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們談談自己的作品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089
颗粒名称: 作家們談談自己的作品㈣
并列题名: 熱情 安娜·薩克賽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8月20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作家們談談自己的作品㈣」,讲述了安娜·薩克賽對於第二本書——「上山」,在材料選擇上,更加精簡了。
关键词: 上山 材料 精簡

内容

對於我的第二本書——「上山」,在材料選擇上,我更加精簡了。我試圖遵守這樣的基本原則:敍述實際存在的事物。這本小說於一九四八年出版,獲得了斯大林獎金。使我高興的是這本小說所以獲得這樣高的評價,不單因爲它是生活的眞實,而且是因爲作者在技巧上的某些進步。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多次地一行又一行的琢磨潤飾,這時候我對自己說:形式主義者距離對藝術形式的眞正了解多麽遠呀!風格淸明鋒利,情節順暢有力的發展,結構的和諧一致,言語的明確生動,都不是自己來的,不是現成從天而降,也不是生在樹上的。風格就是人。我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主義的現實,决定了矛盾的新的性質,情節的綫索,作品的結構以及其他所謂美學的要素。
   「上山」的主題是複雜的。它描寫戰後拉脫維亞的階級鬥爭以及新蘇維埃鄕村的興起。在我寫這本小說時,拉脫維亞農村向集體農場制度的轉變還在剛剛開始的階段。我找尋着已經克服私有習慣,取消舊有田界,眼光轉向未來的人們。我找到他們了。
   在他們激越的和詩意的對於未來的追求中來觀察人、事和生活,瞧着珍貴的社會主義的嫩芽從那些長期在小片土地上、在孤立、愚昧和受壓迫□掙扎的人們的心中茁起,是多麼愉快呀!把這些創造地組織在藝術中,在工作時回憶幷比較過去和現在,同樣是快樂的。在寫我的女英雄米特莎——共靑團員、集體農場田野上動人的靈魂之一——時,我自己的靑年時代浮現在我面前,我想:這是什麽樣的命運的對照!我所受的敎育是不同的,人家敎我不要干預或企圖改變生活;我的腦子裏充滿了各種虛僞觀念的混亂衝擊。米特莎却能接受眞實的智識,所有的道路向她招手,人家敎導她積極地,不是被動地,不是順從地參加生活。米特莎在這些新條件下像春天的花朶似的開放着。也可以說米特莎是我心目中的靑年人的理想形像,我願意成為這樣的人物,假如我能重新開始生活的話!
   對於我的書中的人物,我不能漠不關心。我愛他們或者憎恨他們。我愛的是那些即使在艱難中也能繼續前進的人們,而不是那些停留在後面,眼睛盯着過去的人們。
   我知道,除了令人厭倦的形式之外,一切創作形式都是好的。這是眞的。但,藝術不是既定規則的集合,這同樣也是眞的。沒有感情,沒有生活知識,什麽也寫不出來,而且我相信下面的定律:只有忠實依附於生活,生活就會給你提供適當的形式,詩意的、嶄新的、藝術的形式。
   關於作者:安娜·薩克賽生於一九〇五年,是拉脫維亞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譯成中文的有「一個愛和平的人」。名著「上山」,亦已譯出,但未出版。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羅林
责任者
安娜·薩克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