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專署農場的小麥田間展覽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10451
颗粒名称: 台州專署農場的小麥田間展覽會
分类号: F329
摘要: 1952年6月,爲了推動羣眾性的小麥選種工作,台州專署農場在5月15日舉行了一個小麥田間展覽會。
关键词: 小麦 田间展览会 选种工作

内容

麥子黃了。在農民中開展小麥選種運動,已成爲緊迫的任務。爲了推動羣眾性的小麥選種工作,台州專署農場在五月十五日舉行了一個小麥田間展覽會。他們邀請了臨海縣城附近各區鄉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互助組各單幹農民的代表八十多人,前來參觀。另外,自由到該農場參觀的還有許多人。
   田野裏一片金黄。農場裏的人們喜氣洋洋。鮮紅的國旗迎風招展。午後,人到齊了,大家分組出發,開始參觀。他們首先參觀了麥子的「栽培示範」和「品種比較」。這個農場去年種了十多種麥子,進行品種比較試驗。農場工人和技術幹部向參觀者介紹了每一種品種的特點和生長狀况,然後請參觀的人進行評比。大家評比討論後,認為「浙農十七號」和「矮粒多」小麥最好,「洛陽靑」及「浙農九號」也不壞。很多農民對「矮粒多」最感興趣,因爲這個品種抗銹病力强,抗寒力强,稈子又硬又粗,不容易倒伏。農民代表們拿了一個大麥穗,數了一下,有一百多顆麥粒。他們說:我們台州很需要這樣抗病、耐寒、不倒伏的高產麥種。城西區山海門村農民何達淸說:我們互助組今年種的小麥,開始時生長得很好,人人稱贊。以後落了一次春雪,有的凍壞了;最近又颳了兩次大風,有的又倒了。我們原來計劃增產二成,結果反而要減產二成。這是品種不好的結果。他們對各種不同的小麥品種都很注意。每個人都在麥田裏挑選自己最心愛的品種當中的最好的麥穗,摘了一大把。他們要把這些麥種拿到家裏去和本地小麥比較,並準備明年試種。在小麥繁殖示範區裏,他們看到了「浙農九號」和土種「赤麥」對比試驗的情况。這兩個區的麥子的高低截然不同。他們在耕深三四寸和五六寸的兩種不同的麥田裏,看見麥子的生長狀况是不同的。他們特別數了麥穗上籽粒橫行的盤數,深耕田中的麥穗,平均在十一盤以上,耕三、四寸深的田中的麥穗,最多的只有九盤。他們對於分蘗力強、稈硬不倒伏、皮薄粉白的「二稜」大麥很感興趣,大多數人都願意在今年特約試種。
   參觀了小麥「栽培示範」和「品種比較」之後,他們對小麥選種的重要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們看到同樣的土地,用同樣的種法,施用同量的肥料,只因為種籽不同,就淸楚地顯出了各種不同的結果。他們在麥田裏挑選最大的麥穗來數籽數,增强了實行單穗選種的信心。他們一致表示:回到村裏,一定要帶領羣衆,普遍進行穗選,逐級評比良種,發動相互換種,做到三五年內全部淘汰劣種,不斷提高產量。
   農民代表參觀了麥田以後,進行了座談。他們研究農場、互助組和單幹農民在生產方法上到底有什麽區別,大家一致認識到:農場是集體生產的,場地是整塊大片的,所以生產就有計劃,能够合理地使用土地,科學地分配勞動力。他們很佩服農場十六個工人種二百三十畝田的成績,他們說,這在互助組裏或單幹的農民是做不到的。他們看到:農場養的水牛高大肥胖,犁起田來又快又好。農場工人們的生活、文化娛樂、學習等等都有一定的制度,他們都是快樂地積極地勞動。他們估計,今年農場的小麥產量,比一般農民的要高出一成以上;其他各種作物生長得也都比農民的好。他們對這些都很羨慕。很多互助組的代表要求和農埸掉換「浙農十七號」和「矮粒多」麥種。有少數農民說:「農場是公家辦的,有錢有肥料,所以把生產搞得很好;我互助組沒有資本,沒辦法。」這種法說,受到了其他農民代表的反駁。他們指出:在互助組努力生產,講求技術,也可以改良品種,提高產量。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台州專署農場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台州专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