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損失與復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5335
颗粒名称: 戰爭中的損失與復興
分类号: E19
摘要: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已經佔領了全部的西歐各國領土,希魔擁有大半個歐洲的工業生產,才敢於向蘇聯閃擊。
关键词: 蘇聯 戰爭 工業 發展

内容

一九四一年,希特勒已經佔領了全部的西歐各國領土,希魔擁有大半個歐洲的工業生產,才敢於向蘇聯閃擊。他派了巴羅士統兵二百四十多個師大舉進攻蘇聯。
   窮兇極惡的希特勒,在蘇聯的佔領區中,大肆破壞。被破壞的財富總數就抵得過蘇聯國家三年半的全部支出。地聶泊爾與頓巴斯的大工業,被摧毀無遺。德寇在佔領區中炸毀了六十多個大水電站,小的更不計其數,這些被毀水電站的總電力,就比帝俄時代全國所有總電力要大五倍。德寇又破壞了每年可以生產三千萬噸鋼鐵的鋼鐵廠,破壞了共有一百萬工人的機器廠、每年可以生產一萬萬噸煤的煤礦、可繞地球兩圈的鐵路、和一萬五千個火車頭。總共德寇破壞的工廠企業達三萬多所。
   但我們已經介紹過:在伏爾加、烏拉爾、西伯利亞和中亞發展起来的戰時工業,生產了數以萬計的飛機、大砲、坦克。當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進入反攻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新式武器,使德寇嚇得發昏,蘇聯的衛國戰士終於把敵人趕出了國境。
   在反攻大軍推進的時候,蘇聯人民就緊跟在軍隊的後面,開始了戰後的復興工作。在復興工作中,蘇聯人民發揮其固有克服困難的光榮傳統,表現了世所未見的無限活力。在戰時遭受損失遠不及蘇聯的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荷、比,到現在還未恢復元氣,且因而已降爲次等國家。按照蘇聯損失之重,德寇一個元帥曾加估計:蘇聯非廿五年不能恢復。可是蘇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集體力量,在德寇投降的那一年——一九四五年,就已經恢復了一部分,當戰後第一次五年計劃於同年實行後,在一九五〇年的工業總產量,竟超過戰前水平的百分之七十三,大大超過了原計劃要求比戰前產量增加百分之四十八的目標。(本報資料室)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希特勒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蘇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