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見過的幾種傀儡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1768
颗粒名称: 我所見過的幾種傀儡戲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1年10月21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传统傀儡戏的文章。
关键词: 傀儡戏 农民 宣传工作

内容

我國傀儡戲的種類很多,就我所見過的就有四五種,每種各有不同的風格與特點。
   北方傀儡戲民間叫做頭子戲,並有大小頭子之分。所謂大頭子,它的範圍較大,全班七八人,俗語說:「七忙八閒九個人就不賺錢……」這說明它是一人身兼數色的,尤以小丑與小旦(悲旦)爲上色。木人身長三尺許,用木棒支撑着,在木製的圍牆(上面是舞台、下面是圍牆)表演,所用的服裝腔調與京劇同,演出節目也是京劇節目,如「大報國」、「二進宮」三斬一碰等,又有的採用柳子調(山東地方戲),它的拿手好戲是「羅衫記」、「紅燈記」、「王婆駡鷄」等;在夜間演出的多是一些妖精戲,如「羣妖會」、「水漫泗州」(濟小堂的故事)等,在夜裏燈光下舞龍舞魚以及蝦蟹鼈等,農民極為歡迎,尤以「西遊記」、「高老莊」一段爲最,每逢農閒時,常有連演四五天的。
   所謂小頭戲者,又名一根扁担的頭兒戲,是一種小型的雜技。表演者隨便在街頭巷口把舞台挑在扁担上,下掛一圓桶式的幕布,演者在幕內,一手敲鑼、一手拿木人、口內唱着地方調子。節目有「包公案」、「西遊記」等,幾十分鐘後,就接着演出小人戲。木人身長四五寸,演者以手指撑爲木人的兩臂,不用言語,演者口內含一叫子說話,民間叫它為「唔丢丢」,表現的大多是兒童的故事。這一形式兒童們最喜歡,在杭市也曾看見過。
   江南的傀儡戲又不同於江北,它不用木棒支撑,而用綫來提着,其形式也有各異,有的劇目服裝腔調和表演形式全部同京劇、這種木人戲多是由北方南來的。木人的脚會邁動,小丑的眼嘴和大面的眼珠都可以動。又有一種木人的手還可以曲直取物。有的專門唱地方調——平陽調,對白也是地方話,爲當地農民最歡迎。有的演者是農民在農閒時出來唱戲,農忙時回家耕種。也有的是道士參加演唱。據了解:浙江省這種傀儡戲數目很多,某一個縣內,竟達一百多班。目前有的已能上演「唇亡齒寒」、「信陵公子」、「新白蛇傳」、「嫁衣恨」等新節目。它既是人民喜愛的又是浙省所流行的曲藝形式,就應該好好幫助多排新戲,加以提高,到農民中去進行宣傳敎育。
   ·素生·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素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