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兩年來的民政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40322
颗粒名称: 杭州市兩年來的民政工作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10月6日当代报登载了杭州市兩年來的民政工作情况。
关键词: 当代报 杭州市 民政工作

内容

城市民政工作是非常廣泛而複雜的,二年來我們對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非常不够,除民主建政和優撫工作,另行專文發表外,茲將幾項主要工作簡要敘述如下:
   一、地政工作
   本市土地總面積約二九萬畝,郊區耕地約佔十五萬畝,市區房地約一萬七千畝。解放初期郊區的封建土地關係是很嚴重的。市區的房地產也由於長期的反動統治,地產投機風氣盛行,產權極混亂。爲了發展農村生產力,開展城市建設,這些情况是必須改變的。
   首先我們配合了全國範圍的土地改革運動,在郊區實行了土地改革,至現在爲止,已有廿二個鄉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據初步統計:完成土改的二十二個鄉,有農業人口七四、〇〇〇人,其中貧倔中農合計七〇、〇〇〇人。在土改以前中農以下共佔土地六七、八八五畝,平均每人所有土地不及一畝;土改後他們共分到土地四七九三五畝,平均每人可使用土地一·七畝,增加將近一倍。此外並沒收、征收房屋一、七〇七間,糧食三、八〇七、二八四斤,大小農具一七、五一九件。土改完成後,接着進行整籍登記工作,以便確定產權,頒發土地證,鞏固土改勝利果實。至六月底已完成整籍登記工作的佔全部土改地區的百分之八十六,不久即可頒發土地證。郊區農民分到土地後,生活上已有初步改善,勞動熱情大大提高,愛國增產運動已在普遍展開。
   在市區為了保障人民的合法產權及國家財產不受非法的侵害,進行了房地產登記,至今年六月底止,計申請登記的一八、七四二坵,公吿期滿發給產證的七、三四八坵,正在公告中者七、九一九坵,尚未登記者一、五二一坵。經過此次淸理登記,明確了產權,初步澄淸了侵佔、盜竊、隱匿等混亂現象。同時對接管及在登記淸理中代管的公地一九、三三三畝,也進行了統一的管理;各機關使用公地均需向市人民政府民政局登記,實施統一調撥,防止公地使用的混亂現象,增加了公地的使用效率,並將其餘一〇、四五二畝公地出租給羣衆或工廠企業單位,每月收入租金,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此外為了城市建設的發展,各機關、工廠、學校請求征用土地日多,一方面保證城市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照顧農民生活的原則下,二年來我們共征用土地一、八六五畝,所征用之土地如在郊區屬於貧苦農民所有者,給予適當的地價補償,和房屋坟墓等土地上附着物的拆遷費用,總計付出補償費大米五、〇九四石。
   二、社會救濟
   爲了維護社會治安,整頓市容,減少城市消費人口,並使乞丐游民獲得敎育、改造與參加生產的機會,在「勞動生產與疏散遣送相結合」的方針下,已先後大規模地收容了四次。到今年八月止連接管舊救濟機構在內、總共收容乞丐游民三、三〇八人,流落在市面上的乞丐已大部份收容。其中經過勞動改造,資遣回鄉生產者計一、四七一人,獲得就業及介紹學習的有二二二人,部份流浪兒童送人民保育院,孤老殘疾送安老院安置,此外對患痲瘋病者,送痲瘋病院診治。目前留在生產敎養院的有一、一八七人。按照勞動條件,已組織蔴袋加工、打石子、縫紉等各種生產,最近還準備設立精洗蔴厰、石子廠等,逐步走向生產自給,以求澈底實現「變收容人為工人」、「變生產教養院爲工廠」的游民改造任務。
   杭市舊有救濟福利機構,其經濟來源多數依賴於帝國主義津貼或封建剝削的收入,在過去反動統治下,除個別熱心人士孤軍奮鬥外,基本上都是帝國主義或封建勢力欺騙麻痺羣衆的工具,甚至假冒爲善貪汚圖利;解放以後對於新中國的救濟福利事業方向認識不清,或存疑慮,徘徊觀望,或事業不振,維持困難。人民政府對於這些舊有救濟福利團體,採取了團結改造的方針,成立「中國人民救濟總會杭州市分會」統一領導,從政治上組織上形成了救濟福利界的團結合作。通過救濟會的領導,二年來已做了不少工作,協助各地同鄉會舘整理房屋二、一〇〇餘間,地產九〇〇餘畝,在公益財產用於公益事業的原則下,補助了救濟事業。喪葬事業方面施材一、四七三具,淸理積柩五、六九二具,並創辦火葬場,舉辦義診,據不完全統計,減費免費診療貧苦者達四萬人。對假借「慈善救濟」之名虐殺我國兒童的帝國主義份子所辦的「仁慈堂育嬰院」,則予以接辦。
   三、生產救災
   杭市解放後,一開始就面臨着普遍的災荒失業現象,尤以去年春季情况最爲嚴重,當時有待救濟者除失業工人外,失業小販苦力、貧苦農民、孤老殘疾、無業游民及皖、蘇北,大批逃荒來杭災民等達二九、〇〇〇餘人,其中斷炊或半斷炊者在三分之一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據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對於關係到人民生死的災荒問題,採取了嚴肅負責的態度,在生產自救、社會互濟、政府輔助的方針下,積極地領導全市人民克服一切困難,勝利渡過了災荒,基本上實現了「不餓死一個人,不凍死一個人」的號召。目前隨着整個經濟情况的好轉,嚴重的災荒現象已不存在了。
   在戰勝災荒中,採取了各種有效的辦法,這些辦法主要是結合市政建設,舉辦以工代賑、組織生產自救;發動社會互濟,遣送災難民回鄉生產和進行臨時急救等。二年來進行以工代賑三次,發放工賑糧米七九、三二三斤,救濟了六、九〇〇餘人。發放生產貸放糧大米八六、五八五斤,扶助災荒戶進行生產自救,發放急救粮大米一〇六、〇三七斤,對孤老殘疾與斷炊或半斷炊戶進行臨時急救,遣送回鄉生產的皖、蘇北災難民及本地失業工人一五、二五一人,發放路粮、醫藥費大米四五、〇〇七斤,人民幣三九四、〇一五、二〇七元。
   市人民政府還領導人民渡過了各種特殊災害。主要的如今年三月十八日的江干大火,損失重大,燬屋一、〇八六間,受災的達八五〇戶,三一五四人。火災發生後當即成立「江干區火災善後委員會」撥款四四三、七六四、七七五元,大米十萬斤,並發動全市人民進行捐獻慰問,共計募集捐款六七九、〇〇二、三七二元,大米三六、三四〇斤,及其他衣物用品等。短期內興建平房十六幢,計一九二間,迅速恢復災民的生活與生產。
   二年來在與災荒搏鬥中,全市人民掀起了「親幫親、鄰幫隣」的社會互濟運動,是戰勝災荒的重要力量之一,我們不僅戰勝了本市的災荒,同時還積極支援了廣大農村,開展了二次羣衆性的對皖北、蘇北災區難胞的勸募運動,募集人民幣六億餘元,大米什物若干,超額提前募起寒衣十二萬八千二百餘套,充分發揮了新中國人民的友愛互助精神。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