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人民文化館怎樣依靠羣衆開展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6768
颗粒名称: 江干人民文化館怎樣依靠羣衆開展工作?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2月14日,当代日报刊登一篇江干人民文化館怎樣依靠羣衆開展工作。
关键词: 人民文化館 羣衆 文化活動

内容

杭州市江干人民文化舘二年來在江干區內普遍地開展了羣眾性的文化敎育運動,同時通過各種文化活動,加强了文化舘與羣衆的關係,使羣衆認識到文化舘是自己的文化樂園,因而在人力物力都相當缺乏的基礎上,仍能開展工作,並獲得一定成績。因此江干的勞動人民普遍反映說:「文化舘不但是我們的學校,也是我們的文化娛樂場所」。
   江干人民文化館在一九四九年解放後接辦舊杭州市江干民敎舘的當時,只有破廟一間,每月經費極少;在這樣的基礎上,文化舘工作同志就先開辦了識字班,但要進一步開展文娛活動是有相當困難的,房屋、經費、人力……什麽都成問題,後來經文化舘同志了解了當地的情況,認爲江干區條件好、木行多,可以依靠羣衆力量來解决房屋等困難。當即經與工會商量,在工會及地方團體支持幫助下,於一九四九年底至一九五〇年初發起了「一板一木」運動,當時預算是造一個茅棚,結果在工會配合動員下,該區羣衆一下子就獻出了十兩多木材(一兩小的有一百多根),同時其他綢布米業也都響應,紛紛出工或是出磚瓦,終於在海月橋建造起一座人民俱樂部。一九五〇年,人民文化館由海月橋遷移瓦子巷,原有人民俱樂部另辦了南星橋中心學校,於是他們又依靠羣衆,在原來建造人民俱樂部多餘的三千個單位的基礎上,又發起了「一包烟」運動,又在南星橋建造了一座較大的俱樂部。作爲羣衆經常活動的場所,同時將作爲舘址的民房也利用舊料重新改建,把一座破舊民房改成了一座漂亮的文化舘。
   文化舘的工作是多種多樣的,然而工作人員只有五人,為了廣泛開展羣眾性的文化娛樂活動,他們就密切配合了工會、農會、公安分局及地方團體,結合當地的中心工作,依靠了羣衆力量来進行工作。在識字敎育方面,自今年九月開始,江干區已發展到夜校一百零八班,其中工人有六十九班,農民十六班,居民二十三班,最近連冬學三十七班在內,已爭取到七千人入學,這數字佔全江干區人口(五萬八千人)的八分之一。在解放後開始辦理民校時,羣衆的政治認識不高,把學習當作是政府或工會、農會的事情,所以都採取被動消極態度,後來依靠了工會、農會和地方機關,不斷的宣傳動員,才使羣衆認識到文化翻身的重要。紛紛爭取入學,目前人力貨車有一個班學生竟超過了九十五人。在解决夜校經費上,主要也依靠了羣衆,由「羣衆出錢,政府來辦學。」他們還貫澈了「以民敎民」的方法,來解决師資的缺乏,在工人中舉辦小先生識字班,在農民和居民中訓練積極份子,再去任敎。而且配合各個中心任務,結合進行了時事敎育。
   一九四九年九月,江干人民文化館可供閱覽的只有文敎局發下的四十本進步書籍,由於逐漸添置和省圖書館圖書的流通供應、各方面的贈送,同時由羣眾自發的掀起了「一人一書」運動,到今年九月已擴充到五千五
   百四十八本,報紙本來只有二份,現已增至十五份,雜誌亦添置了三十多種。羣衆中不論老小男女,很多抽空到文化舘來讀報,看連環畫。過去每日到文化舘的平均只有三、五人,現在每日平均有二百三十人左右了。幷吸收了固定讀者五百另五人,爲了容納更多讀者,今年三月試闢了一個較大的閱覽室,陳列通俗書報,由羣衆自讀自管,半年來從未發生缺少或破壞等事情。同時爲了把圖書史向廣大羣衆中流通開去。另外又設了近江村農民文化站一處,圖書代借處一處,流通站四處。
   文娛宣傳方面二年來首先環繞着識字班進行了歌詠、蓮湘、腰鼓、秧歌等活動,培養羣衆對文娛的興趣,一面幷通過舉行週末晚會、聯歡晚會、擴大文娛活動陣地。並結合中心工作的宣傳,通過牆報、通俗講演、廣播收音、展覽會、放映幻燈等活動爭取羣眾中積極份子,作爲組織京劇研究會、越劇隊、話劇團的骨幹,尤其話劇方面,利用集體力量,組織編導委員會,配合當地公安分局自編自演了話劇「匪首楊松山」。大大推動了當地羣眾鎭壓反革命運動的開展,在各種演出上他們也依靠羣眾仿照老區的方式,以「誰看誰出錢」的原則來解决演出經費。在幻燈放映方面,該舘共有三架幻燈機,爲了解决放映人員困難,他們就在農民、居民中挑選了積極份子,加以培養,組織了二個放映隊,由羣衆自己下鄕,下居民區放映;目前他們準備開闢一個江干體育場,場地已有,亦將配合派出所發動居民義務勞動來動工興建。此外爲了適應江干區羣眾要求,開展電化敎育和新戲劇,已將俱樂部和別人合作開辦了江干電影院。同時接辦了之江戲院,改建為之江劇場,演出新越劇。以滿足江干區勞動人民的文娛要求。
   現在江干人民文化舘在設備上已有了一座電影院,一座劇場,以及舘內圖書室、閱覽室、文娛活動室、文娛工作室、學習室等場所,置有圖書、雜誌、報紙、收音機、大喇叭、幻燈機、風琴、鑼鼓、絲竹、腰鼓、黑板、棋類、球類等,還有一所即將動工的小型體育場,這些都是文化舘依靠羣衆力量,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
   (本報記者陸加)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陸加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