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治淮戰綫最前列的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1426
颗粒名称: 站在治淮戰綫最前列的人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1年10月,長治淮河第一期工程完成,是三百萬民工和成千上萬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工人辛勤勞作的偉大成果。
关键词: 淮河 治理工作 民工

内容

長治淮河第一期工程完成,是三百萬民工和成千上萬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工人辛勤勞作的偉大成果。在第一期工程結束的時候,全體工程人員、工人和民工仔細地檢查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其中三萬人被評□治淮勞動模範或功臣;他們是祖國的優秀兒女,是站在治淮戰綫最前列的人。他們以自己的勞動熱情和智慧,帶動其他的人,在八個月內奇蹟似地完成了以往需要幾年才能完成的工程,解救了淮河流域五千五百萬人民的災難。
   這些勞動模範們和功臣們的業績各不相同,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爲巨大的治淮工程貢獻了自己的勞力、技術和智慧。這次國慶節來北京觀禮的吳淞機器廠副總工程師吳梅生,特等治淮勞動模範謝洪友、甘彩華(女)、張遼、馬福乾,特等功臣王世蘭,勞動模範潘鳳雲、王庭秀、丁廣富、鄭培起,鉄路工人王長惠,以及模範工程師黃遠明(女)、工作幹部劉懷存等,正是這三萬模範和功臣的代表。一年來,在治淮的每一個工作崗位上、每一個工地、每一段時期,都不斷有模範人物出現。例如在修建石漫灘水庫工程中,十三天內完成一個月工程計劃的馬福乾,就是從一千四百四十四個勞動模範中選出的特等模範。勞動模範王庭秀治淮開始到現在,曾經四次被選爲勞動模範。這些模範和功臣們,包括模範幹部、模範工程師、模範工人和成千成萬的模範民工,他們在工作中都是吃苦在先,帶頭工作。他們爲了要把淮河修好,以忘我的工作和勞動精神,克服了工程中很多困難。新華社記者冒茀君李人怡
   人民工程師
   吳梅生
   潤可集分水閘閘門是我國最新形式的液壓啓閉式的閘門,每孔寬四十五公尺。過去我國水閘閘門,一般是古老的插板式或利用簡單機械的昇降式,每孔寬度一般不超過十公尺。這樣的閘門也都要外國工廠才能製造和安裝。今天我們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以自己的技術,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這個新式閘門全部的製造和安裝問題。在製造這個閘門的各種複雜的機件中,人民工程師吳梅生有卓越的貢獻。吳梅生今年五十七歲,是上海吳淞機器製造廠的副總工程師,也是一個已經有四十多年工齡的老工人。當他開始接到趕製閘門上的機件的任務時,他還有些猶豫。但是,毛主席的號召、愛國的熱情鼓舞了他,他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用他四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工人在一起,製造出了五十隻完全合乎標準規格的油壓筒,幷親自趕到皖北潤河集監督整個閘門的安裝工作。
   在趕製油壓筒時,爲了保證按期完成任務,吳梅生工程師和工人一樣地連續加班突擊,幷在工作中提出許多合理化建議。這些建議,不僅保證了機件合乎標準,並且為國家節省了很多器材。例如製造油缸時,他建議增加油缸內徑施磨的工作程序,因而保證了機件的可靠性;他建議保險舌門(即保險凡而)上加鑽一個眼子,因而保證了閘門的安全。油缸的紫銅大墊圈,他建議改用三分厚六寸寬的紫銅皮圈起來焊接,再以車床刀切,因而大大節省了器材。每一個油壓筒他都要親自督促製造,和工人在一起夜以繼日地工作。
   機件製成後,吳梅生工程師到潤河集分水閘工地上負責安裝工作,這個工作對他、對全中國的工程師來講都是一個全新的而又艱巨複雜的工作。工作中困難很多;但所有的困難都在他的精心操作下克服了,例如裝閘門軸承座時,因機件過重,吊綫困難,他就提出在地脚螺釘上焊四塊墊鉄,結果使軸承座安裝工作加快了五倍。爲了保證攔河閘能够如期放水,這位老工程師曾經通宵不睡,連續工作了三十多個小時。
   就是這樣,人民工程師吳梅生把他的全身心貢獻給了偉大的建設事業。
   模範的模範
