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民代表參觀團離蘇返國前張林池團長對記者發表訪蘇觀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106
颗粒名称: 我國農民代表參觀團離蘇返國前張林池團長對記者發表訪蘇觀感
并列题名: 只有集體化才能高度發展農業生產力,使農民不走痛苦的資本主義道路,而走幸福的社會主義道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8月13日,中國農民代表參觀團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和東西烏克蘭、南北高加索、哈薩克共和國作三個半月參觀後,離此返國,代表團團長張林池在臨行前對記者發表觀感。
关键词: 張林池 記者 觀感

内容

(新華社莫斯科十九日電)(遲到)中國農民代表參觀團在蘇聯首都莫斯科和東西烏克蘭、南北高加索、哈薩克共和國作三個半月參觀後,於十三日離此返國,代表團團長張林池在臨行前對記者發表觀感如下:
   我們除在莫斯科參加了五—節盛典和聽取了關於蘇聯農業情况的全面介紹之外,曾分五組在烏克蘭、高加索、哈薩克各地參觀了七十二個集體農場、二十八個國家農場、二十二個機器拖拉機站、二十七個科學研究機關、十五個農業學校和許多偉大的工業和文化福利建設,如第聶伯水電站、頓巴斯煤礦場、日丹諾夫煉鋼廠、巴庫海底油田、哈爾科夫拖拉機製造廠等。我們到了溫帶和亞熱帶,山區和平原,乾旱和多雨的地區,到了以穀物、以工業作物或以畜牧業為主的地區。三個多月中,在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協助下,在蘇聯人民特別是集體農民的熱情款待下,我們的參觀有了很大收穫。對於這樣偉大的友誼,我們將永誌不忘。
   我們親眼看到了蘇聯人民在沸騰地進行偉大的和平建設,向着共產主義社會邁進。我們親眼看到了集體經營的高度機械化的社會主義農業,它的規模之巨大,組織之優越,技術之高超,都是舉世無雙的。
   我們看到的集體農場,土地面積都在幾百幾千公頃以上(每公頃合十五市畝),多至一兩萬公頃,牛馬羊猪幾百頭幾千頭多至幾萬頭,現金收入幾百萬多至千萬盧布以上,糧食收入幾百萬以至一千多萬公斤。集體農場以某一作物為主地發展着多種經濟,特別是合併成大集體農場以來,農牧業配合得更好、生產發展得更快。
   集體農場土地的使用、生產資料和勞動方面都社會化了。集體農場按照國家規定的任務有計劃地生產。成員根據生產需要和各自的才能組織在生產隊、生產組中進行集體勞動,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取得報酬。每年從收入中抽出百分之二十左右,作爲擴大再生產的公積金。每個農戶在保證把主要勞動力放在集體生產上,還保有四分之一到一公頃的宅旁園圃來經營個人副業。那裏,人剝削人的現象已根本消滅,勞動成為光榮,按勞取酬的制度使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的思想無從產生,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得到合理的結合。那裏,到處展開熱烈的勞動競賽,到處出現勞動英雄。
   我們看到了農業都已經高度機械化。穀物生產的耕地、耙地、播種、…耕、除草、施肥、殺虫、收穫、脫粒、運輸整個過程機械化達到百分之八、九十。工業作物如烟草的栽苗,甜菜棉花蔴類的收穫,茶等的剪枝的機械化也在迅速推廣中,擠牛奶、剪羊毛,牲畜飲水,飼料的準備,林木種植,池塘和水渠的挖掘,許多這類繁重的勞動都使用機器。機器從事的農業工作在一百七十種以上。機械化改善了勞動條件,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我們看到了農業生產到處運用着先進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牧草作物輪種制、選種、深耕、密植、施肥、灌溉、防治虫害等,我們看到了用飛機噴藥殺虫、除草和施肥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先進農業技術保證着產量的年年提高。農業科學研究機關和實踐相結合,科學工作者和廣大農民密切聯系起來,他們不斷地總結先進農民的經驗和推廣新的科學成果的精神,以及大批培養農業技術人材的學校和訓練班,……這一切保證着農業技術的不斷進步。
   我們看到了蘇聯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成就。斯大林改造自然計劃在迅速地實現,到處提前完成了營造防護林帶計劃。正是列寧伏爾加河——頓河運河通航的時候,我們參觀了烏克蘭的第聶伯水電站和阿塞拜疆在建築中的明格雀爾水電站。在廣大的乾燥地區,特別是阿塞拜疆和哈薩克共和國,人們進行着巨大的水利建設,戰勝着乾旱威脅,發展着棉花、烟草和葡萄業。
   我們也親眼看到了集體農民,不論他們是那一種民族,在山區還是在平原,以經營穀物還是以工業作物為主,都過着富裕的有文化的幸福生活。我們所見的集體農場每個勞動日報酬是五公斤糧食和五十盧布,有些報酬是四、五公斤粮食和二十到三十九盧布。一般集體農場農民每年可作三百多個勞動日,並且從他們宅旁園圃的副業上可得一部分補充收入。我們訪問過的集體農民和國家農場工人的家庭,都有整潔舒適的房屋,裝備着電燈、收音機,種着花木,訂閱着書報。每個農場都有俱樂部、圖書舘、托兒所、幼兒園和國家設立的學校、醫務所,助產房。
   在參觀學習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農業必須走集體化的道路。只有集體化才能使農民不走痛苦的資本主義道路,而走幸福的社會主義道路。只有集體化才能很好地使用機器和先進的農業技術,並經營多種經濟,以便高度發展農業生產力,引導農民走向幸福富裕的生活,並且保證給國家充足的糧食、畜產品和工業原料。我們所訪問的集體農場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要達到農業集體化,必須首先對個體農民進行艱苦的敎育工作,特別是通過典型示範方法使農民信服集體經營的優越性。經驗說明:國家的扶助和奬勵,對於農業集體化起着重大的作用。蘇維埃國家在土地使用、機器、幹部、信貸等方面給集體農場以種種方便和幫助。國家的拖拉機站統一掌握着拖拉機和其他農業機器,給集體農埸耕種,成爲國家領導和幫助集體農場的槓桿。
   在這次參觀中我們也深深為蘇聯人民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所感動。蘇聯人民熱愛祖國。他們爲了和平建設,爲了幸福的今天和明天而忘我地勞動着。蘇聯人民熱愛和平,一向站在保衛世界和平的最前列。蘇聯人民關懷全世界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並特別熱愛中國人民,我們參觀團所到之處,都受到兄弟般的誠摯、熱烈的歡迎,對待我們如同對待親人一樣。蘇聯人民這種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精神在我們思想中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我們感激蘇聯人民。我們將爲鞏固中蘇友好、保衛世界和平而堅决奮鬥。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林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蘇聯
相关地名
莫斯科
相关地名
烏克蘭
相关地名
高加索
相关地名
哈薩克共和國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