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城鄉物資交流!江城路全綫、復興街首期工程完成定九月一日舉行通車典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6660
颗粒名称: 促進城鄉物資交流!江城路全綫、復興街首期工程完成定九月一日舉行通車典禮
并列题名: 羣衆反映:不但勞動人民翻了身,連馬路也翻身了。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一九五一年九月一日江城路全綫與復興街第一期工程在閘口電廠門前的空地上舉行通車典禮。
关键词: 道路 交通 城市 經濟

内容

(本報訊)江城路全綫與復興街第一期工程已於日前完工,這一條促進城鄉物資交流繁榮城市經濟的交通幹綫,帶給全市人民,首先是搬運工人與沿途居民以無限的興奮;正如工人諸運林說:『□泥路也變成石子路了,解放後,不但我們勞動人民翻了身,連馬路也翻身了』。爲了慶祝這條馬路的完成,市建設局將會同了省交通廳、交通公司、公安局、搬運工會、搬運公司、汽車公會、木料公會、杭州電廠及沿途居民,在九月一日於閘口電廠門前的空地上舉行通車典禮。
   江城路從望江門直街至中山南路止,全長二、一〇〇公尺,過去原是上羊市街,車駕橋直街、英鎭樓直街、候潮路直街、候潮門外直街等路,爲錢江上游遠達閩、贛、皖三省的農產物、木材、瓷器、桐油轉運滬杭與滬杭二市工業品循水道運人各地農村的交通大道,往來車輛繁多,致使路面損壞,溝渠淤塞,石板殘斷,路基下陷,引成『到處積水,人車叫苦』現象;因此大部份車輛不得不繞道中山中路,增加了該路人車擁擠情况,同時對市民環境衛生亦有極大影響。解放後,市建設局為了要解决這個重大問題,决將其興築成爲寬十六公尺的水結碎石路面(此種路面在杭市還是創舉,做法較泥結爲佳,是準備澆舖柏油最適宜的一種路面),並在沿綫改築鋼筋混凝土涵洞橋樑各一座。望江門直街至候潮門鐵路邊長一、九〇二公尺一段與車駕橋涵洞,早在去年十二月份完成,候潮門鐵路邊至中山南路長二〇〇公尺與利津橋橋樑,至本月底可以全部完成。
   復興街在戰前是一條舊石板路,二旁都是商店、木行、山貨行。因位於塘上,一面臨江,一面緊靠中河,地價很貴,其房屋基地過去不免侵佔街道,致使路面很狹。抗戰時被日寇用火燒光,戰後僅在近北一端稍有正式建築,其餘大都是臨時棚屋,因路綫爲錢江南北貨物轉運焦點,商業仍甚繁盛,公共汽車便在此處通行,惟路面係瓦礫磚屑煤屑等任意舖成,高低不平,闊狹不一,對車輛損耗與對搬運工人拉運貨車的勞力支付都很大。同時來往車輛與搬運工人時有相撞危險,市建設局有見於此,便决意進行改築,經測量設計後便參照交通實際情况分二期翻修,第一期先築中山南路至電廠水泥橋邊一段,分五段同時興工,至八月十五日已全部完竣,計長二、四〇〇公尺,寬爲十六公尺,做的亦爲水結碎石路面。該路是本市土特產交流的主要市場,是閘口通城內的唯一大道,完工後可聯接江城路直達城站。(吳寅、何金豐、吳廷元)建築完成的復興街水結碎石路一段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吳寅
责任者
何金豐
责任者
吳廷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