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將軍關於文藝工作的談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7207
颗粒名称: 劉伯承將軍關於文藝工作的談話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9月3日,当代报登载的劉伯承將軍關於文藝工作的談話。
关键词: 文藝 劉伯承 談話

内容

我覺得總的問題是要提倡互助合作。
   譬如我們學校,是三大部分組成的:老幹部、舊軍人、知識分子。我提出:要以毛澤東思想爲中心,要把馬列主義斯大林軍事科學學好,就需要互助合作;對老幹部,我說「把經驗提高到理論」,對知識分子,我說「你切合實際一點」,對舊軍官,我說「丟掉你的舊一套」。
   老幹部有經驗,而文化科學修養不够;知識分子俄文學得快,而缺乏軍事知識;舊軍官只有丢掉國民黨軍隊的一套舊經驗,才能學習無產階級的軍事科學道理;這種情况,如果大家不互助合作互相學習,就不好。
   有一個民間故事:一村失火,村裏面有兩個人不能走,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跛子,瞎子看不見路,跛子走不動,沒有辦法,兩個人商量一個互助辦法,瞎子揹着跛子,既能看,又能走,於是逃出了火災。
   對於我們學校的敎材,我提出了八個字:內容正確,文字淸通。這首先要懂得軍事,懂得文字意義,彼此說話都能明確瞭解,不要發生誤會債事,有一個翻譯,把敵人與我軍都譯顚倒了。或者把他不懂的删去不譯,甚至把積極的行動誤譯爲消極的行動。另外還有鬧了一些笑話的,如把「混成旅」譯成「雜種旅」之類。「爲健康祖國語言而鬥爭」,軍事也不例外。有的日常用語不科學,如「恢復疲勞」,「疲勞」為什麽要「恢復」呢?應該是「恢復體力」才正確。
   我們很多翻譯對於政治、文藝,都翻得很好,只是翻不好軍事,因爲他不懂軍事。
   一個作家要寫戰爭,首先要懂軍事,要懂戰爭生活。不懂,就寫不好。高爾基如果沒有社會的基層生活,就不會寫出那麽多好作品。毛主席早已指出過:首先要當羣衆的學生,然後才能當羣衆的先生。
   不瞭解羣衆生活,你就寫不好;瞭解之後,必須加工,不然也寫不好。不瞭解羣衆生活,就會鬧笑話。
   要「懂」,必須鑽進去。要懂軍事,也必須鑽進去。如像你們懂文藝,就是由於曾經鑽進去,所以才能表達出來。不深入,就不能淺出,只有深入,才能淺出。
   業務的「萬金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要在總的政治任務之下專門鑽研業務的時代。以前,業務的「萬金油」隨處可用,但什麽病也治不好,現在我們必須專業。學政治是共同的,任何人都要學,不學政治,工作就要犯錯誤,但如果不鑽研業務,就不能完成政治任務;不精通業務,政治則變成了空的,業務鑽研不深,則政治認識也不會高明。
   有極少數翻譯不太好,從字面上隨便翻譯,並不瞭解學術內容。有時甚至張冠李戴。無以名之,我叫它「毡帽翻譯」。山西農民有一種毡子做的帽子,裏外都一樣,翻過去能戴,翻過來也能戴,特別是扯它不爛。我們的學術工作不能像這種帽子一樣。應該精通兩國文字,尤其是精通軍事科學,才能作好軍事翻譯。文工團的同志天天吊嗓子、練音,這是對的,不僅要一般的練,而且高音、中音、低音都要練,這才能「專」。
   在文藝上,提高與普及的問題,毛主席早已作了明確的指示,要從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儒林外史」寫得不錯,「鏡花緣」也寫得不錯,但爲什麽沒有「水滸傳」流傳得廣呢?因爲「儒林外史」和「鏡花緣」是寫給少數人、知識分子看的,「水滸傳」則是寫農民的鬥爭,寫給廣大人民看的。
   中國的舊傳統,軍隊和知識分子一直搞不好。「秀才遇見兵,有理扯不淸。」當然過去這是有階級基礎的:當兵的都是農民,農民的租佃契約都是知識分子替他寫的,如「立契人某某,甘願……」如何如何,農民那裏是眞正的「甘願」呢?可是他們不識字,不會寫,只好任憑知識分子去寫了。今天,革命的知識分子當然不一樣,可是和農民和兵中間的距離還是有的。所以我們的文藝工作者應該和兵合作,和兵交朋友。
   對於兵,主要的要頌揚他的光明面,對其缺點,要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適當的批判。如「前綫」,適如其時地批判了戈爾洛夫,同時表揚了科洛斯。一面批判了客里空,另一面就褒揚了歐根湼夫。
   要適當的提出批判,更要適當的提出褒揚。褒揚是主要的,也是合乎事實的,這是要看到新生的强大力量。
   矛盾是客觀現實的存在,我們的實際生活裏面就存在着矛盾。問題在於提出適當,處理適當。
   關於民族遺產與傳統,我們自然要有批判地接受,特別是許多被埋沒了的要發揚,確實要好好學習。
   人民的風俗習慣是有很大力量的。我從莫斯科回來,想吃點四川的回鍋肉,難道莫斯科沒有肉吃嗎?招待不好嗎?不是的,因爲總覺得自己民族自己家鄉的風俗習慣有味道。
   我想,文藝作品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就應該注意這點。
   上面這些,大部分是專門根據我們學校的一些情形來說的,至於是不是對於你們有些借助呢,你們研究吧!
   一九五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原載:「解放軍文藝」八月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奇
责任者
胡征
责任者
劉伯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