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平會議六日會議上特邀來賓費爾頓夫人發言摘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9970
颗粒名称: 在和平會議六日會議上特邀來賓費爾頓夫人發言摘要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10月,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六日上午的會議上,特邀來賓、「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得獎者費爾頓夫人發表演講。
关键词: 朝鮮 战斗 和平

内容

(新華社北京八日電)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六日上午的會議上,特邀來賓、「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得獎者費爾頓夫人發表演講。費爾頓夫人發言的主要內容如下:
   這個會議的面前擺着許多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决是關係重大的,不僅對亞洲及太平洋區域的將來,而且對整個世界的將來,都是關係重大的。所有集合在此地的人,不管是從世界哪一個角落裏來的,都一定會意識到我們身上的責任的重大,特別是關於那些對我們自己國家直接有關係的問題。今天的世界,雖然是分裂的,可是還是一個整個的世界。英國人民,正同亞洲的人民一樣,對於日本的將來是極其關切的,各種不同政見的人士都日益强烈地表示出這種關切。他們對馬來亞的關切更深。恐怖的軍事統治,連同它的日益增多的暴行的記錄,當眞相透露出來的時候,激發了日益增多的英國與西方國家男女人民的良心。像我這樣,從英國來此地出席這個會議的人,就不得不對這許多行爲表示最大的憎惡,這些行爲破壞了一切自由與民主的傳統,使人類的尊嚴掃地。
   但是還有第三個問題,具有更大與更可怕的迫切性的問題,這個問題的後果,很可以决定非但東亞而且是全人類的命運。
   我說的當然是指朝鮮。
   我們這些代表國際民主婦聯到朝鮮調查的人回國以來,到現在已經十五個月多了。我們那時不能不公佈出來的事情——物質上的毁滅,成千上萬的男女和兒童受到酷刑和謀殺——其可怕的程度使得世界上許多善良的人們看來幾乎完全不敢相信。但這些事實都是眞確的,眞實而且證據確鑿的。當我們大家——在像德國、加拿大、古巴、丹麥等相隔得那麽遠的國家裏——履行我們的諾言,公佈我們所確定的事實的時候,抗議的怒潮頓時高漲起來——雖然高漲得還不够。
   自那時後,我們的發現已經為許多別的調查團體所證實。可是,也是自那時以後,又有許多新的暴行加到朝鮮人民的身上。本來可能帶來和平的一年,相反地帶來了新的更野蠻的恐怖——其最高表現就是細菌戰,以及企圖把城鎭和鄉村夷爲平地,把大量和平居民消滅乾淨的殘酷的陰謀。
   我剛從再度訪問朝鮮歸來,我願意把我所看到的向大會陳述。
   朝鮮已經改變了。
   它的改變有兩方面。我相信這兩方面的改變都是很重要的,不但對朝鮮人民,而且對全世界都是很重要的。
   第一,瘋狂的物質毀滅到了越發可怖的程度。
   有些人已經看到一些文章描述朝鮮的城市與鄉村在一九五一年的情况,但是現在將感覺難以相信會有比那時候更壞的情况。平壤早已是一片廢墟了——廢墟上高高的建築物的殘骸聳立在空中,好像許多紀念碑,紀念着被破壞了的不久以前的成就。可是,在這些廢墟之中,有着很多建築物,雖然受了創傷,沒有了窗戶,但是還能够遮蔽風雨、遮蔽雨一般的炸彈和冰雹般的機槍砲火。還有許多小小住宅的區域,在城市的郊區,那邊,雖然破毁得到處都是炸彈坑和被凝固汽油彈燒焦的殘跡,但是還有着稠密的人口——人口中主要是婦女、兒童和老人——他們掙扎在周圍的廢墟之中,想生活得像以前一樣——母親們送孩子們到臨時學校中去,孩子們——有時候面色蒼白,睜着吃驚的眼睛,可是常常是令人驚奇地堅定和快樂——他們在一起玩兒,在炸彈彈坑和瓦礫場中遊戲。
   那些,正如我上面所說,是去年的事。
   現在,舊的廢墟已破毁得成爲一種新的樣子了。整個平壤,不論大小房子,沒有一幢還剩下四堵牆和屋頂了。沒有一個市區,不論多麽不重要的市區,曾逃脫了最近的野蠻的轟炸。有些小房子,緊密地擁擠在陡峭的小山坡上,有些分散在田野裏面,在菜園子裏面,在城市的邊緣上——所有這些小房子怎樣也不能算是軍事目標,但是却被摧毁成了塵土,殘留下來的是一堆破爛的磚瓦,幾塊燒焦了的木頭和一些可憐的鍋子、舊鞋、破布,偶然也可以看見一個摔壞了的玩具。
