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淮工程來看——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0640
颗粒名称: 從治淮工程來看——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分类号: D676.5
摘要: 1951年10月9日, 兩年來新中國的各種偉大成就,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关键词: 工程 蘇聯 美國

内容

兩年來新中國的各種偉大成就,證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新民主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就以偉大的治淮工程來說,中國如果還是在帝國主義者、封建地主和國民黨反動派相互勾結的統治下,如果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制度下,像這樣偉大的工程,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的。祗有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建立了以工人階級爲領導、以工農聯盟爲基礎,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制度,才有可能進行並提前完成這樣巨大的工程建設。爲什麽呢?
   首先,新民主主義制度之所以優越,是因爲它是工人階級——通過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爲領導的。由於工人階級的大公無私,所以它對於有關國計民生最重大的建設先來着手——對於最急迫最嚴重和關係着最大多數人民生活與生命的大問題先來解决。淮河為患已近千年,以最近說,在一九三一、一九三八、一九四九諸年,都曾發生水災。所以這是最重大的問題,也必須是最重大的建設。這雖然要投入巨大的資金(比國民黨反動統治時代的總和還多)與人力(達三百餘萬人),而毫不爲吝。又由於工人階級的組織性與紀律性,才能在淮河流域這樣廣大的地區內完密地組織力量、分配工作,爲一個目標而鬥爭,且能如期或提前完成工程。又由於工人階級的頑强性與澈底性,才能把那麽巨大的潤河集分河閘工程、在一般舊工程師認爲非三五年不能完工的工程,用日以繼夜,「與洪水賽跑」的精神,終於在三個月裏完成了;也才能不滿足於第一期工程的完成,還要繼續第二期的工程,充滿了貫澈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决心。
   軍閥、地主、買辦勾結帝國主義的反動賣國的國民黨政權,不但無視於淮河之爲患,而且在一九三八年還親手製造黃河決口引水奪淮的大慘劇,以無數人民生命爲犧牲來換取他們的「保存實力」!
   其次,新民主主義制度之所以優越,是因為它是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團結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結成鞏固的人民民主的統一戰綫。這在治淮工程上,也突出的表現出來:參加治淮工程的農民去年和今年共達三百萬人,而來自東北、華北、上海、廣州的各種熟練工人也有數十萬,由於他們結成了堅強的聯盟,才得完成這巨大複雜的工程,在潤河集的堤壩上,大書「這是工農聯盟的標幟」幾個大字,已够說明了這一點,此其一。參加治淮的知識分子、敎授、學生、技師、工程師也有成千成萬的人,他們測量、設計,完成了艱巨的任務;在器材進口困難的條件下,民族資產階級也爲生產運銷治淮的工料而盡了力,這說明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綫,不但在革命中,在階級鬥爭中,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且現在在建設中,在生產鬥爭中,也同樣起着作用,此其二。在這巨大的工程的同時,工人羣衆體驗了鎮壓反革命的偉大運動,體驗到一向直接壓迫他們的惡霸、特務、反動道首等勢力已經基本消滅,因此他們更堅強地樹立起國家主人翁的觀念,更忘我地發揮在治淮工程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樣,農民羣眾也體驗了土地改革的偉大運動,體驗到一向剝削他們的封建勢力已經打倒,他們分得了土地,因此感覺他們已是新土地的主人,爲了保衛這份用血換來的果實,因此才更積極地參加了治淮的民工工作。這是說明,人民民主專政,保證了我們政權基礎之牢固,就有利於發揮人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爲建設人民祖國而忘我地工作。
   再次,新民主主義制度之所以優越,還因爲它是屬於社會主義體系的。並因此才能一邊倒、才能受到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無私的援助。在偉大的治淮工程中,蘇聯專家布柯夫的工程設計和技術援助起着决定作用,由於有了他,有了蘇聯偉大的建設水利工程的最豐富的經驗,才使我們能在很短的期間内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舉其一例,他介紹了蘇聯的經驗,免去了在河床上打數以萬計的洋松樁的工程。(這工程原來就得化上數月,且必須要用美國的洋松。)也由於蘇聯技術人員的協助,使我們的許多工廠能够自己生產出複雜的閘門和水力發電的機件器材,不必仰賴進口,因而促進了我國重工業的發展。這樣無私的友愛的幫助,在資本主義國家裏是不可想像的。
   我們如不健忘,該還記得:正當美貨傾銷的怒潮中,美國獨佔資本家的代表工程師叫薩凡奇者,與宋子文、翁文灝等賣國分子相勾結,要在三峽建造龐大的水力發電站,名之爲Y·V·A,這計劃表面好看,實則是進一步來搜括我國人民,計劃要用美國的器材、美國的技師工程師、美國的資金,美國的一切,來「電氣化」半個中國——實際上是殖民地化半個中國。結果却是要我們在數十年中每一用電戶來還清這一筆天大的債!這就是美國電氣獨佔資本家的一個驚人的陰謀。今天蘇聯的援助我們的治淮,不但爲我們人民解除大患、爲我們國家奠定水利和水電的基礎,而且還幫助我們工人技師的進步,幫助我們有關各項工業的發展。這眞是多麽鮮明的對比!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地名

中國
相关地名
上海
相关地名
廣州
相关地名
美國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