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土地改革運動的偉大勝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9112
颗粒名称: 三年來土地改革運動的偉大勝利
分类号: F327
摘要: 1952年9月土地改革運動已在全中國範圍內基本上完成,三年來土地改革運動取得了偉大勝利。
关键词: 農業 土地 改革

内容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祕書長廖魯言
   土地改革運動已在全國範圍內基本上完成。約有三億農業人口的地區,在這三年之中完成了土地改革。加上三年以前即已完成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區,完成土地改革地區的農業人口已共佔全國農業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及尚待解放的台灣以外,只有三千萬農業人口的地區尚未完成土地改革。這些地區也將在一九五二年內至遲於一九五三年春耕以前完成土地改革。在新疆各民族的農業區,也將於今冬明春實行土地改革。
   兩千多年來在封建大山重壓之下的中國農民已經翻了身。他們由地主階級的牛馬變成了農村的統治者,他們由土地的奴隸變成了土地的主人。這一翻天覆地的歷史勝利,是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三十年來領導著農民並和農民在一起不屈不撓頑强鬥爭而得來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關於農民問題的理論在中國的勝利。
   (一)土地改革是怎樣取得
   勝利的?
   爲什麼在這短短的三年之中,能在三億農業人口的地區完成土地改革呢?
   第一、在土地改革中,堅决執行了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所規定的關於土地改革的總路綫與總政策——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三年來土地改革運動的實踐完全證明:佔農村人口百分之七十無地和少地的貧農和雇農,是運動的骨幹,他們在土地改革鬥爭中最積極、最堅决。他們在各地農民協會的領導成份中佔多數。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的土地改革,就是依靠着廣大的貧雇農羣衆才得以勝利實現的。同時,貧農、雇農也得到了相當於當地每人佔有土地平均數的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土地,基本上滿足了他們迫切的土地要求。
   佔農村人口百分之二十的中農的利益,在土地改革運動中也得到了堅决的保護。土地改革法第七條規定:「保證中農(包括富裕中農在內)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各地都堅决執行了這一條規定。在土地改革中對佔有土地高於當地每人平均數的一部分中農,保護不動,而一部分缺地的中農則分進了土地,因而整個中農階層每人佔有土地的平均數較之土地改革以前增加了。同時,中農從土地改革前奏的反霸、減租和退押運動中,一般都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在各地農民協會的領導成份中,也保證了中農成份不少於三分之一。因而,這就保證了雇農貧農與中農的鞏固團結,形成了佔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的統一戰綫。這就使貧雇農避免陷於孤立,而孤立了地主,保證了土地改革的勝利。
   採取了保存富農經濟的方針。土地改革法第六條規定「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僱人耕種的土地及其池財產,不得侵犯」。各地也都堅决執行了。富農在土地改革實行後,每人所保有的土地,一般仍相當於當地每人佔有土地平均數的二倍。有些地方,對富農的小量出租土地也未征收,仍予保留。這的確使歷來在農村中做為地主階級同盟者的富農,在土地改革鬥爭中中立起來了,使地主階級更陷於孤立,更有利於消滅地主階級。
   土地改革的結果,消滅了地主階級,但並沒有消滅地主個人。按照土地改革法第十條的規定,地主亦被分給與農民同樣的一份土地,使他們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對地主兼營的工商業及其直接用於經營工商業的土地和財產,亦不予沒收,把地主的封建土地財產與其兼營的工商業區別開來,分別對待;只有對那些罪大惡極,血債纍纍,民憤甚大和抗拒或破壞土地改的不法地主惡霸才依法懲辦,直至判處死刑。這在地主階級中也起了一定的分化作用,減弱了地主階級對土地改革的抵抗,而有利於土地改革的進行。
   由於各地認眞貫徹與正確執行了土地改革的總路綫與總政策以及具體體現這一總路綫與總政策的土地改革法,這就保證了三年來的土地改革運動取得了空前偉大的勝利。第二、認眞貫徹了有領導地放手發動羣衆的方針,做到以領導骨幹與廣大羣眾相結合。
   土地改革是一場激烈的階級鬥爭,必須放手發動廣大農民羣衆,由廣大農民羣衆自覺地行動起來,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土地改革才能徹底實現。而放手發動羣衆又必須是有領導的,敎育羣衆掌握政策,使政策法令眞正爲羣衆所熟悉,成爲羣衆向地主鬥爭的武器。
   爲了深入地發動羣眾,各地都組織了大批的土地改革工作隊到農村中去,每年達三十萬人以上。土地改革工作隊到農村以後,一般採用了訪貧間苦、訴苦串連與召開農民代表會議、舉辦農民積極分子短期訓練班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深入地而又廣泛地把農民組織起來,由少數人的貧雇農小組逐步發展到包含中農在內的羣衆性的農民協會。經過多次的農民羣衆□會與農民代表會議,以訴苦的方式,用農民羣衆自己親身的經歷敎育農民,啓發農民的階級覺悟;並向農民解釋政策,以提高農民的政治覺悟與政策水平,然後由廣大農民羣衆自覺地行動起來,與地主階級進行面對面的尖銳的鬥爭,逼使地主階級在羣衆的威力面前屈服低頭,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及耕畜、農具、糧食等財產,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生產資料的農民,實現土地改革。三年來的經驗證明,沒有廣大農民羣衆的放手發動,土地改革是不能眞正徹底實現的。不放手發動羣衆,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從上而下的所謂「和平土改」、「官辦土改」,一定不能眞正地打倒地主階級,不能眞正實現土地改革,當然更談不到土地改革成績的鞏固了。