   這就是今天的平壤。這就是朝鮮。
   全世界不只一次地知道這種從天空掉下來的恐怖。
   但是全世界也必須非常清楚地知道平壤的人們今天是怎樣地生活着和怎樣地死去。
   許多無家可歸的人們從城市中撤退了,但還有許多人們,像許多英國人在世界大戰的時候一樣,對過去所殘留下來的一點點東西戀戀不捨。晚上他們住在山洞裏,而這些山洞是山坡上的岩石炸出來的;白天,婦女們做着飯和照看着自己的孩子們,在一堆一堆的殘磚破瓦裏面,或者在炸毀了的混凝土的房子裏面,或者在新的炸彈坑的鬆土上生活着。
   他們每個人心裏都在想着第二天白天或晚上可能發生些什麽。
   九月十六日早晨,我親自去視察了一下前一天晚上轟炸的結果。這些炸彈落在城邊的一個由許多小屋構成的村莊裏以及栽滿了農作物的田裏,這個地方距離任何一個曾有過或者可能有過一點點軍事價値的建築物都是很遠的。可是在種洋葱和白菜的地裏却佈滿了彈坑。彈坑分佈得這樣密,在不到半公頃的地上,我計算一下就有十三個新的炸彈坑。大多數的受傷者都是婦女和兒童,他們正被送到醫院裏去;一部分屍體正被裝入粗製的棺材裏。有兩個婦女正在最後一次瞻仰他們年老的爸爸的遺容,放聲痛哭。附近的地面上仍然殘留着很多屍體和炸碎的殘肢斷臂,在一個血肉模糊的無頭的屍體旁邊放着一顆表情鎭靜的少女的頭顱。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老年人走向我來,他一家三口在八月二十九日夜裏躺在一個防空壕裏,那天他們的房子被炸毁了,於是這個壕溝便從此成了他們唯一的家了。
   我問他:「昨天晚上你躺在這個防空壕裏嗎?」
   他搖了搖頭,他那閃亮的眼睛好像在叱責我,答道:「昨天晚上,當我知道別人正在遭受我所遭受過的一樣的苦難並且可能需要我去幫助的時候,我怎麽能够躺在這個防空壕裏?」
   他名叫李楊楷,今年六十八歲,他是一個農民,從來沒有遠離過他的村莊。但是,他也是今天朝鮮的一個重要部份。他之所以重要並不是因爲他是一個傑出的人物而是因爲他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他是沉着的勇敢和英勇的决心的典型,這種勇敢和决心構成了一個永遠不能被打敗的民族精神。凡是我所走過的地方,不僅是在平壤,而且在整個北朝鮮,我都遇到了這種精神。
   在上面我曾說過朝鮮已經發生了兩種變化,現在我要談談第二種變化。
   凡是在一九五一年訪問過朝鮮的人都要再三地被普通人民的非凡的英勇所感動,這種英勇不僅在英雄的行爲中表現出來,並且也在從事工作以保衛將來的人民的力量中表現出來,他們的生活在美國佔領的恐怖中已受到了摧毁;這是些婦女和老人,他們在種莊稼,耕耘田地,照料兒童和病人;並且覺悟到他們工作的目的是為了眞埋和正義,並且覺悟到不論在他們面前有多麽大的艱難辛苦,眞理和正義最後一定會勝利的。
   但是在今天這種勇敢已經加上了一種新的和更好的品質:鎭定的品質。這種鎭定多半是由於在過去一年內有了許多成就的結果,這些成就雖然在我所說過那樣的環境下仍是勝利地獲得了。儘管敵機在不斷地轟炸,今天在朝鮮的生活不僅依舊存在,並且在向前邁進着。在鄉間有着稻米和其他穀物的豐收,在農村裏,在佔領期間被殺害了的家畜現在已經由於飼養得法而正在逐漸補充和恢復起來。就是在平壤,人們在地下過着新的生活——在那裏生產、工作甚至文化活動都能够進行,而不受到轟炸的危險,在城外,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們正受到看護在恢復健康,身心兩方面都受到了周到的照顧——這樣的事實被大家知道以後,對全世界將是一個榜樣。還有朝鮮的婦女,不論在照顧孩子,在服侍病人,或在耕種田地,在她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不單表現了她們意識到崇高的目的,並且表現了她們有極大的力量和愉快的精神,這種力量和精神都顯出她們對於前途充滿了信心。
   所有這些事情都表示了最高貴的勇敢——表示了有這種勇敢的人們不單相信他們自己有前途,並且相信全人類有前途。他們的勇氣是了不起的,但是他們所處的環境,全世界人民都决不可容忍它存在。我們必須記住朝鮮的前途——不論是怎麽樣的前途——就是我們的前途。在那裏的恐怖是這樣一種恐怖丨—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種恐怖足以毁滅我們這一個世界。可是那裏的希望——只要我們能抓緊它——不單是朝鮮人民前途的希望,也是全人類的希望。
   朝鮮戰爭已進行得太久了,太久了。現在,時候到了,全世界各國人民該行動起來了,我們——我們來參加這次會議的人——將要怎麽辦呢?
