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主主義的軌道上加速前進上海工業獲鉅大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9649
颗粒名称: 在新民主主義的軌道上加速前進上海工業獲鉅大成就
其他题名: 逐漸擺脫了對帝國主義的原料依賴。有力的支持了各地的建設事業。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51年上海工業獲鉅大成就。
关键词: 上海 工業 鉅大成就

内容

(新華社上海二十六日電)一年來,上海工業生產在滿足各地建設和農民需要方面,獲得重大成就,在工業原料上,已逐漸不再依賴帝國主義。
   上海工業生產的恢復首先支持了全國各地建設事業。今年上半年各地向上海訂購的工作母機即近二千部,蔴紡機達一萬五千錠,水泥訂貨已超過實際產量百分之五,上半年已完成的電動機訂貨達三千三百八十四部,計二萬七千餘匹馬力。全國各地合作社向上海私營機器業訂購機器的總値,今年一至八月份的統計有卅三億餘元。不少工作母機製造厰,去年七月以前還不能維持正常生產,今年普遍接到了三個月到一年的訂貨。為滿足各地建設事業的需要,部份機器製造工廠增添設備,擴大生產,並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過去不能製的現在已能製造了,如上海電機廠所製造的變壓器,過去只能做六千千伏安的現在已能做一萬五千千伏安的了。近二百家的中小型機器厰組織了聯營,將分散的生產能力集中起來。今年四月,全市有一百二十三家公、私營機器鋼鐵工廠,在愛國主義基礎上接受了治淮工程中潤河集分水閘的突擊製造和安裝的巨大任務。經過一萬二千餘工人的緊張努力,七月汛期以前即提早完成,並節省二萬五千餘工。這一愛國行動顯示了上海工業生產的巨大濳力和工農聯盟的雄厚力量。
   上海工業生產在滿足購買力上昇的農民需要方面也有巨大的成就。佔全市工業比重最大的棉紡織工業,在人民政府的代紡代織和棉紗統購的措施下;已逐漸走向計劃性生產的道路。去年年底,農民對紗布的需要急遽增加,全國棉紡工業曾展開了廿支紗的突擊增產運動,上海一地即增產達三萬七千餘件,並創造了單位產量一·二三磅的全國紀錄。今年四月,上海國營紗廠棉紗和布的月產量已超過解放前最高水平百分之十和廿三。其他農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工業品,今年上半年的產量都較去年同期增加。如毛巾、肥皂、洋襪等都增加了一倍到一倍半,捲烟、火柴增加了百分之卅七。文敎用品如鋼筆、蠟紙、紙張等的增加更爲顯著,如紙張即增加了百分之二百七十八。據國營百貨公司華東區公司的統計:今年上半年由於大規模組織工業品下鄉,半年的銷貨量已超過去年全年百分之一百十八以上。目前上海工業直接爲農業生産服務的產品比重雖然不大,但如農田灌溉,防治病虫害等所需的各種器械的供應已不少。今年春耕前後完成的抽水機訂貨(包括動力機的水泵)即有一百八十餘套。上海病虫藥械廠各種器械今年一至八月份的平均月產量即已超過去年達三十六倍。
   在工業原料上,除人民政府積極獎勵國內增產和組織聯購等外,上海工業本身也發揮了一定的濳在能力,實行部份自製或代用,進一步擺脫了對帝國主義的依賴。如液體燒碱、電解銅等重要工業原料實行自製後,產量已迅速增加。液體燒碱的月產量和去年年初比較,已增加了十八倍;電解銅增加了二十四倍。其他如火柴用氯酸鉀、橡膠用防老劑,以及硫化性染料、膠木粉、無縫銅管等,都已向自製方向發展。製革用的鞣料,製肥皂用的柏油等,也已找到了代用品。這些成就都減輕了工業生產加速恢復過程中原料來源缺乏的困難。
   一年來上海工業生產的巨大成就,是在人民政府領導下進行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改革以後獲得的。自去年十月以來,上海的工業生產即處在一個嶄新的有利的情况中。廣大農村購買力迅速上昇;各地基本建設突飛猛進;農民的愛國豐產和售棉儲棉運動使經濟作物大量地增加;經過抗美援朝、鎭壓反革命運動以來,工人愛國主義熱情高漲,勞動生產率顯著提高。這些條件促成了上海工業在新民主主義的軌道上加速度地恢復和發展。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机构

上海病虫藥械廠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