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爭取和平、爭取各國人民友誼的鬥爭的旗幟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2506
颗粒名称: 在爭取和平、爭取各國人民友誼的鬥爭的旗幟下
并列题名: ——蘇聯眞理報十七日社論摘要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0月29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爭取和平、爭取各國人民友誼的鬥爭”的社論摘要。
关键词: 和平 社論 摘要

内容

在蘇聯,以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誼聯結着的各族人民,一致支持蘇維埃國家的和平對外政策。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爭取和平自由和各族人民的平等、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的鬥爭的旗幟下,取得了勝利。一九一七年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所通過的和平法令中包括一項呼籲,要求終止帝國主義戰爭,根據尊重各個國家主權的原則締結和平。
   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的蘇維埃國家,一貫堅持不渝並不倦地執行列寧—斯大林的和平外交政策,這個政策的基礎是深深尊重各國的國家主權,主張各國應享有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蘇聯人民正在熱心地建設共產主義社會,進行宏大的共產主義建設,他們的切身利益要求持久和平及與一切國家的合作。
   代表着全體被共產黨以國際主義和蘇維埃愛國主義精神培養的勞動人民的意志,蘇維埃國家正在不倦而堅决地維護和平事業。
   斯大林同志說:「沒有理由懷疑:蘇聯在將來還是要忠實於它的政策——和平與安全的政策,各國人民平等與友好的政策。」
   蘇聯的和平政策是爲蘇維埃的社會制度與國家制度的性質所决定的,它代表着蘇聯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
   爭取和平的鬥爭與列寧—斯大林的民族政策是不可分的,這個政策的基礎是始終如一的國際王義、各族人民的自由與平等及他們之間的不可摧毀的友誼。
   斯大林同志說:「幾十年來,資產階級民主一直企圖用把剝削制度和民族自由發展的利益結合起来的方式來解决民族矛盾問題。但是,這到現在還沒有成功,而且將來也不會成功。相反地,民族矛盾正越來越糾纏不淸,勢將帶來資本主義的死亡。祗有在蘇維埃的社會裏,在社會主義陣營裏,才根除了民族壓迫,達到了各族人民間的互相信任與兄弟般的合作。」
   蘇聯所施行的明智的列寧—斯大林政策,主張各國人民自由平等及友好合作的政策,正在造成我們的祖國在共產主義建設中的顯著勝利。蘇聯人民的偉大勝利,對於全世界各國是令人鼓舞的榜樣。蘇聯各社會主義民族發展的豐富經驗,向全世界各國勞動人民表明了,任何主宰着自己命運並對帝國主義侵略者和背叛本民族的資產階級進行堅決鬥爭的人民,能够在民族復興和發展的工作中,取得怎樣的成果。全世界各國勞動人民已看到,在工人階級和它的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國人民多年來所懷抱的民族自由發展、平等、和平合作和建立不可分的友誼的願望,正在實現。
   勞動人民已看到,只有社會主義才眞正使各國人民獲得自由和平等權利,只有社會主義才保證他們能享受和平合作和生活及文化的不斷上昇,享受屬於大多數人民和屬於不分種族或國籍的勞動人民的眞正民主。他們看出來,帝國主義,無論它採取什麽僞裝,一向使被壓迫的人民獲得的,只有奴役、貧困、饑餓和無知,它所能使他們獲得的,也只有這些。他們看出來,帝國主義就是戰爭,就是不停地為爭奪新市場,爲壓迫、奴役並掠奪各國人民而打仗。
   殖民地和附屬國人民有力地抵抗侵略、反抗壓迫、反抗扼殺他們的自由的行動,對和平鬥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反對自己的國家參加侵略性的公約,反對利用土著的軍隊去實行帝國主義侵略。他們要求外國軍隊撤出他們的國土。他們進行鬥爭,反對將戰略基地交給帝國主義者,反對施行種族歧視的政策。
   全世界各國勞動人民都要求制止美國在朝鮮的干涉行動。主張和平解决朝鮮戰爭、主張和平解决德國和日本問題的建議,是有助於維護和平、保障各國人民的自由和平等的。
   和平運動正在加強和擴大。偉大的蘇聯人民走在當代這一個强大的運動的最前列。和蘇聯人民一起進行保衛和平的鬥爭的,有數億的中國人民和人民民主國家的勞動人民。斯大林同志的話,鼓舞着和平戰士們,他說:「如果各國人民將維護和平的事業担當起來,並且把這一事業保衛到底,和平就能够保持和鞏固。」(據新華社訊摘錄)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布爾什維克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蘇聯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美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