   我回答這個問題不能比英美戰俘們回答得更好,我參觀了他們所住的戰俘營,他們和我詳細地討論了他們被俘後的經驗和人生觀的變化。
   這些人是典型的,怎麽看都是典型的,他們充分代表了英國和美國的普通人民。他們到朝鮮去是因爲他們是被派去的,不過,他們相信—:西方許多善良的人民現在還這樣相信——在聯合國名義下所採取的行動是制止侵略和服務於和平利益的行動。同時,他們都相信被俘就是死——並且可能在死以前還要先受非刑拷打。
   後來他們被俘了。他們感到迷惑,甚至驚呆了,他們想不到一開始就受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人道、友好的待遇。「他們要我們舉起雙手,」一個美國乒對我說,「所以我們大家都以爲我們要被槍斃了——接着,一個中國軍官走過整個行列,和我們每個人都握手,同時,告訴我們說,他們不會作為個人的罪行來譴責我們所做的事情…:我們實在不能瞭解這些……」
   現在他們已經瞭解了。他們明白了朝鮮戰爭的原因——而且明白所有戰爭的原因。他們已經負起作爲公民的責任,現在,他們主要的關心是要喚起他自己國家裏男男女女的同樣的責任感。
   讓我來引用那個參加過細菌戰的美國飛行員約翰·奎恩所講的話吧。他問我:「我能作些甚麽?我能作些什麽來使我國人民知道事情的眞相?美國人民都是善良的,我明白假如他們能够知道事情的眞相,他們决不會讓别人以他們的名義作出這些事情來……」
   另一個年靑的美國人告訴我這個俘虜營怎樣被炸,雖然它的地址是根據雙方協議很清楚地標明了的。他苦痛地繼續說:「但這並沒有使得他們不來殺害我們自己的同胞……第二天早晨當我出去時,見到村子裏的朝鮮人望着我,我眞慚愧得無地自容。」然後他抬起頭來注視着我說:「我們怎麽能確定我國人民知道這些事實呢?將來我們回國時,一定將這些吿訴他們,但是現在就應該有人告訴他們……」
   在我自己的同胞中,也有人一再表示過同樣的態度:例如,陸軍下士坎伯爾的雙眼閃爍着快樂的驕傲,因爲他母親在英國和平運動中作了一些工作——在我聽他的話時,我記起了他的母親告訴我她是怎樣受了她兒子一封信的鼓舞而從事和平工作,而這封信是我很榮幸地去年由朝鮮帶回去的。還有許多其他的英國人——多得不勝枚舉——也驕傲地述說着他們的妻子和父母爲了加强和平事業所作的工作。而且還有別的人仔細問我,渴望知道在他們自己的家鄉的情形,他們自己是否能做更多的事情來喚醒他們自己人民的良心。
   這些人不能自己來發言。但他們對爭取和平的關懷是深切而眞誠的。因為他們有了戰爭的慘痛驗,他們不僅體會到戰爭曾給他們自己帶來什麽後果,而且體會到戰爭對於他們被派去殺害的朝鮮人民會有着什麽後果。因此他們對這個會議成功的關懷有如我們在這個會議廳開會的任何人的一樣深切。他們敦促我說:「吿訴和平會議,吿訴我們國內的人民——告訴全世界——我們爭取和平的願望比我們自己個人要回國的願望還深切得多。我們現在已瞭解這個戰爭的性質。
   到我們回國的時候,我們一定——不管我們自己要付出什麽代價——把我們自從到朝鮮以來所看見的與知道的事情的眞相,全部眞相,告訴別人。可是我們現在不能直接向人民說話,所以你——你和出席和平會議的人——必須替我們把朝鮮的眞相吿訴出來……」
   我已經把眞相訴你們,但是眞相必須一再說明——在每一個國家和用每一種語言——反覆切地說出來,直到我們喚醒了全世界人民的良心。這個任務是緊迫的。極其緊迫。讓我們今天提出保證要用更大的新的力量來工作。朝鮮人民的事業就是和平的事業,也是所有最優秀人民的事業。
   我們要忠於這個事業。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