   活躍在千里淮河綫上的三百萬民工,是進行治淮工作的基本隊伍。他們之中絕大部分是居住在淮河兩岸、身受過淮河水災的農民,要求治好淮河特別迫切。從去冬到今春,他們一次,再一次地來到工地上,熱情奮發地參加工作。他們中間,每天、每時、每地都有許許多多模範人物湧現出來。謝洪友和甘彩華就是他們的代表,是民工模範中的模範。
   謝洪友是特等治淮模範。在當選爲特等治淮模範之前,他不僅有四次當選為模範。他不僅自己工作刻苦,更重要的是他領導民工有計劃、有辦法,每次都能圓滿地完成領導上交給他的任務,把工作作得又快又好。他是民工隊的一個分隊長,他們一隊專負責打硪。他的分隊打硪時抛得高,打得實,曾經連續三次得到紅旗。當他們改爲挑土隊以後,挑土的成績仍然高過別隊,平均每人每天挑土四、五公方以上打破全民工隊的最高紀錄。在任何工作中,謝洪友總是帶頭苦幹。挖引河時,他自己首先站在淤泥裏挖,腿上皮膚裂成許多血口子,他依然咬緊牙關幹下去。他生了病,但一聽說挖引河遇到泉眼冒水,立刻帶病趕到工地幫助堵塞。他的苦幹精神感動全隊民工。後來,他的民工分隊改為突擊隊,全隊的工作情緒更高了。每一件突擊任務他們都能按時或者提前完成。有一天夜晚九點鐘,工程領導方面要他們全分隊在當夜十二時以前將固定河槽攔河閘的坡修好。當時大家已經很累了,爲了完成這個緊急任務,謝洪友不辭勞苦,立即帶頭就幹,終於在還差五分到十二點的時候修成了,幷且完全合乎工程標準。
   謝洪友是皖北霍邱縣農民,是一個吃過千辛萬苦的雇農。他熱愛祖國,他常說:『志願軍在前方流血,吃盡千辛萬苦,我們吃這點苦算什麽呢!』他愛護同隊的民工像自己的兄弟一樣。他看到許多民工衣服又髒又破,就動員自己的老婆在工地上幫助民工洗衣補衣。因此,他所領導的民工分隊團結得像一個人,幹起活來,大家都很起勁。突擊隊因爲工作性質不同,一有突擊任務時,往往十人一夥、五人一夥地分散幹活。謝洪友就把分隊分成三人一小組,十人一大組,在每個組中培養積極分子,來保證分散幹活時的效率。因此,他的分隊工作成績始終很好。謝洪友領導分隊的經驗在民工隊中推廣以後,提高了好些民工隊的勞動效率。
   甘彩華是蚌埠附近治淮工地上著名的「女中英雄」、婦女民工班的班長、特等治淮模範。她是蚌埠市郊人。她所率領的婦女民工班,曾經連續五次奪到「女中英雄」大紅旗,全班被評爲一等模範班。
   甘彩華的吃苦耐勞精神,是千千萬萬勞動婦女的典範。去年冬天,她放下正在吃奶的孩子,第一個報名參加修堤。她們一班五十一個婦女,都是她動員報名的。去年冬季修堤是很苦的,她們取土的土方積了水結了冰,大家有些畏縮不前,甘彩華就脫下鞋襪,赤着脚在冰凍的爛泥裏勞動,帶動全班終於完成了任務。有一次,她們參加困難的切灘工作,工地是一片淤泥,一脚踩上去就會陷到膝蓋,赤脚下去却又有很刺脚的石子,大家都面有難色。這時,甘彩華就用志願軍艱苦作戰的例子鼓勵大家,又幫助大家改進工作方法,終於戰勝困難完成了任務。
   甘彩華眞是吃苦在前,處處帶頭。去年冬天,她們班上許多人手脚凍壞了,她就在晚上睡覺前幫她們揉搓。工作中,她自己總是揀最難最重的活幹。在她的鼓勵下,她所領導的婦女民工班工作效率很高,成績作到每人每天平均四·七公方,比有些勞力强的男民工班效率還高。
   鐵路工人王長惠
   成千成萬的運輸工人,爲趕運治淮的工料器材日夜奔忙,在偉大的治淮工程中建立了功勳。鐵路工人王長惠,就是他們的代表。
   修建潤河集分水閘的二十多萬噸器材,是靠環繞在工地四週的輕便鉄道完成的。王長惠是鋪設這二十公里輕便鉄道的六個鉄路工人中的一個。他原是淮南鐵路九龍崗工務段的工人。在一般情况下,鋪設這段鉄道至少需要幾百工人,但是,那時候任務緊急,却沒有足够的工人。王長惠等六個人勇敢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他們只從民工中挑選了三十多個外行人作助手。六個人加三十個外行人便如期完成了任務,沒有躭誤潤河集分水閘的工程。
   要把從來沒有見過火車的農民在短期內敎會修鐵路,是件多麽不容易的事。王長惠他們一面修築一面耐心地一件一件地敎農民,夜以繼日地勞動,終於,他們把民工敎會了,鐵路也修成了。工作中,王長惠非常關心民工的生活,一有機會還給民工宣傳工農聯盟的道理。
   在淮河工地上,千百萬民工看見參加治淮的工人的忘我勞動,看見王長專等對他們的兄弟般的幇助,無不感動。他們進一步認識了工人老大哥,認識了工農聯盟在治淮工程中的偉大的力量。(新華社蚌埠十三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謝洪友
相关人物
甘彩華
相关人物
張遼
相关人物
馬福乾
相关人物
王世兰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