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建設與蘇聯援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6010
颗粒名称: 中國經濟建設與蘇聯援助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2年8月19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文章「中國經濟建設與蘇聯援助」,讲述了我國在經濟戰綫上的成就是偉大的:在新民主主義軌道上迅速恢復着國家經濟,初步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並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熱忱,貫徹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
关键词: 中國 經濟建設 蘇聯援助

内容

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人類歷史的資本主義時代推進到社會主義時代。三十五年來蘇聯本身的經濟發展,從戰時共產主義,轉換爲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由改造時期進到經濟的計劃化;由衛國戰爭又恢復了新的五年計劃。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蘇聯國家的工業化,是蘇聯農業生產的集體化,是蘇聯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是蘇聯文化的昌明隆盛——這一切都說明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優越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的許多國家,在蘇聯的幇助下,從事於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建設,於今也一步步地走上了復興繁榮的道路。
   我國是個產業落後的國家,工業生產祗佔全國總生產的百分之十,農業生產佔百分之九十,從事工業化的經濟建設是十分艱苦的。在這艱苦的建設過程中,如果得不到國際友人的援助,將更加艱苦。
   三年以來,我國在經濟戰綫上的成就是偉大的:在新民主主義軌道上迅速恢復着國家經濟,初步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並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熱忱,貫徹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國營經濟並加強了領導,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這些成就的取得,除忠實執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工農積極勞動,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外,是和毛主席所指示的「團結國際友人」的政策分不開的。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將使我們的建設工作獲得迅速的成功。」
   蘇聯是我們最親切的國際友人。她對我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是一貫地給予最大的同情和援助的。遠在十月革命之後,她就廢除了帝俄對我國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放棄了帝俄在我國的一切特權。在抗日戰爭中,給我援助最多的也是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蘇聯又首先和我建立了邦交。一九五〇年二月十四日,又和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中蘇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與大連的協定」和「中蘇關於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這不僅把中蘇兩國傳統的深厚友誼「變成了人類歷史上現在與過去都無與匹敵的鞏固普遍和平的偉大而强固的力量」,而且使「我中國有了自己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偉大的同盟國」。
   這些條約和協定簽訂以後,蘇聯已將從前在北京的兵營房產、東北和大連的企業和文敎機關無償地移交我國,蘇聯已運交給我國價値鉅大的用於工廠與動力站的貴重設備,供恢復鐵路交通用的機車、車皮與鐵軌,供復興農業用的拖拉機、聯合機和其他農業機械,保證恢復並順利發展工業用的重要原料與物料。蘇聯的經驗,蘇聯的各種專家在恢復被帝國主義多年干涉和內戰所破壞的經濟上,在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任務上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根據充分平等互利的原則,由兩國合營的石油、有色金屬和民航三公司,在我國經濟的發展上和兩國經濟的關係上,也起了良好的作用。
   通過中蘇貿易,我國從蘇聯購置了爲帝國主義國家「封鎖」、「禁運」的大批寳貴的工業設備、交通器材和農業機械;同時,我國以大豆、蠶絲、茶葉、羊毛等農業副產品供給蘇聯人民,轉變了我國這些產品長久滯銷的局面,因而大大地增加了我國人民的收入。不僅如此,蘇聯政府爲了幫助我國人民恢復生產,對於他們本來可以自給而無需進口的許多貨物,也都設法增加其國內銷量,向我國大量購買,例如我東北的漁產、蘋菓等土特產,都曾大宗地賣給蘇聯。另一方面,為了積極幇助我國的工業建設和穩定物價,對於我國臨時特殊需要的各種原料商品,雖在中蘇貿易合同的規定範圍以外,蘇聯也都盡量供給的。例如去年我國棉紡織工業迫切需要原棉,而新棉才開始收割,暫時還來不及充分供應生產需要的時候,蘇聯就及時地以大批品質優良的原棉來支援我國棉紡工業的生產。又如前年秋季,我國糖價發生波動的時候,蘇聯就從其遠東地區調撥大量食糖,賣我我國,幫助我穩定了糖價。
   蘇聯的專家對我國重工業的恢復和建設工作,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在煉鋼方面,接受了蘇聯專家建議的熱裝法和吹風熔煉法,煉鋼爐的冶煉時間就大大地縮短了。例如太原馬丁爐每爐的冶煉時間縮短了百分之六十左右。煉鋼爐的修理,採用了蘇聯專家建議的熱修法,修理時間也就縮短了三分之二。若干在戰時被嚴重破壞或棄置多年不用的廠礦設備,經蘇聯專家的幫助,更克服了許多困難而恢復生產了。例如某地的煉鋅厰,原來是日僞根據美國設計建立起來的,集中了三四十個日本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試驗研究,都吿失敗,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着手恢復,僅僅費了半年的時間,就能出鋅了。軋製鋼軌的工作,在我國自己,過去是從來沒有軋過的。重慶某鋼廠軋製鋼軌的設備,十餘年來已廢置不用,經蘇聯專家的幫助,已開始軋製重型鋼軌。四川人仰望了四十年的成渝鉄路的鋼軌,就是這廠軋製的。諸如此類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
   蘇聯專家並介紹了許多先進的企業管理方法,改善了我國的企業管理。例如幫助國營重工業部門建立各級計劃機構,開始使用計劃表格,科學地管理生產,又如東北的某些廠礦,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擬定了各部門的工作細則,開始實行責任制度,建立了生產調度室,對生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蘇聯無私的兄弟般的援助,是恢復中國工業與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中國勞動人民吸取了蘇聯的經驗,正在迅速展開愛國主義的生產競賽,新的管理人才正從工農羣衆中不斷地湧現出來。這一切,充分表現了蘇聯對我國人民忠誠相助的崇高友誼,是完全符合我國人民的利益的,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具有不可衡量的重大作用。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旡恙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