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改革獲得初步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7365
颗粒名称: 農具改革獲得初步成就
分类号: F329.071
摘要: 1952年東北農村人民所使用的笨重舊農具,全部換成新式馬拉機械農具,從而根本改變目前粗糙的耕作方法。
关键词: 農村 農具 改革

内容

東北農村將從一九五三年起,在五年內,把東北人民現在所使用的笨重舊農具,全部換成新式馬拉機械農具,從而根本改變目前粗糙的耕作方法。這個偉大的農具改革計劃的實現,將使農業生產力大大提高。
   東北農村的耕作方法,一向是很粗糙的。而壠作淺耕,更是產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土地改革以後,人民政府就非常重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幾年來,除大力提倡增加施肥、播種優良品種外,特別重視改革農具、改革耕作方法,重視吸收蘇聯的先進生產經驗。一九五〇年就開始在農民中有重點地試用蘇聯馬拉機械農具,將壠作改爲平作,將淺耕改爲深耕。試用結果證明:這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最有效的辦法。所有使用此種農具耕作的土地,產量都比原來提高百分之二十至三十,有些甚至超過一倍以上。因此,「要想多打糧,就得使用新農具」,已是東北農民的普遍呼聲。在一九五〇年,全區使用新農具的還只有三十九個互助組,到一九五一年即增至一百零四個組。人民政府在各地設立了九處新農具推廣站。農民們反映:「新農具眞好,就是太少!」松江省集賢一個縣,就有一百七十多個互助組要求使用新農具。
   東北農村試用新農具,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當一九五〇年春季,第一批新農具發到農村時,農民顧慮很多。他們見那刷着紅藍油漆的鐵玩藝,不像犂杖,都驚奇地說:「這東西能種地嗎?」老年人更說:「祖輩流傳都使犂杖種地,現在就不行哪?」當他們見到「雙輪一鏵犂」使用起來,不分壠台壠溝,只要下邊那個長長的斜彎鏵子鑽到土裏就拉成七八寸深的溝,連舊犂三角鏵從來沒有動過的生土,都翻出來了,更懷疑說:「沒有壠台壠溝,不能抗旱抗澇,能多打糧嗎?」「翻起的生土發冷,小苗能長好嗎?」爲了打破農民們的這些顧慮,人民政府採取了「重點試用,普遍宣傳」的方針,進行了耐心的說服敎育工作,並曾和開始使用新農具的互助組訂立合同,規定如因試用新農具造成減產的損失由政府負責賠償,互助組則保證用新農具開荒和在熟地上試用。
   在松江省的集賢縣和黑龍江省的訥河縣,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集賢縣有個名叫崔成財的農民,思想很保守,去年春天他所在的村子試用新農具時,他說什麽也不參加新農具組,一股勁地說新農具不會好使,後來他看到別人用新農具件件好使,效率也高,莊稼又長得格外好,秋天還多打了糧食。秋後他就主動組織了一個大型互助組,從人民政府貸到了一套新農具使用起來。現在,在東北農村中,已再沒有人說新農具不好使的了。
   新農具在東北農村開始試用時,曾引起不少的新問題。「買不起怎麽辦?」「沒有連片的地怎麽辦?」「不會用怎麽辦?」這些使用新農具的前提條件,在中國共產黨各地黨委和人民政府的幫助下,都得到了圓滿的解决。人民政府爲鼓勵使用新農具,採取國家出資購買農具、無利貸給農民使用、分期還款的辦法,並對試用成績好的互助組,予以獎勵。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農民購買新農具的經濟負担。農民們一致稱道:「政府處處爲咱們打算,分給土地,又貸給新農具,一定要使好,報答政府的關懷!」
   新農具在分散的小塊土地上耕作,不能發揮效能。政府就說服農民實行調劑,打破地界,夥種分收;或集體開荒,按股分糧。許多小型互助組爲使用新農具,都自動合併成爲十五、六個勞動力,十匹馬以上的大型互助組,打破地界,統一耕作。一九五〇年首批試用新農具的二十九個互助組,現已大部分在試用新農具成功的基礎上,發展爲農業生產合作社。有些人强馬壮的單幹戶,也因見到新農具省工,多打糧食,主動加入互助組。
   人民政府對所有試用新農具的互助組,都派技術人員前去指導,敎會農民使用,並在農閒期間舉辦新農具訓練班,兩年來已訓練了一千多人。現在,所有使用新農具的互助組的農民,都能運用自如,他們還採取互敎互學的辦法敎會周圍農民使用。(新華社瀋陽二十八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東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