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多山的西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4004
颗粒名称: 折多山的西邊
分类号: G210
摘要: 折多山的西邊,是縱橫千里的西康高原。全省將近五十萬的藏族同胞,大部分都聚居在這個宜耕宜牧的大高原上。
关键词: 康藏 通讯 折多山

内容

新華社記者千峯
   折多山的西邊,是縱橫千里的西康高原。全省將近五十萬的藏族同胞,大部分都聚居在這個宜耕宜牧的大高原上。
   我們出了康定南關,不知就已經是到了折多山的東麓。折多山拔海四千七百公尺,比二郎山還要高出三分之一,但上山下山全都是漫坡,所以汽車走起來比過二郎山時還要容易。
   將近山頂有一座亂石堆成的石堆,過往的藏人經過這裏,都必恭必敬地叩頭以後才能他去。我們看了最初有些不能理解,以後用手扒開石堆上的積雪,原來許多石頭刻着殘缺不全的經文。
   在藏語中折字當作鬼字解釋,折多就是鬼多。一般藏族同胞迷信鬼神,大槪在此深山中跪拜經文,是和內地過去許多人出門跪拜菩薩一樣,帶有一種祈求人畜平安的意思。
   折多山上覆蓋着連雲的積雪,像一條巨大的銀色的恐龍由北向南伸展,氣勢非常雄壯。
   我們在下午七點鐘開始下山。這時在東部沿海的省分,早已天黑了一大會兒,但這裏燐爛的太陽却仍舊留在地平綫上。
   太陽照着厚厚的白雪,遍山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下山以後到了一個二十多戶人家的藏族村落,地名叫營管寨。
   一進村口我們就看到一個新扎起來的松枝牌坊,原來康定縣的木雅區區政府設在這裏。區政府的工作人員正忙着佈置新年會場,婦女們在每張領袖像上黏貼着美麗的花邊。
   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藏人,他們把自己的舖位騰出來給我們住宿,可惜主客兩方面的濃情盛意都不能全部通過言語來表達,有時我們不得不用手式比劃着來說話。
   藏族人家的房屋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因爲大部分的房子都沒有正式窗戶,只是從牆上挖開一個洞口流通空氣,從外部看去每座都像一座碉堡,所以一般漢人普通稱爲碉房。我們同行的許多人被招待在這些碉堡形的房子裏過了一夜,第二天都不約而同的誇耀着自己的房主如何如何具有上下樓的本領。原來藏族同胞的房屋大多沒有樓梯,而只靠了一根刻着鋸齒的樹幹上下。從內地來的朋友上下這種階梯莫不心裏惴惴不安,然而一般藏人却習以爲常,他們和她們背上揹着水桶,兩手插在腰裏用着輕捷的步子走上走下。老人和小孩也一樣沒有半點恐懼。
   在營管寨的村頭上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成羣的黑色的牦牛,他們被一個年輕的牧民趕回村莊。牦牛在藏族地區是主要的耕畜和運輸工具,過去和現在都有成千上萬的牦牛不避風雪的踄涉在拉薩和甘孜間的運輸綫上,他們給進入西藏的人民解放軍和工作人員運送了大量物資。在修築中的康藏公路全綫通車以前,牠們仍將担當着西藏和内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牦牛的形狀和內地的黃牛或水牛都不相似。牠最顯著的特點是:身長腿短,尾部像馬尾似的散着,全身披着又長又密的牦毛。這種牦牛不僅和騾馬一樣適於長途跋涉,而且還能馱着重載翻山越嶺。牧民告訴我們他的牦牛在大雪封山之後能够用頭撥着雪前進,在這種情况,一兩天吃不到草是常有的事。但他說這絕不會影響到牦牛的健康,更不會因此死亡。我們聽來眞像一個神奇的故事。
   這個牧民曾經參與了支援解放西藏的運輸工作,解放軍愛護藏族同胞的事實,顯然在他腦子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屢屢伸出大姆指,告訴我們:
   「毛主席的隊伍,亞母亞母!」(亞母亞母是很好的意思)
   從營管寨向西,我們一直在平坦的大川裏前進。川的寬度有的達十餘里。土壤肥沃,河水淙淙。川的兩旁,山勢也很少險峻的樣子,且多為宜於耕種的黃土層。這時論季節已到了嚴寒的十二月末尾,但太陽却溫柔的照耀着,氣候幾與淮河流域的冬天相似。我們在未到達西康高原以前,總往往把這裏的一切地方都想像得那末寒冷,實際則完全不然。
   中午過塔公寺。塔公寺是康定境內有名的大喇嘛廟,面積寬廣,屋宇宏麗,我們可惜來不及停車,但僅從外面看看它那金頂紅牆的建築,就可知道這座寺院的來歷有些不淺。
   塔公寺後是一片坦平的大牧場,在蔚藍得透明的天際下,金黃色的草叢,黑色的牦牛,褐黄的帳幕,使人有意想不到的美景。我們時常聽到婉轉的牧歌在年輕的藏女中脫口而出,詞句雖然異常簡短,但情意非常深長。其中一首大意是這樣:
   「我們想念毛主席,
   許多高山把我們隔斷,
   我們想高聲叫喊,
   又怕聲音被風吹散。」
   過了牧場再向前走,公路慢慢伸進一個原始大森林裏。樹的種類多松杉和扁柏,普通都高達數丈,粗可合圍,濃密的枝葉像一個無邊無際的綠色的蓋子,太陽只是從間隙裏洩進零零星星的光芒。樹林裏野雞很多,有白色和花色兩種,每羣以數百計,普通都比家鷄還大。
   我們穿過原始森林再進入一個寬闊的大川,於黄昏時分到達道孚縣城。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千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