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過去的四個五年計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20012
颗粒名称: 蘇聯過去的四個五年計劃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蘇聯最近公佈的新五年計劃(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草案即將在十月五日召開的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討論了。
关键词: 蘇聯 五年計劃 工業

内容

蘇聯最近公佈的新五年計劃(一九五一——一九五五年)草案即將在十月五日召開的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討論了。在這以前蘇聯曾卓越地執行過四個五年計劃。這裏簡單介紹一下蘇聯過去四個五年計劃的情形。
   第一個五年計劃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九二八年——一九三三年)的基本任務是把蘇聯從一個貧弱的農業國變爲富强的工業國,改造全部國民經濟的技術基礎,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計劃規定五年內投入國民經濟的基本建設費約爲六百四十六億盧布。這在當時是「最高的」五年計劃。但在蘇聯人民偉大的創造力和愛國主義勞動熱忱下,五年計劃到一九三二年底(即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就提前完成了。社會主義在一切經濟和文化部門中都已獲得有决定意義的勝利。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工業生產在全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十八增加到了百分之七十。工業產量由世界第五位進到世界第二位,成爲世界上技術、經濟高度發展的第一流國家之一。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如拖拉機和汽車生產、飛機生產等工業都建立起來,並建立了無數巨型企業,包括歐洲最大的第聶伯水電站。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工業方面消滅了資本主義成分,成爲工業中唯一的經濟體系。國家農場、集體農場、機器拖拉機站也逐步普遍設立起來。在農業方面,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消滅了富農階級,成了農業中的統治力量。蘇聯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化的集體農業國家。工業中的失業現象消滅了,農村中的貧窮困乏的現象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也消滅了。
   第二個五年計劃
   第二個五年計劃(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基本任務是徹底消滅資本主義成分,克服經濟中和人們意識中的資本主義餘毒,在最新技術基礎上完成全部國民經濟的改造,大體上完成農業集體化和機械化。這個計劃比第一個五年計劃規模更加宏偉,基本工程建設費規定爲一千三百三十億盧布,約爲上次五年計劃兩倍多。這個計劃也以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完成了。社會主義在國民經濟一切部門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整個國民經濟完成了技術上的改造工作。按技術生產水平說,蘇聯已趕上了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人們的創造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發揮。一九三五年開始的斯塔哈諾夫運動,爲勞動生產率的新高漲創造了條件,使蘇聯整個國民經濟進一步飛躍上升。一九三七年蘇聯工業水平達到了一九二九年百分之四百二十八,爲沙皇時代的七倍。農業方面,有百分之九十三的農戶參加了集體農場,其穀物播種面積則達到總穀物播種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九。農業機器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多了兩倍多,聯合收割機的產量則佔世界第一位。人民的物質水平進一步提高了。職工工資收入比一九三二年增加了一倍以上。這種成就使蘇聯基本上實現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一九三六年的斯大林憲法便以法律形式正式宣告了這一歷史性的勝利。
   第三個五年計劃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勝利完成的基礎上,蘇聯的第三個五年計劃(一九三八——一九四二年)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完成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並開始逐步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因此,這個五年計劃便開始執行一個新的、莊嚴的任務,就是要在按人口平均每人的工業產量上趕上並超過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使勞動者的物質與文化方面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更高的滿足,並把工人階級的文化與技術水平提高到工程師與技師的水平。在實行這一計劃的頭三年,一切都如期超額完成。三年中的投資額達到一千三百億盧布,新建了約三千處工廠、礦場和發電站。輕工業和農業也有相應的高漲。但是,由於德國法西斯匪幫在一九四一年六月背信棄義地進攻蘇聯,所以這個計劃在執行的第四年被打斷了。這時,蘇聯的幾項主要工農業產量在一九四〇年是:一千五百萬噸生鐵,一千八百三十萬噸鋼,一億六千六百萬噸煤,三千一百萬噸石油,七十二億五千五百萬普特穀物,二百七十萬噸棉花。
   第四個五年計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開始了第四個五年計劃(一九四六——一九五〇年)。這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要恢復遭受戰災的區域,恢復工農業的戰前水平,以至於在頗大的程度上超過這個水平。蘇聯在衛國戰爭中所受的損失是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據統計,其所遭受的直接損失約達六千七百九十億盧布。約有一千七百一十座城市和七萬個村莊被毁平或破壞。單工礦企業被破壞的就有三萬一千多處。因此恢復工作是非常艱巨的。但是蘇聯人民以與衛國戰爭中同樣的高度愛國主義的精神從事戰後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工作,勝利地完成和超額完成了這個計劃。到一九五〇年年底,蘇聯全部工業產量已超過戰前一九四〇年水平百分之七十三(計劃規定超過百分之四十八)。農業總產量也超過了戰前水平;國民收入比一九四〇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四(原規定增加百分之三十八)。人民的購買力較戰前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二。建設的規模和速度是驚人的。五年期間共恢復和新建了六千座以上的大工業企業(許多國營的、合作社和集體農場經營的小型企業尙未計算在內)。這就是說,這一時期平均每七小時就至少有一所修復了的或新建立的大企業開工。在一九五〇年,蘇聯幾項主要工農業生產量是:一千九百三十五萬噸生鐵,二千七百二十六萬七千噸鋼,二億六千零六十二萬噸石油,七十六億普特穀物,棉花三百七十五萬噸。
   共產主義社會日益接近現實
   在執行五年計劃的過程中,蘇聯經濟力量突飛猛進的發展,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年二十年間,蘇聯工業生產量增加了八倍半(百分之八百六十二)。而同一時期美國工業產量不過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九。因此,蘇聯每年平均增加百分之二十,而美國只增加百分之二,就是說蘇聯工業發展速度爲美國的十倍。生產力的這種飛速發展,改變了整個蘇維埃國家的面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使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使蘇聯基本上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到第三個五年計劃的時候蘇聯便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了。現在偉大的戰後第一個五年計劃(即第四個五年計劃)已光榮地超額完成。規模更加宏大的新五年計劃(即戰後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執行,顯然將使蘇聯向共產主義邁進一大步。從現在的情况看,「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社會,在蘇聯已不是一個遙遠的理想,而是日益接近的現實了。(新華社)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新華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