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的粮食」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8803
颗粒名称: 「每日的粮食」的主題思想和藝術特色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5月21日当代报登载『每日的糧食』这部电影的主題思想与藝術特色。
关键词: 每日的糧食 主題思想 藝術特色

内容

主題思想
   『每日的糧食』是德國電影藝術發展道路上的一部重要作品。這部作品,正像德國統一社會黨對電影工作者所敎導的那樣,是第一批面向着現代主題的出色的影片之一,是解答社會中的重大問題的作品。
   『每日的糧食』的導演及編劇之一的資拉達·杜多夫,是一位具有先進思想的電影工作者,還是在一九三二年,他就已經製作過有着進步思想的影片,並因此被迫離德國。在希特勒法西斯匪幫統治德國的年代,他一直流亡在外。德國解放後,他迅速回到祖國,從事工作。
   『每日的糧食』製作於一九四九年,曾經獲得德國「國家奬金」。德國影片公司總經理S·許伐勃在「五年來的德國進步電影」一文中,曾經這樣提到這部影片:「更可喜的是在同一時候(指民主德國電影建立的頭一階段),也出現了首批以現代爲主題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每日的糧食』,它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邁進了一大步。」
   『每日的糧食』所反映的,是德國戰後艱難時期的生活。影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是戰後的一九四六年,這時候,在德國,就像德國總統威廉·皮克就職時所講的一樣:
   「德國工人階級中的優秀分子們,在希特勒戰禍給德國人民最嚴重的艱苦的年月裏,不但沒有向失望和困難低頭,而是在正當我們的城市和鄉村的瓦礫場上烟火還未熄盡的時候,就已經勇猛而堅决地從事建設工作了。
   「餓着肚子,披着不足以禦寒的衣服,常常是眞正一無所有的,毫不計較報酬,或者工資,他們走向那些如山的瓦礫堆,把工廠和交通恢復了活動;把農業機器和工具修理好了。」
   影片就寫出了這等艱難的情景,反映出德國民主建設、工業建設中嚴重的思想鬥爭。劇本將這一鬥爭,集中地通過一個家庭裏的各個分子,提出來,得到了開展和解决。
   是什麽鬥爭呢?是德國人民中新舊思想的才盾。是德國人民建立自己生活道路的問題。是德國人民依靠誰來建設國家、依靠誰来改善自己生活的問題。是德國人民走向資本主義的陳舊道路呢,還是走向社會主義燦爛前途的問題。
   影片就提出了兩種思想,兩種道路,兩種不同的前途和結果。影片的主角之一卡爾·魏伯斯先生,他曾經在列聶爾工廠工作過多年,但是他覺得工廠已經遭受嚴重的破壞,沒有資金,沒有資本家的支持,不可能再修建起來,他不相信工人的力量,他認爲兩手空空的工人是幹不出什麽來的。但是影片的另一主角,身爲工人階級的艾爾斯,卡爾先生的大兒子,却相信德國勞動人民自己的前途。他和他的同志們,認爲工廠可以依靠我們工人自己的雙手修建起來。卡爾先生的另一個兒子,海利,走的是投機商人的路。他不依靠集體和勞動,鄙視勞動人民用流汗的雙手來建設自己的祖國。
   結果,誰的信仰對呢?是魏伯斯老先生嗎?是海利嗎?都不是。正確的是艾爾斯——艾爾斯他們把工廠從廢墟中重建起來;從製造日用生產品,到出產拖拉機,就是這樣,城市與鄕村,工人與農民的聯盟,就行將鞏固了。勞動人民,與全體人民的生活,就行將改善了。這家庭中的另一分子,艾爾斯的妹妹茵格,自己親身的經驗中,追隨了自己哥哥的道路:奔赴工廠,參加了那種完全是屬於自己的,不被人剝削的勞動。
   這樣,影片就給兩種思想——資本主義思想與無產階級思想,劃淸了界綫。艾爾斯的老父親,作爲一個資產階級的追隨者,他的夢幻與偏見,是徹底地破產了。大兒子與女兒們離開了他。新的生活在他那狹隘的窗門外逐漸地繁榮起來。而他那心中所繫念的,他那被資本家僱傭的小職員的生活,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永遠不復返了。影片用新的勞動,用新的建設計劃的實現,用工人階級有預見性的領導思想,用新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工廠自己機器的馬達轉動聲,震破了一切落後階層人們的迷夢,過時的迷夢。吿訴他們:有一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的新民主國家,人民就會有一切!美滿的,愉快的生活就要來臨了!重視你的雙手吧,勞動可以創造一切!
