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棉農政治覺悟提高新棉含水顯著降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30000483
颗粒名称: 華東棉農政治覺悟提高新棉含水顯著降低
并列题名: 減輕了紗布的成本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51年華東區新棉的含水含雜,較往年有顯著降低。
关键词: 棉农 棉花含水量 纱布

内容

(本報訊)據上海消息:去年華東區新棉的含水含雜,較往年有顯著降低,以蘇南蘇北的棉產爲例,據華東區紡織纖維檢驗所檢驗統計,前年十一月棉花(包括粗細絨)平均含水量爲百分之十二點三五,乙類雜質爲百分之二點〇一,去年十一月棉花平均含水量爲百分之十到十一,乙類雜質爲百分之〇點七到〇點八,棉花含水含雜的降低,可以使每件紗的用棉量減少。棉花佔棉紗成本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因此對於減輕紗布成本有着密切的關係。
   新棉含水含雜的降低,標誌着棉農政治覺悟的提高,同時政府推行優棉優價政策,展開晒花運動,合作社進行有組織的收購,根絕了中間商攙水攙雜的機會,都是造成新棉含水含雜降低的重要因素。
   (又訊)全華東產棉區,在華東農林部和有關部門配合推動下,去年秋天普遍展開曬乾棉籽花運動。估計全年可節省軋工費用九十六億元。
   由於日寇統治時期的搶收棉花和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的外棉傾銷,造成了棉農出售濕棉花的習慣。未經曬過的籽棉,每担含水二十斤左右,晒一天大約減到十二斤,晒三天大約減到九至十斤。往年花紗布公司在棉產區所收籽棉,含水達十七、八斤。濕籽棉不但增加軋棉和運輸費用,並且堆儲倉庫內易於霉爛,影響紗布的品質,在棉紡過程中易使鋼絲車的針布生銹,對紡織工業是很不利的。
   花紗布公司去年秋天配合晒花運動,在產地收棉時,至少要有一半「響籽」才收。晒乾後的籽棉,用齒咬破時有「嗑嗑」脆聲,叫做響籽。晒花運動實行以來,去年新花的水分已有顯著降低。估計全華東可收籽棉一、五五五萬担,以每担減少水分二點六斤計,即可少軋籽棉四十萬担,節省軋工費用九十六億元。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华东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