘇聯的條件下有機器不給社會節省勞動的情形。第二,機器不僅節省勞動,而且同時還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因此,與資本主義的條件不同,在我國的條件下,工人是極樂意在勞動過程中利用機器的。
   所以應該說,沒有任何地方像在蘇聯這樣樂意使用機器,因為機器給社會節省勞動,並且減輕工人的勞動;由於在蘇聯沒有失業的現象,所以工人極樂意在國民經濟中使用機器。
   (六)關於資本主義國家內工人階級的物質狀况問題
   當人們談到工人階級的物質狀况時,通常總是指生產中的在業工人,而沒有估計到所謂失業後備軍的物質狀况。這樣看待工人階級物質狀况的問題,是不是正確呢?我以為是不正確的。卽然有失業後備軍,而它的成員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就無法生存,那末失業者是不能不列入工人階級之中的,但是,旣然他們列入工人階級之中,那末他們的赤貧狀況,就不能不影響生產中在業工人的物質狀况。因此我以為,在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物質狀况時,也應該估計到失業工人後備軍的狀況。
   (七)關於國民收入的問題
   我以爲,一定要在敎科書未定稿內添進關於國民收入的新的一章。
   (八)關於敎科書中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造者列寧和斯大林的專門一
   章的問題
   我以為,「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學說。列甯和斯大林之創造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章,應該從敎科書裡刪去。它在敎科書中是完全不需要的,因爲它並未提供什麽新東西,而只是無味地重複那些在前幾章中已經比較詳細講過的東西。
   在其餘的問題,我對於奧斯特洛維疆諾夫、列昂捷夫、舍比洛夫、加托夫斯基和其他同志們的「建議」,沒有什麽意見。
   九、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國際意義
   我以為,同志們沒有估計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敎科書的全部意義。這本敎科書不僅對於我們蘇聯靑年是需要的。它對於各國共產黨人以及一切同情共產黨人的人們是特別需要的。我們的外國同志們想知道,我們是怎樣掙脫了資本主義的鐐銬的,我們是怎樣以社會主義精神來改造了全國經濟的,我們是怎樣達到了與農民建立友好關係的,我們是怎樣使得我們這個不久以前還是貧弱的國家變成了富强的國家的,什麽是集體農莊,爲什麽我們雖然生產資料已經公有化了,但還沒有消滅商品生產、貨幣、貿易等等。他們想知道這一切以及其他許多東西,並不是簡單地為了好奇,而是要向我們學習,並爲了自己的國家來利用我們的經驗。因此,一本好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敎科書的出版,不僅具有國內的政治意義,而且具有巨大的國際意義。
   因此,需要一本能成為不僅是國內革命靑年而且是國外革命青年的必讀的敎科書。它的篇幅不應太大,因爲篇幅太大的敎科書不能作爲必讀書,而且很難把它領會、掌握。但是它應當包含有關我國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和殖民地體系的經濟的一切基本東西。
   某些同志在討論時提議給敎科書添進許多新的章節,歷史家就歷史方面、政治家就政治方面、哲學家就哲學方面、經濟學家就經濟方面提出這樣的建議。但是,這會使得敎科書的篇幅無限擴大。這當然是不能容許的。這本敎科書是用歷史方法來闡明政治經濟學問題,但這不是說,我們應當把政治經濟學敎科書變成經濟關係史。
   我們需要一本五百頁至多不超過六百頁的敎科書。這將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必讀書,是給予世界各國年靑共產黨人的良好禮物。
   但是,由於外國大多數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不够,這樣的敎科書也會給予這些國家的非年靑的共產黨員幹部以很大的好處。
   十、改善政治經濟学教科書未定稿的辦法
   某些同志在討論時過於熱心地「斥責」敎科書未定稿,責駡作者們的錯誤和疏忽,肯定說未定稿失敗了。這是不公正的。當然,敎科書中是有錯誤和疏忽的,錯誤和疏忽在大事情中差不多總是有的。但是不管怎樣,絕大多數參加討論會的人終究承認,敎科書未定稿可以作爲將來敎科書的基礎,只要作若干修正和補充就可以了。的確,只要把這敎科書未定稿和現在通行的政治經濟學敎科書比較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說,這敎科書未定稿是比現有的一切敎科書高明得多的。敎科書未定稿的作者們的巨大功績,就在這裡。
   我以爲,要改善敎科書未定稿,應該指派一個人數不多的委員會,其中不僅有敎科書的作者們,不僅有贊成討論會上大多數人的意見的人,而且有反對討論會上大多數人意見和猛烈批評敎科書未定稿的人。
   最好,委員會中也包括一位有經驗的統計學家來檢查數字並給未定稿添加新的統計材料,而且也包括一位有經驗的法學家來檢查措詞的確切性。
   應該暫時解除委員會委員的其他任何工作,在物質方面給予他們充分的保證,使他們能够專心致力於敎科書的編纂工作。
   此外,應該委派一個——比方說——由三個人組成來最後校審敎科書的校審委員會,這對於求得文體的統一也是必要的,可惜在敎科書未定稿中沒有做到這一點。
   把最後定稿的敎科書呈交中央的期限爲一年。
   約·斯大林
   一九五二年二月一日
   本報編者註:斯大林的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除今日發表的以外,還有「答A·N·諾特京同志」關於π·□·雅羅申柯同志的錯誤」及「答薩甯娜和溫什爾兩同志」,將在明日刊出。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斯大林
责任者
馬克思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蘇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