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達馬拉山的高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1321
颗粒名称: 在達馬拉山的高峯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0月17日当代报登载的关于人民解放軍入藏部隊某部的文章。
关键词: 解放军 西藏 公路

内容

新華社記者林田
   人民解放軍入藏部隊某部在今年夏季,接受了在康藏高原達馬拉山上修築公路的艱巨任務。經過幾個月來和險山惡水、堅岩凍地的堅強鬥爭,他們在這一座將近五十公!尺高的山嶺上,開闢了一條通向祖國邊疆的大路。
   雖然在夏季,康藏高原的氣候却異常惡劣,風雪雨雹變化無常,有時一天之內晴雨變換數次,往往正在萬里晴空的正午,突然幾聲響雷,一片片的黑雲從河谷和山窪裏飛捲過來,山頂馬上就刮起狂風和飄起大雪,山腰裏下起驟雨和冰雹。人民解放軍指揮員和戰鬥員們就在這種千變萬化的氣候裏修建公路。
   某部担任了在拔海四千九百二十六公尺高峯上的修建工作。這是達馬拉山整個築路工程中最艱巨的一段。公路在山峯的一側,層層盤旋而上。有不少地方在一公尺內就要開土石方五十到一百公方;在接近峯頂之處,有近千公尺的地區,還要打開幾公尺深的堅硬的膠泥凍土,工程異常艱苦而困難。但是,戰士們却一點兒也沒有氣餒。
   担任爆破任務的工兵們,在每次爆破之後,都及時研究了怎樣發揮更大的威力,保證每個石眼炸下來一公方以上的岩石。許多同志在稀薄的空氣中,用八磅重的鐵錘一氣捶了十幾分鐘。副班長王全身在半小時內一氣打了六百錘,鑿堅石洞眼二十公分(一般的每人每天只能鑿七十公分),創造了鑿石眼的最高紀錄。
   許多半風化岩石和硬膠土,鉄鎬一打下去火星直冒,每次只能鑿下很小一片。戰士們說:「再硬!總硬不過我們。」他們逐漸學會了找石紋的方法,使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在土質較鬆的地方,某連七班的戰士們創造了「挖土推牆法」,他們先在崖上挖下幾公尺的深溝,把大塊土像牆壁一樣聳立起來,然後全班合力把這塊像一堵牆一樣的十幾立方土方推下山去,這樣,就創造了每人每天挖土四公方多的新紀錄,較往常至少要多挖一公方。
   當「四九二六」高峯一段工程快要竣工的那天,剛上工不久,就下起了米粒樣的雪珠,戰士們愉快地唱着快板:「達馬拉山不簡單,五逢六月下雪彈,人民戰士不怕難,看你老天怎麽辦。」下午,山頂上的風越颳越大了,風捲着鵝毛大雪,刮打着人們的臉,漫天漫地是白茫茫一片,晃得人們連眼睛都很難睜開。可是,戰士們的情緒非常高漲,工具使得更勤,刨土也刨得更加起勁了。戰士們的帽簷上結下了一寸長的冰,後頸上凍上了冰疙瘩,個個都變成了雪人。但是,戰士們的勞動熱情却愈益高漲,雄壯的勞動歌聲到處飄揚。某連七班靑年團員尹寳山高聲喊着:「達馬拉山白茫茫,同志們熱情更高漲」。另一戰士馬上接下去說:「大風大雪照樣幹,達馬拉山闢兩半。」四班羅會林不會說快板,便低頭刨着土說:「我和老天挑戰啦!你越下我幹的越有勁,看你老天有啥辦法。」
   天色越來越晚,風雪越來越大,戰士們還是有說有笑地呼喊着加油幹,一直堅持到下午六點鐘才收工下山。
   雄偉險峻的達馬拉山「四九二六」高峯,就這樣的被戰士們征服了。在素稱險阻難行的達馬拉山上,戰士們已開闢了一條廣闊的大路,這條大路可通向祖國的邊疆,給藏族同胞帶去無限幸福。
   (新華社重慶十六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人民解放军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西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