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茲貝克植棉國家農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4346
颗粒名称: 在烏茲貝克植棉國家農場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1月17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在烏茲貝克植棉國家農場的文章。
关键词: 生產 定額 制度

内容

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獨伊
   除了上面所說的鼓勵生產的定額制度和計件工資制度以外,還有鼓勵生產的獎金制度。按照定額,每公頃土地每年應出產三十生丁納(即六千市斤)棉花,但從十五生丁納起,多產每一公斤棉花,就獎給兩個盧布。因此,一面生產組超過任務時可以得到高達十萬盧布的獎金,而生產組組長可以得到高達三萬盧布的獎金。生產隊隊長也可以領到獎金。獎金百分之六十五獎給工人,百分之卅五作爲工人的文化和生活的設施費用。從這個國家農場的工資制度中,我們看到了按勞取酬的社會主義原則。
   「烏茲貝克五週年」國家農場有一個十年制學校,兩個七年制學校,有托兒所和幼稚園,醫院和診療所(每一個部有一個醫務所),有夏季俱樂部,現正建設冬季俱樂部。所有的工人和職員一年內可以得十二天到二十多天的假期。大部份工人和職員可以到休養所或療養所度假,今年就撥了十萬盧布作爲休養所及療養所的費用。
   除了這些和工廠工人所享受的同樣待遇以外,國家農場工人還享受着近似集體農民的個人便利條件。上面說到的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希基拉里耶夫同志曾請我們到他的家裏去。他的院子栽着鮮豓的花草,有一座大涼亭。他的家有兩間房子,房舍淸潔而明亮。他還在添蓋新房舍。這就是他夫妻二人和三個兒子的住宅。本來工人可以住在國家農場的宿舍裏,但是如果工人願意自己蓋房屋住,蘇維埃政府就撥給他七百五十平方公尺的土地作爲屋地和園圃,並且還貸予十年爲期的建築貸款。工人可以在自己院子種地,可以養一條牛、一條猪、兩隻羊、幾箱密蜂和無數的家禽。由於國家這種關切,國家農場工人很少流動,他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
   記者從烏茲貝克回到莫斯科以後,看到祖國的消息,知道人民政府用極大的力量獎勵和扶持棉農,今年中國的棉花年產量已突破了中國歷史上產棉量的最高紀錄。回憶一下「烏茲貝克五週年」植棉國家農場的訪問,使我更進一步看到中國棉產的無限美麗的遠景。(下)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獨伊
责任者
希基拉里耶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蘇維埃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烏茲貝克
相关地名
莫斯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