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裏的溫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4017
颗粒名称: 初冬裏的溫暖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1月14日,当代日报刊登了笔者到西線的一支砲兵部隊去採訪的故事。
关键词: 戰士 祖國 人民

内容

焦黄的樹葉飄落在地上,朝鮮的冬季来到了。
   我到西線的一支砲兵部隊去採訪,戰士們帶着我走到堅固的掩蔽部,這裏是他們作戰的堡壘,也是他們的溫暖之家。在兩條石板搭成的炕上舖着厚厚的乾草。炕中有一張用木板做的長案,上面放着祖國人民捐贈的報紙、畫刋和各種小册子。在掩蔽部向陽的方向開了三個窗戶,使掩蔽部內獲得充分的光線。戰士們很喜歡這種以自己勞動建造起來的戰地家屋。每逢戰鬥間隙,他們就在這裏愉快地學習。在汽車掩蔽部裏,一切過冬的設備也都安排好了。司機們都在愉快地談笑着。司機孫喜林告訴我:他們不但已準備好冬天用的烤車爐、水箱棉套和爬雪山用的鍊條,幷且想出了許多冬天行車的辦法。他們每個人都保證:在冬天要不斷地把糧食和彈藥運到前綫,使前綫得到充分的供應。
   各連隊的伙食已經大大地改善。副連長李永祥說:「現在戰士們能够吃到百分之七十的細糧,每頓飯兩個菜,每人一天二、三兩肉,早晨還有自製的豆漿,幷且常吃到各種罐頭食品、鷄蛋粉、香腸、花生米、牛肉乾等十餘種副食品。」在所有的副食品中,最使戰士歡迎的是鷄蛋粉,因爲這東西便於攜帶,用處也多,能當餃子饀,能做鷄蛋糕,也能用開水冲着吃,如果時間來不及也可以吃乾的。他們每到吃飯時就想起祖國,他們說:「記住這些大米和小菜都是祖國人民給咱送來的。」通訊員陳德新摸着他紅通通的臉孔說:「我胖得多了,混身是勁,不是說大話,一百四十斤重的一箱砲彈我能扛它半里地。」最近該部領導機關爲了增强戰士體力抵禦寒冷,决定給每個戰士每天增加五錢動物油、一斤菜,此外還準備購辦大量的生薑,胡椒和燒烤用的乾柴。
   戰士們都已穿上了新棉衣。今年的棉衣既寬大、結實,又很漂亮。在棉衣的四個口袋裏分別裝着補布、針線、救急包等物。在棉衣的胸襟上還有擋風的裝備。戰士們穿上這精心製做的棉衣時,紛紛寫信給毛主席、祖國人民和被服廠的同志,感謝他們對志願軍無微不至的關懷,信上說:「在初冬裏我們感到溫暖,這是祖國人民給我們的,我們一定要多殺敵人多立功,奮勇戰鬥,爭取和平解决朝鮮問題。」(新華社朝鮮八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