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地」修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3404
颗粒名称: 「白鶴地」修圳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2年07月18日,当代日报刊登了廣西橫縣義成村的「白鶴地」修圳。
关键词: 農民 思想 白鶴

内容

廣西橫縣義成村,有一個叫做「白鶴地」的地方,有田七八百畝,年年受旱、受淹,每年收穫僅有三、四成。「白鶴地」原本有一條舊圳,如果把這條圳修好了,旣可排水,又能防旱。但是許多農民不敢修,他們聽說「白鶴地」不能動土。動了要「敗家損丁」,要「大旱」。在該村工作的幹部,了解了這件事,就發動農民來修圳抗旱,圳修成了,還加大加高了一條防洪壩。現在,「白鶴地」已經免除了旱災、水災,莊稼長得很好。
   農民從不敢修圳到行動起來修圳,這當中有一段艱苦的思想發動過程。原因很簡單:農民雖然經過土地改革,但他們所受的地主階級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還沒有淸除。在義成村工作的幹部和農民協會主席梁嘉銘,他們經過研究,明白了這個道理,所以就有計劃地召開了各種會議,首先打破農民的迷信思想。結果,道理說通了,農民也就明白了,原來『「白鶴池」不能動土』的說法,是地主造出來的。地主為了利用迷信來欺騙麻痹民,使農民收成不好,沒的吃了再去忍受他們的高利貸剝削,所以就造出了這個謊言。當時農民不分淸紅皂白就信了,結果一傳十,十傳百,世世相傳,世世受欺騙;地主越來越富,農民不知不覺吃了大虧。
   事實揭穿了地主的陰謀詭計:「白鶴地」動了土,防止了旱災、水災;不動土,受旱受淹。誰說「白鶴地」不能動十?!
   這件事實敎訓我們:為了鞏固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爲了愛國增產,讓我們徹底從思想上肅淸地主階級的封建思想影響!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廣西橫縣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