   這就是『每日的糧食』的主題思想。
  藝術特色
   『每日的糧食』影片,就像那工業建設中機器的巨大震響聲,它是有力地在這裏呼喚着:新的生活,是確定地到來了!勞動人民就這樣地經過了自己的雙手,根據着自己工人階級先進政黨團結一切愛國人民的政策,贏得了自己和全體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徹底地會贏得和平、民主、與民族的完全解放!呵!我們的兄弟國家——與我們中國兄弟一樣警覺和勇敢地,守衛在東歐和平前哨的民主德國的人民呵,你們原來就是在克服這樣巨大的困難中,積蓄和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的呀!看了這部影片,就□這樣對於和平民主戰綫中的德國人民,發生無限親切的情感。從這裏,對於我們國家自己的建設道路與社會主義的前途,也會倍增信心。
   同時,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影片,是怎樣完成它的敎育作用呢?它的藝術特色是什麽呢?
   首先,是這個影片的導演,對於處理德國人民物質困苦生活的場面與時代背景,有着很逼眞的寫實能力。。在影片的前部,他用了那種波動緊張的節拍,拍攝出德國人民人人都感受到的經濟生活重壓。而這種經濟生活的重壓,是由於希特勒匪幫發動侵略戰爭的後果而得來的。現在,辛勤的德國人民,有責任也有能力去解除這一後果。這一點,在影片的末尾,拖拉機製成了,而且大批地出廠了,就與影片開始時的生活艱難形成了强烈的對比。導演在控制整個的劇情中,表露了他自己成熟的藝術技巧的力量。
   其次,影片的一切敍述,都非常之細緻。整個影片祗有不多的場景,但戲劇的開展却那麽緊迫,扣人心弦。作者們點滴入微地描寫了卡爾·魏伯斯陳舊思想破產的錯綜的過程;另一方面,却又在工人們勞動建設的繁重任務中,插進了艾爾斯的妹妹與工人厰長的戀愛抒情;表明了新生活中是會有歡樂在,新一代人到底比老一代的守舊人物要幸福多了。
   最後,不能不談到『每日的糧食』影片中很多優秀的演技。應該指出:在德發公司藝術委員會的主席,編導斯拉達·杜多夫直接組織領導之下拍成的這部影片,是有着很多精彩的表演的。該片的演員們,都是有高度藝術修養的電影工作者:如演員畢利特飾演卡爾先生一角,他使一個堅持己見,受到舊思想深刻影響的老人的形象,眞切的顯現於銀幕之上。飾演艾爾斯的希德米德的表演,則使一個充滿精力,堅信眞理,有着克服困難的無比勇氣的工人,活躍在我們面前。飾演尼琦的演員,雖然她只有很少的場面,但她却創造了一個不知道困難的、對生活充滿信心的、富有樂觀主義精神的德國少女的形象。
   其它如本片攝影師巴培拉凱和作曲艾斯烈爾,也都是國家獎的獲得者;所有這些合作者,在此次工作中,都表現了高度的藝術水平。我們可以向讀者們說,這是德藝術家們有創造性的、有說服力的,指明了唯有依靠工人階級及其領導,才能建設國家的影片,同時,也是一部有一定藝術水平的新現實主義的作品。
   (節自「大衆電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資拉達·杜多夫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