   第三、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綫。三年以來,不但在農村建立了佔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貧雇農和中農的統一戰綫,保護了小土地出租者,中立了富農;而且在城市中,工人、職員、靑年學生也是擁護土地改革的。並有許多大學敎授到農村中去參觀和參加了土地改革。同時,又因爲在土地改革中執行了保護工商業的政策,因而許多與封建土地剝削有聯系的工商業資本家,也都被吸收到反封建的統一戰綫中來。地主階級中有某些個別的開明紳士,他們曾經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以積極行動贊助人民民主事業,並擁護人民民主專政和贊助土地改革,也吸收他們參加土地改革或人民政府、人民團體的工作。這就爭取了他們仍與我們繼續合作。
   各地在土地改革過程中,都認眞地貫徹了這些政策,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綫,更有力地孤立了地主階級,更有利於土地改革的順利完成。
   (二)土地改革後農村的新面
   貌
   土地改革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都產生了巨大的效果,引起了飛躍的變化。土地改革完成以後,農村面貌爲之一新。
   第一、在經濟上,廣大農民在獲得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民生活也獲得顯著的改善。
   土地改革中獲得經濟利益的農民約佔農業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全國得利農民連老解放區在內約三億人,約有七億畝土地分給了農民。在土地改革以前,農民爲耕種這七意畝土地,每年給地主交納的地租即達三千萬噸以上的糧食,現在已不再交租了。農民已不再爲地主勞動。
   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正在開展大規模的愛國增產競賽運動,爲自己的幸福和國家建設而勞動着。數以千萬計的農民都積極參加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幷把分得的若干生產資料變換添置爲大量的耕畜、水車及新式農具,以改善和擴大自己的經營,從而農業生產技術也逐漸提高,整個農業生產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一九五一年全國糧食生產量較一九四九年增加百分之二十八,今年,較一九四九年增加百分之四十左右,可超過抗日戰爭以前最高年產量百分之九。棉花等工業原料作物一九五一年的產量均已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紀錄。隨着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生活自然也隨之改善。在許多地區,中農在農村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已由過去的百分之二十左右發展到百分之八十左右;貧雇農則由百分之七十左右減少到百分之十或二十,而且在逐年減少中。
   第二、在政治上,由於土地改革的進行,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廣大農民已成爲農村裏人民政權的支柱,因而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也鞏固了工農聯盟。
   在土地改革以後,廣大農民更加熱愛毛主席、共產黨和人民政府。
   經過土地改革鬥爭的鍛鍊,村村湧現出大批農民積極分子,一九五一年僅華東地區就有三十餘萬農民積極分子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靑年團。農民協會會員僅華東、中南、西南、西北四大行政區已達八千八百餘萬人,其中婦女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在鄕村均已樹立了農民的眞正優勢,農民協會在那裏有很高的威信,眞正掌握了農村政權,解除了地主的武裝,武裝了自己,管制着那些不安分的不服從勞動改造的地主,農民眞正成了農村的主人。同時,在土地改革中發展起來的農民代表會議的基礎之上,充實健全並建立了人民代表會議的制度,眞正在農村中鞏固地樹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眞正使我們國家實現了民主化。
   第三、在文化上,土地改革也大大地促進了農村文化的發展。農村小學的學校數與學生數均有顯著的增加。今年下半年全國小學學生數可達四千九百萬人,佔學齡兒童總數七千五百萬人的百分之六十五。同時,在現有的小學學生中還有一部分超齡的學生。成年男女農民參加冬學的人數也逐年加多,且有不少冬學實際已,爲成年農民的常年補習學校了。識字班、讀報組、黑板報,在許許多多偏僻的農村中,也都建立起來了。現在全國各地正準備在農民的這種提高文化的迫切要求基礎之上,於今年冬季開始廣泛運用祁建華識字法,展開掃盲工作,這將爲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村中新的文化高潮。
   (三)土地改革的勝利完成與
   國家工業化
   我們國家大規模的計劃經濟建設即將開始。土地改革在全國範圍內基本完成,是開始大規模計劃經濟建設的前提條什之一。
   三年來的實踐證明,土地改革大大地促進了整個農業生產的迅速恢復與發展,保證了全國人民糧食的需要量,增產了工業原料作物。農民的購買力也迅速提高了,一九五一年全國人民的購買力較之一九五〇年即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從幾種日用必需品的銷售量看:紗布一九五一年較之一九五〇年增加百分之十。紙烟增加百分之十四,火柴增加百分之二十,糖增加百分之四十四,煤油增加百分之四十七,茶葉增加百分之七十。這可看出廣大農民羣眾在土地改革後購買力增長的趨勢。農業生產逐年發展,農民購買力將逐步提高,這就給我國的工業產品提供了無限廣闊的國內市場。
   在土地改革完成後,農民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組織起來的道路前進。特別是近一年來,各地農業互助合作運動更有很大的發展,東北和華北老解放區,組織起來的勞動力一般佔農業勞動力總數的百分之六十,有的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華東、中南、西南等解放較晚的區,組織起來的勞動力一般在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左右。東北、華北兩區還各組織起一兩千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現在農村中開展的互助合作運動,將更進一步地提高農業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給我們國家工業化以更大的推助,並從而在國家工業建設基礎上實現農業機械化。中國農民將沿着這一條光明、幸福的道路前進。(新華社北京二十六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廖魯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