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劇種介紹餘姚攤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2957
颗粒名称: 地方劇種介紹餘姚攤簧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7月12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地方劇種介紹餘姚攤簧的文章。
关键词: 地方劇種 艺术 文化

内容

「餘姚攤簧」(串客戲)是餘姚的一種地方戲。這一劇種的來由,由於年代久遠,已無法查考了。
   抗戰以前,姚北一帶差不多村村都有一個演唱這種戲的班子。姚南也有,但爲數較少。演員人數為每班十人到十五人。每個演員都會使用樂器,放下樂器,就可担任演員。由於所演的戲短小簡單,每隻戲的上演,一般只有三人到五人,最多的十個人左右就够了。不像演大戲那麽麻煩。所以合班拆班也比較容易。
   過去這種戲曲除在餘姚演出以外,也曾在上海開闢了場地。當時像南鄕樓阿木等就曾在上海紅極一時,樓阿木並曾被唱片公司以高價聘請去灌製唱片。風行在有餘姚同鄉會的地方。
   演唱這種戲曲的藝人,都是不脫離生產的農民,多數是貧雇農和散處在鄉間的手工業者,如簟匠、袋匠、裁縫等等。看戲的也純粹是勞動人民自己。他們每年在秋收完畢後,由於自己一年辛苦所得來的勞動果實被地主剝削之後,糧食不足,才在農閒時出來演唱。等春耕開始,他們便息鑼回家生產了;到冬天再重新聚攏來。每年都是如此。
   餘姚串客戲的主要劇本有「遊菴認母」、「子貞哭關」、「菴堂相會」、「打窗樓」、「蕩湖船」、「十八只台子」、「徐阿正算命」、「龍相公還披風」、「賣橄攬」、「□□炭」等三十多齣。在曲調方面,有「淸板」、「慢板」、「中板」、「快板」、「倒板」、「調腔」等等。音樂以二胡、四絃胡和三弦、金鋼腿、鼓板等爲主,小鼓小鑼爲輔。唱詞通俗,對白流利,看了使人輕鬆愉快。農民們不但喜歡看,並且還喜歡學,喜歡唱;並且學得會,唱得像,記得牢。這是串客戲中吸引羣眾的主要因素。
   串客戲因受封建統治的影響,內容形式上也就難免有不妥當的地方,如某些劇目的內容和舞台形象是不健康的;但其中也有濃厚的反抗意味,如對封建婚姻的鬥爭,就是極爲明顯的例子。
   在過去,串客戲一直受着地主統治階級的蔑視、迫害與蹧蹋,也受到趨炎附勢的士大夫所不齒。但它與餘姚農民羣衆建立了血緣關係,受羣眾所喜愛,因此一直保留了下來。
   由於劇本短小,演員較少,服裝、道具簡便,因此它是一種符合於農村物質條件的文娛形式。在農民當家的今天,一切民間藝術復活是必然的;而且必要的。我們一方面固然要從戲的內容上加以改革,就是在化粧服裝上也需要適當地充實它,並吸收與培養女演員,做到男女合演,使能更加切合實際。希望餘姚人民文化舘予以重視,不但應該使這個劇種繼續生存、而且要將它發揚光大,使它在羣衆中間發芽開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餘姚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