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白毛女」創作的經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7465
颗粒名称: 歌劇「白毛女」創作的經過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2年4月30日当代日报登载了歌劇「白毛女」創作的經過,歌劇「白毛女」得到以偉大的全世界人民的導師斯大林爲名的獎金,這是極大的光榮。
关键词: 羣衆 故事 社會 創作

内容

斯大林獎金獲得者丁毅
   歌劇「白毛女」得到以偉大的全世界人民的導師斯大林爲名的獎金,這是極大的光榮。這光榮應歸於我們祖國的人民,應歸於我們的黨,歸於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歸於所有參加這一劇本創作工作的羣衆和作家們。
   歌劇「白毛女」是在毛主席的光輝論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後,在正確的文藝思想領導下的人民羣衆的集體創作。因爲它比較生動眞實地反映了豐富的現實鬥爭的一角,所以能得到讀者和觀眾的喜愛。
   「白毛女」原是一個流傳在晉察冀邊區的民間傳奇故事:幾個幹部下鄉開闢工作,起初羣衆發動不起來,召集大會,沒人參加,羣衆都說到娘娘廟給「白毛仙姑」燒香去了。幹部們研究了這種情况以後,認爲是地主存心破壞減租減息運動,利用農民的迷信思想搗鬼,於是就日夜暗中進行調查。一天夜裏,終於發現一個白髮破衣的女人偸取了廟裏的供果跑了,幹部們立即跟蹤追到一個山洞裏遇到了她。她才講出了自己的身世:她是一個貧農的女兒,還是在抗戰前,地主用高租重債逼死了她的父親,糟踏了她,又把她遺棄了。她懷着深深的傷痛和仇恨,逃進深山野洞,一直苦熬了好幾年,因為吃不上鹽,見不了陽光,以致全身發白。我們的幹部把她救了出來,使她在太陽光下,在人民的政權下,重新過着眞正的「人」的生活。
   這個故事是老百姓集體創作的,不知經過多少人的傳述,多少人的充實、加工,才逐漸完整起來。這個故事是千百萬農民用他們反對舊社會、舊制度和擁護新社會新制度的熱情鑄造起來的。
   這個美麗的、動人的故事傳到延安後,周揚同志認為它生動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使鬼變成人」的眞理。他親自同張庚同志領導魯迅藝術學院的一些同志進行這一歌劇的集體創作;許多作家,戲劇家都參加討論;不少工人、農民、戰士給我們提出了修改的意見。在執筆工作上,賀敬之同志做了大部分工作,我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困難,發生過偏向。首先在認識這一故事的主題的深切意義上就走過彎曲的路程。開始有的同志認為這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神怪故事;有的同志認為可以做為一個「破除迷信」的題材來寫;也有的同志認爲應把「反封建」和「反迷信」兩種主題處理在這一個材料裏。經過了對這故事的仔細研究,我們才抓取了更積極的主題意義——表現反對封建制度,表現兩個不同社會的對照。
   在處理人物上我們也走過彎路。如喜兒這一主要角色,農民本來把最好的希望和理想寄託在苦難深重的喜兒身上,她聰明、美麗、堅强不屈。而在初稿中,由於我們從所謂的戲劇性出發,表現她從山洞中出場時,給人一種陰森,恐怖似神似鬼的感覺,把觀衆在前幾場中對喜兒建立起來的深厚同情一筆勾消了。
   在表現新舊兩種社會時,刻劃舊社會的生活就比較深刻,而描寫新社會時,却顯得一般、槪念、軟弱無力。
   為什麽會產生上面這些偏向呢?主要原因是我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修養不够,不能够很好地分析社會的主要的和次要的矛盾,因而也沒能敏銳地認識這一民間故事的反封建的積極因素。同時也由於我們沒有長期地深入羣衆的現實鬥爭生活,從而改造自己的思想情感,使之和工農兵的情感打成一片,愛他們所愛的,恨他們所恨的;而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我們殘留的不健康的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情緒代替和歪曲了羣衆的思想情緒,因此,我們還不能像農民羣衆一樣,對喜兒付出滿心的熱愛,把她當成一個苦難的階級的兒女來看待,始終細心地愛護這一美麗的形象。
   我自己也是學生出身,早在高中還沒畢業的時候就參加了革命,後來就轉入了革命部隊。當時我什麽也不懂,祗有一股單純的不滿舊社會、追求新社會的熱情,沒有一點工作經驗和能力。感謝黨和革命部隊對我的培養敎育,使我逐漸成了一個對人民有點用處的人。自我參加革命,就在文藝團體裏和部隊的宣傳隊裏工作,但那時我對文藝工作和文藝創作却完全無知。是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敎育了我,使我懂得了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表現工農兵羣衆,也必須深入羣眾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才能眞實地表現羣衆。我下了鄉,開始向羣衆、向生活實際學習。在一九四三年延安的秧歌運動中,我開始學習寫作。由於這一點的生活基礎,我寫的幾個小秧歌劇受到了羣衆的歡迎。參加「白毛女」的集體創作,使我在學習寫作上得到很大的幫助。
   一九四五年,我到了東北,又回到部隊上工作。在那裏爬冰、臥雪、行軍、戰鬥,堅苦生活了幾年。這期間我雖然還是在文工團裏,但更多的是做了戰勤,兵站,運輸工作,寫作學習幾乎完全停頓下來。我當時因為對毛主席的文藝思想領會得不深,曾經產生過懷疑,想到這樣工作下去是否能幫助我進行創作呢?全國大陸解放後,我又重新拿起了筆,事實證明:由於幾年的部隊生活,比較熟悉了戰士們的生活、思想、感情和品質等等,對我今天的創作起着决定作用。至此,我更深一步地體會了毛主席的至理名言:「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羣衆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到工農兵羣衆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
   今天,我獲得了光榮的斯大林文藝獎金,無論就我這個文藝學徒的修養或工作能力來說,都跟這無尙的光榮很不相稱的。這光榮對我是鼓勵,也是鞭策,它將使我在今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奮發努力,提高自己,更好地爲人民服務。
   (原載中國靑年報)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丁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