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中國人民經濟建設的成就(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1154
颗粒名称: 兩年來中國人民經濟建設的成就(上)
分类号: F129.0
摘要: 1951年10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兩年了。兩年來,我們在經濟戰綫上的成就也如在政治上的成就一樣,是偉大的。
关键词: 中國 工業 經濟

内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經兩年了。兩年來,我們在經濟戰綫上的成就也如在政治上的成就一樣,是偉大的。這些成就就是:根本改變了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狀况;在新民主主義軌道上迅速恢復着國家經濟;初步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並提高了勞動人民的生產熱忱;貫徹了「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政策。國營經濟保持了領導,各種社會經濟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這些成就是怎樣取得的呢?這就是忠實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忠實執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結果,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的政策的結果,是在工人與農民積極勞動之下並與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鬥的結果。茲將兩年來中國人民經濟建設的成就槪述如下: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狀况
   根本改變
   土地改革和清除土匪惡霸是發展生產力與國家工業化的必要條件。淸匪反霸,鎭壓反革命的工作,現在全國大部地區已基本結束;土地改革的工作,已經在百分之七十六的農村人口中完成,即有三億一千萬以上農民,實現了耕者有其田;還有百分之二十四的農村人口中,已經實行了反霸、退押、減租的鬥爭,除少數民族地區外,今冬明年亦可進行分配土地。因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已經基本改變。地主階級被打倒了,農民的生產力獲得解放。兩年來,中國農業的迅速恢復與重要工業品由滯銷而迅速變爲供不應求,主要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結果。農民的購買力提高了,貧困狀况已有改變;一九五一年紗、布、肥料(主要指豆餅、油餅)、煤炭鋼鐵、純碱及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銷售量,均迅速增加,這就有力地推動了工業的恢復。
   中國的工業現在已經是獨立自主的爲人民服務的工業,不再是帝國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掠奪人民的工具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經濟特權已基本取消,所有官僚資本已被沒收為人民的國家所有,民族資本的工業也站立起來了,這就是工業迅速恢復的另一個條件。無論是重工業,無論是輕工業,在一九五一年,除毛紡織、紙烟、火柴、膠鞋等少數工業部門外,其設備利用率一般均超過中國歷史上最高的水平。這就是由於工業的獨立自主,由於人民需要大量的工業品,由於對外貿易實行了保護貿易政策及我國與蘇聯、新民主主義國家的互利的貿易,使得我國各重要生產部門原料供應、成品生產與運銷互不銜接的狀况,已經起了基本的變化。例如:鉄礦砂、生鉄鋼錠、鋼材的生產已經銜接起來了,積極恢復與增加了鋼錠、鋼材的產量,適當限制了鐵礦砂的產量,初步改變了歷史上鐵礦砂與生鐵大量出口,與鋼材大量入口的狀况。這就爲中國經濟的計劃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長期爲帝國主義服務的半殖民地化的海關,兩年來,已變爲人民自己的海關,完全獨立自主了。保護貿易的鑰匙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裏,外國輪船航行我國內河的特權也取消了,這就使得新中國的對外貿易狀况與舊中國的對外貿易狀况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首先是我國的對外貿易,基本上擺脫了過去長期對資本主義國家的依賴性,兩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最主要的與大量的部分已經是對蘇聯與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貿易,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已經急激下降了。美英帝國主義對我國的非法禁運,對於我國經濟的影響很小,倒是美英帝國主義所受影響較大;雖然如此,我們還是願意繼續執行共同綱領第五十七條的規定,「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礎上,與各外國的政府和人民恢復並發展通商貿易關係」。其次,在出口方面,人民政府積極組織我國多餘的農產品、畜產品、礦產品、手工藝品出口,這就使得一九五〇及一九五一年的出口總值均超過一九三一年以前的紀錄:如以一九三六年的出口總值為一〇〇,那時的美金一元作現在的美金二元計,則一九五〇年的出口總值為一三四,一九五一年的出口總値將為一六〇;日益增加的出口貿易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產品、副業產品、礦產品、手工藝品的積極生產。復次,在入口方面,舊中國長期是以棉、麥、大米、蔴袋等日用品及紙烟等奢侈品佔極大的比重,在一九五一年我國糧食及農產品的工業原料,除橡膠外,已經根本解决,或初步得到解决,五金器材、機器、儀器的入口比重有很大的增加。這正反映了我國工農業迅速恢復的狀况。隨着我國工農業生產的繼續恢復與發展,則機器的入口比重必將與年俱增,而生活資料與一般工業器材的入口亦將隨之下降。這就說明:隨着人民革命的勝利,海關自主,保護貿易,土地改革為我國的工業化掃淸了道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經濟狀况——農村的破產,工業的萎靡,一去不復返了。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工業的恢復與發展,農村的恢復與繁榮,兩年來,在勞動人民積極工作之下,已經獲得很大的成就。
