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迅的雜文學習什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0821
颗粒名称: 從魯迅的雜文學習什麽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10月22日当代日报登载的魯迅先生一生在文化思想戰綫上艱苦奮鬥的業績,用文字記錄在他不朽的遺篇上。
关键词: 文化 文学 思想

内容

星期三出版
   正當我們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週年,面對三年來祖國人民偉大的成就,與即將進入的大規模建設時期,而感覺無限歡欣鼓舞的時候,很快地,又迎接着魯迅先生逝世的十六週年紀念日。從一九三六年這位中國人民文化革命的巨人逝世以後,十月十九日這一天,便成為我們永遠紀念的日子了。十六年來,我們記憶着這位巨人爲祖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盡瘁一生的功績,和他所遺留下来的每一句洋溢着人民性與戰鬥性的寶貴的言語,激勵着自己的鬥爭意志,增强自己的力量。
   中國人民的偉大的勝利,是在各種戰綫上,經歷了無數長期的、艱苦的、迂迥曲折的殘酷鬥爭而取得的。我們的勝利不僅僅在於軍事戰線上擊潰了我們的敵人,同時在於文化思想戰綫上團結了我們的隊伍,戰勝了我們的敵人。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當今天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中國工農紅軍正對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匪幫進行最艱苦卓絕的反圍剿戰爭的時候,在黑暗的反動統治底下,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中,建起了一支聲勢浩大的文化思想鬥爭的軍隊,配合着武裝的兄弟部隊,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黑暗、落後、奴化的思想統治,進行不屈不撓的、長期的喋血的鬥爭。魯迅先生——便是這支文化軍隊中一面凜然不可侵犯的大旗。這面大旗緊緊跟着中國人民革命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隊伍,奔赴於黨所指示的方向。使千百萬在黑暗中鏖戰的靑年文化戰士,由於這面大旗的招引,認清了自己為祖國人民的解放而鬥爭的道路。
   由於人民的勝利,魯迅先生親身參與鬥爭的那種窒息的黑暗時代,痛苦與被奴役的時代,已經成為永遠的過去了。人民的鬥爭事業,已以完全不同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鬥爭的隊伍,較之過去已經是不可比擬的壯大了,我們的國家,已經成爲世界上頭等的强國,我們的朋友遍於全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已經遠遠地超過於帝國主義侵略陣營的力量。但帝國主義與一切反動黑暗勢力,是不會甘心於自己的滅亡的,相反的,正因其愈是接近於自己的滅亡,也愈加深其對人民力量的仇恨。為着勝利地進行偉大的和平民主建設,更加千百萬倍地壯大我們自己,在敵人的陰謀、毒害、侵蝕之前保衛我們的事業,我們的鬥爭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無限堅毅與卓絕的力量,魯迅先生在黑暗時代艱苦奮鬥的戰鬥精神和戰鬥意志,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楷模。
   魯迅先生一生在文化思想戰綫上艱苦奮鬥的業績,用文字記錄在他不朽的遺篇上。不但他在文學藝術上現實主義的創造,是祖國人民最寶貴的財產;即使他在各個時期,與各種各樣的敵人,進行短兵肉搏時所使用的精銳武器,即他自己稱爲雜感的許多雜文集,也像珠玉一樣發出永恒的光輝,照亮了我們在文化思想鬥爭上的道路。這些雜文集包含極其豐富的内容,到處閃爍着像電花石火一樣的警句,給當時及後代的靑年提供了吸取不盡的敎示,是值得我們永遠反覆研習的。
   在下面,我想大致地從幾個方面,述說一下我們應該從魯迅先生的雜文中學習一些什麽的問題。
   首先,準備以無限的忠誠獻給自己祖國與人民的靑年,應該從魯迅的雜文學習他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度愛國主義的精神。在他的雜文中,無論他所寫的是什麽題目,所觸及的是什麽問題,在每一篇的根底中,總是表達着一個同一的主題:關於祖國,關於人民。他常常以極其沉痛的、使人感覺到戰慄的聲音,提到中國的名字;他也常常以最嚴厲的鞭策,激勵我們的民族與人民;正如他對祖國敵人的深刻的仇恨與無比的憤怒一樣,沒有對祖國與人民的無限誠摯的愛,那末,這一種深沉的感情便是不可想像的了。而且他的這一種沉痛與嚴厲,總是建立在堅強的信心與無限的期待之上的。他撥開一切迷亂心目的現象,把中國嚴格的區分為「人民的」與「人民敵人的」中國,劃出清楚的界限,引導我們認識在那個時代中完全被掩蔽、被抹煞的眞實的祖國與人民——即他所謂「中國的脊梁」,那些「有確信、不自欺,前仆後繼」地戰鬥着的人民。使我們去熱愛這樣的祖國與人民,從而激發我們爲祖國與人民赴戰的决心和信心,終於在前仆後繼的戰鬥中,建立起自己的新中國來了。
