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農村劇團的兩條道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571
颗粒名称: 臨安農村劇團的兩條道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8月当代报登载臨安縣廣大農民普遍地建立了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伍——農村劇團,由於劇團的方向和經費解决辦法的不同,產生兩種不同情况。
关键词: 臨安縣 農村劇團 情况

内容

三年來,臨安縣廣大農民通過了各項中心運動,普遍地建立了自己的文藝宣傳隊伍——農村劇團。根據一月至六月的統計,全縣已有五十二個農村劇團,演出六百七十五次,敎育了觀衆達三十三萬四千餘人;創作了「愛國增產」「勞動模範」「興修水利」等劇本十四個,改編了「擁軍優屬」「愛國防疫衛生」「反對美帝細菌戰」等劇本三十二個。對推動各項中心運動、鼓舞勞動生產上收到一定的效果。
   由於劇團的方向和經費解决辦法的不同,所以在目前各個農村劇團中,產生了以下兩種不同的情况:
   一種是以勞動生產、自力更生、有計劃地來解决劇團經費問題的,他們儘量精簡節約,除買一點化裝品和燈油外,其他用具全部借用;並且少排大戲,多演短小精悍的時裝戲,人力、物力以及時間耗費極微,所以得到廣大羣衆的歡迎和支持。如鶴山鄉高村劇團,以砍毛柴和代耕等方式收到一千多斤六谷,將其中六百多斤撥給劇團應用。又如化龍村劇團發動演員燒石灰,一窰燒得二十多萬元。這樣不但解决了劇團經費困難,同時也增加了生產,羣眾反映都很好。
   但也有少數劇團,以攤派、募捐或使用公款等辦法來解决經費問題,並且舖張浪費,買「行頭」,演大戲,羣衆不但看不懂,而且往往因演戲時間太長,妨礙了生產,引起羣衆不滿。如光明鄉墅棣劇團移用餘糧穀子三石,光買一根馬鞭便用了十萬元。上禮鄉劇團進行挨戶捐款,共得大米二十六石,就把演員集中在一個廟內,脫離生產,整天排演「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古裝大戲,嚴重影響了生產,因此造成羣衆的不滿,大家不要劇團了,演員家長也不願讓自己子女參加排練。這樣,劇團就很快垮台了。
   這兩種情况是値得各地農村劇團警惕的。只有明確地認識到農村劇團是農民自己的業餘組織,必須在精簡節約的原則下,密切配合中心任務,進行宣傳敎育工作,這樣才能獲得羣衆的喜愛和支持,使劇團得到鞏固與發展。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志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臨安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