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朝鮮兒童造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518
颗粒名称: 為朝鮮兒童造福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8月当代报登载在朝鮮北部某地的一條荒僻的山溝裏,出現了一座嶄新的小學校舍,幾百個朝鮮兒童已在校舍裏開始了愉快的學習生活。
关键词: 朝鮮兒童 校舍 學習生活

内容

在朝鮮北部某地的一條荒僻的山溝裏,出現了一座嶄新的小學校舍。校舍的正樑上寫着:「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第二營建造」。幾百個朝鮮兒童已在校舍裏開始了愉快的學習生活。
   這個小學原來的校舍已被美國空中强盜炸且沒有一點建造校舍的材料,施工的工具只有戰士們自己帶來的幾十把洋鍬、洋鎬和兩把斧頭。但戰士們决心克服這些困難,他們說:「朝鮮的少年兒童是朝鮮的小主人,現在正需要培養他們成為將來建設朝鮮的人材。」戰士們用洋鎬鑿石,開闢地基;把炒麵箱上的鉄條銼成鋸子,把洋鎬磨成斧子,用來砍伐木材。他們在建造過程中發揮了高度的勞動熱情。靑年團員王興明左手被石頭壓傷,小姆指腫得比大姆指還粗,仍堅持工作。有的扛木頭、搬石頭累得頭暈眼花,蹲在地下休息一會,起來再扛再搬。副連長喬春傑早起晚睡,帶領大家幹,眼睛都熬紅了。但他們却一致地說:「我們感到愉快,因爲我們正在給朝鮮孩子們解除痛苦、創造幸福。」
   朝鮮兒童們看見這些爲他們造福的人們和正在築成的新校舍,心中有說不出的感激和喜悅。每天下午,他們從山上採回鮮嫩的野菜送給志願軍叔叔吃,圍着志願軍叔叔跳舞、唱歌。兒童們親切的慰問更加鼓舞了戰士的熱情,他們緊張地勞動到第八天,全部工程便勝利地完成了。
   這是一所寬敞漂亮的新校舍,有兩間可以容納五百人毁了。從那時以來,學生們没有課堂,分散在幾條山溝裏學習,原有的班次也不能嚴格地區分了,許多不同程度的學生擠在狹窄的防空洞裏學習;有的學生在露天裏和山林中用膝蓋當桌子堅持學習;有的學生要跑十幾里路到山溝裏來聽課。
   駐在該地附近的志願軍某部的戰士們爲朝鮮孩子們堅持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他們提出要給小朋友們蓋一個新校舍,使孩子們重新得到比較安定的學習環境。於是,一支建築校舍的「工程隊」很快地組成了。
   當時這個學校已有三百五十名學生。戰士們考慮到學校的發展前途,便决定建造一個可以容納五百人的校舍。在那個荒僻的山溝裏,連蓆子大的一塊平地也找不到,並的敎室、一間校務辦公室。屋頂舖有鐵片、兩置木材和一公尺厚的積土,能擋住敵機掃射。房屋四面牆壁上都按有窗子,光綫充足。校門口搭了一座彩門,兩旁用樹枝編起碧綠的圍牆。在通往學校的路上橫着一條水溝,戰士們在那裏架了一座木橋。
   新校舍落成的那天,當地朝鮮人民舉行了六百多人的慶祝大會。面(區)人民委員會委員長代表全面人民向志穎軍獻旗致敬,學生們給建造校舍的志願軍叔叔獻花祝賀。學生代表朴奉柱在會上說:「美國鬼子炸毁了我們的學校,志願軍叔叔又給我們蓋起來,讓我們從山林裏回到課堂裏來安心學習。我們保證用積極學習的實際行動來答謝志願軍叔叔;我們要收集廢鐵捐獻給祖國,並且做好宣傳工作,支援人民軍和志願軍叔叔徹底打敗美國鬼子。」
   朝鮮兒童們又在新校舍裏開始了愉快的學習生活。這座新校舍凝結着志願軍戰士們對朝鮮兒童高度的愛,它經常鼓舞着兒童們努力學習和進步。該校五年級的學生各方面的成績都很好,成爲全郡(縣)的模範班。全校學生捐獻發鉄的數量很大,受到了政府的表揚。五年級學生姜萬浩收集彈片獻給國家的成績特別好,因此得到道(省)人民委員會的獎金。現在該校學生已增加到四百七十多人,學校在發展着,兒童們在前進着。(新華社朝鮮前綫訊)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趙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朝鮮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