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拉薩進軍途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0948
颗粒名称: 向拉薩進軍途中
分类号: E289.55
摘要: 1951年10月13日,向拉薩進軍途中,康藏道上最艱難的行程要算從邊壩到太昭的一段。
关键词: 戰士 解放軍 部隊

内容

新華社記者:郭辛可
   康藏道上最艱難的行程要算從邊壩到太昭的一段。這中間要翻越四座六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在邊壩與嘉黎之間的是東丹達山(藏名斜貢拉,意爲東雪山)與西丹達山(藏名魯貢拉,意為西雪山),前者高六千三百公尺,後者高六千一百公尺;嘉黎與太昭之間則橫亙着六千餘公尺高的門達拉山與錯拉山。在這四座雪山之間是一片片拔海五千公尺以上的高地,氣候寒冷,空氣稀薄,人煙稀少,罕有莊稼和樹林,人們稍作行動就會喘息不已。人民解放軍入藏部隊的先遣部隊通過這一地區時,英勇地克服了這些困難,創造出從來未有的奇蹟。邊壩以西的東丹達山歷來都被稱作「康藏道上第一天險」,在上下五十里的山道旁,聳立着高插入雲的三個山峯。八、九月間高原上的烈日雖然已使山道上的積雪溶化了,但道旁的羣峯却仍裹着厚厚的雪層,光耀奪目。登山時,自願隨軍工作的藏民運輸隊,按照藏俗在牲口上插起紙旗,唸着經文,爲平安過山而祈禱;而解放軍指揮員和戰鬥員則以較緩慢的速率和多作小休息的辦法與險山陡坡搏鬥。十五、六歲的小文工隊員也揹着自己十來斤重的背包,加入了進軍的行列。快到第三個山頭了,文工隊的隊員們唱着鼓動快板,吹着喇叭,一邊攀登,一邊跳起紅軍舞來,鼓勵戰士們更加頑强地向前行進。
   當部隊以整齊的隊形通過了東丹達山下到了山底時,許多戰士都高興地說:「去年開始進軍時,過三千多公尺高的山就頭暈啦;現在過六千公尺的高山,頭也不暈就過來了。」經過一年多高原生活鍛鍊的指揮員和戰鬥員,通過了東丹達山後,又越過了西丹達山、門達拉山和錯拉山。戰士們都響亮地提出了「發揚紅軍過雪山草地的精神」的口號。部隊的文化幹部和文化教員們都爭先爬上山頭,打起鑼鼓,向部隊作鼓動工作。指揮員和戰鬥員們並充分發揚了互助精神。副連長薛進中不斷地幫助戰士揹衝鋒槍、步槍。許多走在前面的戰士爬上西丹達山頭後,又下去接後邊的同志上山。藏民們都非常欽佩解放軍克服困難的英勇頑强精神,他們說:「我們上魯貢拉山不敢大聲說話;但是,解放軍却敲鑼打鼓,跑來跑去,歡天喜地地過來了。」過錯拉山之前,山上下起雪來了,尖兵就在積雪中為部隊開路,上下六七里的雪峯迅速地就被丢在戰士們的背後。解放軍踏過這一綿亙五、六百里缺少樹木、柴草的高寒地區,又碰上接連五、六天的陰雨,指揮員和戰鬥員們身上經常是濕的,有時宿營地距離積雪的山頭只有二、三百公尺,夜晚分外的寒冷。當地的藏族人民早已給解放軍運來了柴草,供給自己的隊伍取暖。西丹達山下多洞的二戶藏民和甲貢皚的六戶藏民,在解放軍到來之前就組織了男女老少三十二人到八十里外去運柴草,嘉黎東面擦曲卡的藏民阿賈汪達等人十二天前就趕着牦牛到高山上去爲解放軍準備木柴。解放軍在每一個驛站上都得到了充分的柴草,因此,戰士們在陰雨中能够烤火禦寒,保持了充分的精力和體力。
   人民解放軍入藏部隊的先遣部隊以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在藏族人民的熱情支援下,克服了各種困難,順利通過了遼闊的高寒地區。(新華社拉薩十二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郭辛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新華社
相关机构
新華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東丹達山
相关地名
西丹達山
相关地名
三個山峯
相关地名
平安過山
相关地名
辦法與險山
相关地名
個山
相关地名
錯拉山
相关地名
魯貢拉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