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的文化藝術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9094
颗粒名称: 三年來的文化藝術工作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依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和共同綱領的規定,新中國文化藝術工作獲得了一定的成就。
关键词: 中國 文化 藝術

内容

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沈雁冰
   依照毛澤東主席的指示和共同綱領的規定,新中國文化藝術工作的基本方針是面向工農兵,爲工農兵服務;普及第一,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批判地接受並發揚民族文化藝術傳統;有步驟有重點地發展新文化藝術事業。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們的文化藝術工作獲得了一定的成就。現在擇其重要者,分別簡述如下:
   一、發展人民電影是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在電影藝術創作上,我們產生了像「鋼鉄□士」、「白毛女」、「中華女兒」、「新兒女英雄傳」、「人民的戰士」、「內蒙人民的勝利」、趙一曼」「翠崗紅旗」、「上饒集中營」等優秀的故事片。它們深刻地反映了中國人民各方面的鬥爭生活,刻畫了從中國革命鬥爭及和平建設中湧現出來的具有高貴品質的新的人民英雄,生動地宣揚了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同時我們也製作了一些優秀的記錄影片,像「百萬雄師下江南」、「大西南凱歌」、「紅旗漫捲西風」、「中國民族大團結」、「歡樂的新疆」、解放西藏大軍行」、「抗美援朝」、「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以及與蘇聯合作攝製的五彩記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等。它們眞實地記錄了中國人民革命戰爭與新中國各方面建設的光輝事蹟。這些優秀的影片,不但獲得了我國廣大人民普遍的愛好,在國際上也受到廣泛的歡迎與讚譽。在國際電影節比賽會上,我國電影故事片「中華女兒」、「鋼鐵戰士」、「人民的戰士」等,記錄片「中國民族大團結」、「抗美援朝」等,均先後得獎。這裏需要特別提起的是,我們的新聞攝影工作者,他們站在自己的戰鬥崗位上,和戰士們一樣堅持在最前綫,有的爲此而付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三年來,全國共製了故事片八六部,(其中包括一九五一年前私營廠的出品五一部),記錄片五七部,翻譯片(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的)一〇一部。解放前,大城市中的電影市場素爲美帝國主義所操縱,現在那些色情的、宣傳「美國生活方式」的、進行文化侵略的、有毒的影片業已爲觀眾所唾棄。電影觀衆,一九五〇年爲一四六三八萬人次,一九五二年上半年則已增加到二二二五〇萬人次;也就是說,今年我國人民平均每人可看到電影一次。全國現有電影院七五七所,放映隊一八〇〇隊。這距離羣衆的需要太遠了。建立全國的放映網,使電影深入工廠、農村及邊遠地區,是我們目前急要之務。放映隊的擴充,是電影發行工作的重點。
   二、發展人民戲劇事業,改革舊有戲曲也在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國戲曲遺產極爲豐富,全國各地方戲曲種類繁多,全國戲曲團社約二千個,戲曲藝約計二十萬人(農村的業餘劇團還未計算在內),全國每日觀衆近百萬人。單看這□數字,就可以想見戲曲在人民生活中佔了這樣重要的地位。中央文化部於一九五〇年十一月召開了全正戲曲工作會議,檢查了各地戲曲改革工作的情况,確定了審定劇目的標準。一九五一年五月五日政務院發佈了關於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明確規定了「推陳出新,百花齊」的正確方針,這就是保留與發展舊戲曲的優良傳統部分而去其不合理的、由長期封建社會所造成的反現實的落後的部分,使其成爲能以新民主主義及愛國主義精神敎育廣大人民的民族戲曲藝術,同時鼓勵答種戲曲自由發展,互相競賽,共同繁榮。
   三年來,對於舊有戲曲劇目已初□地做了甄別,一部分劇目將定爲保留節目。新編排之劇目,年有增加,業已獲得廣大觀衆的歡迎。地方戲如評劇、越劇、淸劇等和曲藝,在表現現代生活上已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各大城市的舊藝人普遍經過了初步的學習,提高了政治覺悟。許多藝人經過學習後,成爲戲曲改革運動的骨幹;舊戲班社中的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已經在藝人的自覺自願下逐步加以改革。爲了加强戲曲藝術的研究與實驗,提高戲曲藝術的創作,以及培養下一代新的戲曲人材,在北京設立了中國戲曲硏究院,在各大行政區也有類似的培養戲曲人材的機構。
   從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以表演話劇、新歌劇、舞蹈、音樂爲主的文藝工作團,全國約有二百五十個,這些文工團曾長期地深入農村、工礦區域、部隊,配合當前各項政治任務,進行宣傳敎育工作;並在它的活動中培養了大批的靑年文藝幹部。它們在各地演出了「白毛女」、「王貴與李香香」、「王秀鸞」、「劉胡蘭」、「紅旗歌」等的新的歌劇和話劇,對廣大人民起了重大的敎育的作用。本年起,整編文工團,確定了今後專業化方針:大部分文工□將逐漸成爲以建立和發展劇場藝術爲主的專業化劇團,另一部分文工團則仍以巡迴演出,指導並協助羣眾文藝活動爲主要任務。
   三、對於廣大人民起着巨大宣傳敎育作用的,還有年畫和連環畫。一九五〇年,全國共出版新年畫四一二種,發行七百餘萬份;一九五二年出版新年畫五百七十餘種,發行達四千多萬份。年畫所以受到羣眾熱烈歡迎的原因,是由於它生動地表現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願望,並具有民族藝術的風格。羣衆不但在年節買年畫,平時也買。在農村中,年畫成爲具有廣泛羣衆基礎的宣傳品。爲了鼓勵新年畫的创作,中央文化部自一九五〇年來,舉行了兩次年畫獎。