   魯迅先生的雜文的勞作,也是他的孜孜不倦的、捨身忘我的勞動精神的不朽的業績。從「墳」、「熱風」到最後的「且介亭雜文」末集,十六本雜文集子,三十年如一日,他從來沒有暫時放下過自己作戰的武器。他無時無地不提高自己政治的警惕,從任何一個角落,不放棄任何一個時機,盡一切的力量,去號召戰鬥,狙擊敵人。從封建宗法社會、喫人的禮敎、帝國主義殖民地奴役者、買辦、流氓、劊子手……虛僞的「正人君子」、「高等華人」……以至人民陣營中一些「落荒」、「頹廢」甚至「叛變」的人們,都在各個時期與各個場合中,被他憤怒地指出來,加以無情的襲擊;從軍閥混戰,反動政府賣國,反動統治對革命人民的剿殺,思想戰綫上的混亂,以至街頭里巷,社會瑣事……無不成爲他雜文的題材,說述他自己的所感,實際上也就是人民的意志和願望。作爲一個人民的作家,他時時刻刻不忘記爲人民的耳目和喉舌的職責,處處把一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告訴自己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並且代表人民說出自己的心聲。魯迅的感覺是最敏銳的,正如他的敵人所憎惡的一樣:「他總是對這也有所感,對那也有所感」,是報紙上的一條社會新聞也好,是衖堂裏的叫賣聲音也好,他善於抓住任何一個看來似乎細微的,而其實是表現了社會鬥爭的主要矛盾的事象,正如他所說「喫飯、戀愛無不與抗戰有關」一樣,引導人們團結到鬥爭的主要的總的方向。這種孜孜不倦,捨身忘我的勞作的精神,無時無地不在的政治的警惕性,與刻刻不忘鬥爭的嚴肅的意志,和對每一件具體的事實,具有敏銳的感覺,而且善於提高到主要的總的鬥爭的方向來認識,是我們在硏讀魯迅雜文的時候,必須學習的精神。
   魯迅先生的這一種精神,和結合革命的熱情與掌握客觀事物發展法則的科學方法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精神是不可分離的。對於祖國人民的前途的無限的忠誠,和對社會、文化、思想歷史豐富深廣的知識,在長期的苦悶摸索與戰鬥實踐之中,終於使魯迅先生找到了工人階級——人類的新的希望和時代的新主人,以及它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的理論、他一開始就沒有把這個理論當做一部背誦的敎條和刻板的公式,而是領會了它的精神實質作爲自己戰鬥行動的指針。因此他不是從片面的而善於從全面去觀察與瞭解事變。「判明局勢,能瞭解周圍事變的內在聯系,預察事變的進程,不僅能察知事變在目前怎樣發展和向何處發展,而且能察知事變在將來會怎樣發展和向何處發展」,硏讀魯迅先生的許多雜文,特別是在他後期的一些著作中,我們可以學習不是從條文與公式上,而是在實際鬥爭上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寶貴的範例。由於魯迅先生掌握這理論的精神實質,因此他能够在事物表面的迷亂的現象中,揭發事物的眞實與其發展的方向;在一切新與舊的鬥爭中抓取到主要的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並且在進行鬥爭之中,善於估計敵我的形勢,靈活地使用各種迂迥曲折的戰術以達到勝利的目標,使自己的希望與理想變成物質的力量,推動了事物的變革。
   最後,一個優秀的戰士,必須熟悉於自己所從事的戰鬥的歷史事實,從過去的歷史演變的遺跡去認識今後發展的道路,並善於抉擇與運用歷史所積累的經驗教訓成爲自己行動的指針。魯迅先生的雜文不但是他自己的思想發展與戰鬥事業的紀錄,同時也是一部從「五四」以來中國社會文化思想鬥爭的忠實的歷史。在從事於新的偉大和平民主建設的我們靑年戰士,不但魯迅先生所對之進行鬥爭的敵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今天還在滅亡的途中作最後的掙扎,仍舊是我們主要的敵人,而且從舊階級舊社會遺留下來的一切非工人階級的思想意識的殘餘,還在時時刻刻地,無孔不入地侵襲我們,阻礙我們的前進。不斷地研讀魯迅先生的雜又,可以使我們掌握文化思想的歷史的知識,熟悉思想敵人的隱蔽的面貌,吸取對之進行鬥爭的經驗敎訓,以磨礪自己的戰術。
   毛主席說過:「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决、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六六九頁。)作爲思想家與革命家的魯迅是無限深廣的,他所遺留的言語的紀錄,更是我們無價的寶藏,在這兒,僅僅就我們今天對中國青年的主要的要求,提出特別値得學習的幾點,作為對他逝世的十六週年的紀念。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魯迅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