   二、人民經濟恢復的成果
   我國人民經濟的恢復工作是迅速的。以一九五一年重要工農業產品的預計產量與中國歷史上同類產品的最高年產量相比,則一九五一年的重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除生鐵、煤、小麥、大豆等主要工農業產品外,多與歷史上的最高生產水平相接近,大部分較次要的產品且超過。在交通運輸方面,則鐵路已基本上恢復;航運則因國民黨反動政府刧掠破壞慘重,恢復較慢;公路全國主要幹綫已恢復,運量亦增加不少。貿易的恢復與生產的恢復相適應。茲將兩年來人民經濟各主要部門恢復的狀况,略述如下:
   工業的恢復狀况。以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爲一〇〇(關內一般採取一九三六年的數字,東北一般採取一九四三年的數字),重要工業品一九五〇年及一九五一年恢復狀况,如下表:
   從上表看出:生鐵、煤、錫三項,一九五一年預計產量較歷史上最高年產量距離最大。鐵與煤的最高年產量均係日本帝國主義盜竊我國財富最兇惡的一年(一九四二年)的產量,其中有很大數量運往日本。錫的最高年產量,在歷史上也只有一年(一九三八年),前後各年均相差甚遠。鋼錠、電力、鎢、蔴袋等項的—九五一年預計產量,均接近歷史上最高年產量;其中電力設備,則尚有不少數量未恢復,但因現有設備出力增加,故產量已接近過去最高水平。其他項目則均超過。兩年來我國工業設備能力增加不多,有若干產品的產量增加不少,這是因為職工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設備利用率的提高的結果。
   農業的恢復狀况。以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為一〇〇(一般採取一九三六年或一九三七年的數字),重要農業品一九五〇年及一九五一年恢復狀况,如下表:
   從上表看出:一九五一年的糧食產量已接近歷史上最高年產量,但大豆產量則尙低。工業原料作物,棉花、烤菸、蔴,均已超過歷史上最高年產量。但油料作物僅及過去最高產量的三分之二,茶葉、蠶絲、甘蔗的產量,約當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甜菜的生產則已超過過去的最高水平。這裏表明,我國的糧食已改變過去大量依靠人口的狀態,但國家存儲尚不充足,還應予以密切注意,隨着輕工業的恢復與發展,農產品工業原料的需要日益巨大,但在中國條件下,這個問題的解决,還不十分困難。蠶絲、茶葉還須積極恢復生產,甜菜的生產還須增加。牧畜方面,牛、羊、猪在歷史上的最高所有量,數字較低,恐統計不全;按目前牛羊、猪全國所有數量,牛與猪可能恢復到過去的百分之八十左右,羊的恢復約及過去的二分之一左右。因此,恢復與發展畜牧事業,今後還需要大力推動。
   農業的迅速恢復,除土地改革爲主要條件外,還有向自然的鬥爭與組織起來的力量。前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水利建設,變水害爲水利,滅蝗除蟲,戰勝蟲害;後者最重要的工作是組織變工互助,農業合作,提高技術,改良品種。
   交通運輸的恢復與工農業的恢復相適應,兩年來在「城鄕互助,內外交流」的工作上,克服了若干困難,交通運輸工作勝利地完成了任務。鉄路、航運、公路的運輸量兩年來均增加很快。在鉄路運輸方面,因爲目前我國的國內貿易仍以南北交流爲主,出入口貿易現在亦以陸運爲主,這就大大地加重了鐵路運輸的任務。歷史上一年的總運量究有若干,因未獲得完全的記載,兩年來恢復狀况,不好與之相比;但從一九五一年商品生產總量與主要鉄每日行車數來看,則一九五一年鐵路運輸總量可超過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比起一九五〇年,則增加百分之三三·二。在航運方面,解放前,沿海航綫與內河航綫基本上爲外輪佔有,如以一九三六年爲例,沿海航線本國的輪船只有三十三萬餘噸,而這時國境內的外輪則有一百二十萬噸,此外尚有經常出入我國港口的外輪約四百萬噸,全年運量共爲四千四百九十餘萬噸。解放後,為蔣介石匪幫刼後遺留的船隻,海輪與江輪合計,僅二十六萬餘噸,但從此即開始了我國獨立自主的航運事業。在運量方面,一九五〇年運量不高,一九五一年比一九五〇年增加百分之七十五。在公路運輸方面,全國公路幹綫已完全恢復,並新修若干綫路,貨運方面,如以一九四一年的運量爲一〇〇,則一九五〇年爲百分之六十五,一九五一年爲百分之一一八·七。此外,木船與獸力車的恢復是很迅速的,但木船的運輸不能作遠程的大量貨載;因此,積極恢復我國航綫,並充分發揮現有輪船的運輸力是很重要的。
   貿易的恢復與發展,是兩年來人民經濟迅速恢復的關鍵之一。我國工農業主要生產部門雖尚未恢復到歷史上最高生產水平,但由於人民政府大力組織了土產交流與建築工業的空前發展,使人民經濟的商品生產總値有了迅速的增加,因而增加了總貿易額。從人民政府的工商業稅收狀况來看,一九五一年的預計完成數,將超過歷史上最高的水平,一九五一年的稅收總額,將達一九五〇年的百分之一百五十,可是工商業在繼續繁榮着,工商業者均有利可圖,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砲的運動,獲得顯著的成績,就是工商業發展的一個證據。因此,一九五一年我國貿易的恢復,已接近歷史上的水平,是可斷言的。
   綜合各節,我國工農商業及交通運輸業,兩年來均得到迅速的恢復,但恢復工作還待繼續。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毛主席
相关人物
蔣介石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華人民共和國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中國
相关地名
日本
相关地名
鉄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