   連環畫「小人書」的編繪工作,年來亦有進步。內容荒謬形象惡劣的舊連環畫漸歸淘汰,新內容及形象優美的新連環畫漸已能部分地滿足讀者的要求。據一九五一年底,上海、北京、東北三地的統計,新連環畫共出版二千種,發行三千—百餘萬册。爲了指導及擴大連環畫的工作,一九五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創刊了「連環畫報」,每期銷行最高數達三十八萬七千册。
   四、建立全國文化網,健全基層組織的工作,三年來亦已獲得若干成就。圖書舘、博物舘是文化網中重要的一部分,全國省市以上的公共圖書舘現有五十九所(學校圖書館及其他機關圖書館不在其內),博物舘四十所(其中十四所是新建的),這一個數目顯然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人民文化舘及文化站則是全國文化網的廣大的基層組織。全國現有文化舘二千四百三十六個(差不多每縣有一個),文化站(縣以下的區設文化站)六千餘個。工厰、農村俱樂部與圖書室約計二萬個。工廠、農村俱樂部爲羣衆組織,由文化舘、站負責對它們進行輔導。文化舘、站的工作範圍為宣傳時事政策,普及科學、衛生知識,組織羣衆文娛活動,推行識字敎育等等,每天聯系着廣大的城鄉勞動人民;因此充實與擴充文化舘、站的組織,加强對於文化舘、站的領導,是建立全國文化網的重要環節。文化舘進行工作的重慶設備除書籍岡片而外,爲收音機、幻燈□、留聲機等;幻燈已成爲農村人民最歡迎的東西,其□育作用極大。爲了進一步發展幻燈事業,調整幻燈機及幻燈片、卷的製作,提高幻燈片的質量,中央文化部現已設立中國幻燈公司。
   上面所說,是幾項重要的文化、□術事業的發展情况。但文化、藝術工作的中心關鍵,是創作的發展和提高。三年來,各種藝術創,遠不能適應在突飛猛進中的國家和人民的需要,但也在相當程度內和一定規□上,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解放的各種鬥爭歷史,反映了三年來祖國的建設和人民的新的生活、新的面貌。其中,値得提出內,在文學創作方面,描寫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軍隊英雄的鬥爭歷史的,有「火光在前」(劉白羽)、「銅牆鐵壁」(柳靑)、「平原烈火」(徐光耀)、「活人塘」(陳登科)等作品;描寫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蹟的,有「誰是最可愛的人」(魏巍)等作品;描寫解放後勞動人民的新生活和新思想的,有「登記一(趙樹理)、「新事新辦」(谷峪)、「結婚」(馬烽)、—科爾沁草原的人們」(瑪拉沁夫)□作品。在戲劇方面,秧歌劇「王貴與李香香」,話劇「龍鬚溝」、—戰鬥裏成長」、「在新事物面前」等,都從各方面眞實也反映了中國人民爭取解放,保衛祖國和創造新生活中的鬥爭事蹟與英雄氣槪。
   在音樂和藝術方面,也產牛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歌曲如「全世界人民心一條」、「歌唱祖國」、「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全世界人民團結緊」等;年畫如「羣英會上的趙桂蘭」(林崗)、「保衛和平」(鄧澍)、「新娘子講話」(彥涵)、「毛主席和農民談話」(古元)等,都有力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熱愛祖國、熱愛領袖的情感□保衛和平、保衛幸福生活的决心。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從工農兵羣衆中出現了不少有才能的文學藝術的創作者,如「活人塘」的作者陳□科,完成了二十萬字的自傳小說初稿的高玉寶,都是從貧苦的農民出身的;劇本「六號門」、「不是蟬」、「裝卸」等的作者是直接參加生產勞動的工人。在今年「八一」建軍節文藝比賽得獎節目中,有不少是普通戰士的作品。
   由於全國範圍的土地改革的完成,中於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的改善,人民對於文化、藝術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如上所述,三年來,文化、藝術工作是獲得了若干成就的,但還大大地落在人民要求的後面。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文藝工作者中間嚴重地存在着脫離政治、脫離羣眾的現象;在創作思想上還存在着反歷史主義、公式主義等毛病;而對於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工,也還做得很不够。
   去年年底開始的文藝整風運動揭露幷批判了文藝□思想混亂的根源,指出了文藝工作者必須學習毛澤東思想,必須深入羣衆,投身現實的鬥爭,改造自己,然後才能更好地爲人民服務。這是全國文藝界最大規模的一次思想改造運動,全國參加這次整風的文藝幹部,共達一萬五千人。這一個運動是有巨大的收穫的。經過了這一個運動,文藝工作者挖掘了自己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思想意識根源,澄淸了文藝思想的混亂,端正了創作態度,大批文藝工作者到工廠、農村、部隊,參加了羣衆的實際鬥爭,爲今後發展和提高創作的水平,準備了條件。也就是說,爲今後全國文化、藝術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準備了條件。
   以上就是新中國一年來文化藝術工作上的主要成就。讓我們文化藝術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共同爲建設繁榮、幸福的新中國而努力吧!(新華社北京廿五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沈雁冰
责任者
毛澤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