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哈薩克新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3508
颗粒名称: 歡樂的哈薩克新村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人民政府和當地漢、回、維吾爾等族農民的幫助下建立了一個哈薩克族人民的村莊。
关键词: 哈薩克 新村 建设

内容

新華社記者關君放
   新疆省景化縣城東北二十里的草原上,新建立了一個哈薩克族人民的村莊。這個新村是在人民政府和當地漢、回、維吾爾等族農民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新村的哈薩克族人民說:「這是在毛主席旗幟下建立的歡樂的新村莊。」因此,他們給自己的村莊命名爲「新樂村」。
   新樂村座落的這個草原,東西寬十多里,南北長一百多里,牧草茂密,泉水淸甜,早年是哈薩克族人民的一個很好的牧場。但在解放前,這塊草原却被國民黨匪軍、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烏斯滿和惡霸地主霸佔了。失掉了牧場的貧苦牧民,有的流浪到別的草原,有的就在這個草原的周圍給地主做工。解放後,哈薩克族牧民們陸續回到這個草原上自由地放牧了,在草原上出現了七十七頂新架的帳篷。
   一九五一年四月,這個草原上的牧民們選出了自己的代表去參加景化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會上提出了他們準備在草原上定居的要求。人民政府當即答應幇助他們在草原上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新村莊,貸給他們四張犁鏵、五把鉄銑,並動員草原周圍各村的漢、回、維吾爾等族農民借給他們三張犁鏵、六把砍土鏝、四把鐵銑和二石二斗籽種,這幾個村的農民還讓水給他們澆地。這使得新村的哈薩克族人民很受感動,他們興奮地說:「毛主席照亮了大家的心,各族人民成了一家人。」
   在人民政府和各族農民的關懷和幫助下,該村的哈薩克族牧民日夜辛勤地勞動着。去年,他們用了四百三十個工,趕修了兩條水渠,挖了三個泉眼,開墾了三百二十五畝荒地,共收穫了四萬六千八百多斤秋糧,初步改善了生活。秋收後,他們又種了二十二畝半地的冬麥。
   今春,又有二十三頂帳篷的貧苦牧民搬到新樂村去住,連以前搬來的正好是一百頂帳篷。他們在今年全參加農業生產,並響應毛主席的增產節約號召,家家都訂立了愛國增產計劃。人民政府貸給他們各種籽種三千五百斤,水利、農具貸款二百三十六萬元,四馬挽犁一個,鐵耙一個。他們又在自願互利的原則下,組織了八個生產互助組,新開了六百二十五畝荒地,除把去年開闢的兩條水渠加寬、加深、加長外,又新挖了兩個泉眼。
   當記者在五月底訪問新樂村時,該村牧民新栽的二千三百株樹,都已長出嫩綠的枝葉。婦女們一邊在麥地裏拔草,一邊唱着牧歌。漢族農民胡萬福正在指導村民們用四馬挽犁種糜子。村長郤爾曼興奮地告訴了記者新樂村的兩件大喜事,他說:「兩年來我們已添了許多娃娃,我們的牛羊也由去年的四百五十頭增加到今年的五百四十頭。」
   當記者離開新樂村時,他們正在計劃蓋一排整齊的平房,因爲他們已經定居,毡帳篷不適用了。他們交給記者全村五百一十二個男女老少向毛主席致敬的信,再三囑託替他們轉到北京。信上說:「敬愛的毛主席,您給我們趕走了哀愁,使我們得到新生和幸福。我們深深地體驗到跟着您走就是勝利的眞理。我們在祖國各民族友好合作的大家庭中,感到無限溫暖,我們眞正體會到了祖國的可愛。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在這遙遠的祖國西北邊疆,向您致敬,敬祝您萬壽無疆,像太陽一樣永恒地照耀着我們!」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關君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新疆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