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商界增產捐獻典型介紹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5089
颗粒名称: 北京工商界增產捐獻典型介紹㈥
并列题名: 十個人的小鐵工廠决捐獻二千二百萬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8月11日,当代日报登载了關於北京工商界增產捐獻典型介紹。
关键词: 職工 工廠 鉄鍬 捐獻

内容

隆記鐵工廠是一個很小的、專作鉄鍬的鐵工廠。地址在崇文門外葱店前街,全部工廠只有一個狹長的院子和十間左右的房子,門口連塊招牌都沒有。全厰一共有十人(包括經理),其中三個還是資方三弟兄。這麼一個小工廠在捐獻運動中結合增產,决定捐獻二千二百萬元購買飛機大砲,職工得的增產獎金每月二百五十斤小米,六個月合一千五百斤小米也捐獻了。
   廠主兼經理董占榮是機器金屬製造業公會的積極分子。他在六月初間聽了赴朝慰問團歸國後的報告後,回廠就和職工開會討論怎樣捐獻。他在會上說:「志願軍在前線艱苦得很,有時兩三天連飯都吃不上。我們在後方作買賣,比志願軍要好得多,我們一定要響應政府的號召,每天多作幾把鉄鍬,把多得利益的一部份拿出來捐獻。」誰知職工們的熱情更高,討論的結果,决定先從上半年的盈餘中拿出一千萬元捐獻,再由每月增產百分之十(每天可增產二十把鉄鍬),以其盈餘的一部分二百萬元逐月捐獻,連續六個月共一千二百萬元。先捐獻的一千萬元在六月六日就繳給公會轉繳了。職工們熱情地提出節省原料,在工作時間以外檢修機器,完成增產捐獻的保證。廠主决定每月拿出二百五十斤米來作爲增產的獎金;職工們則决定把這六個月得到的一千五百斤米獎金送到機器製造業工會作爲職工的捐獻。增產捐獻運動在這個十人小工廠裏熱烘烘地展開了。
   隆記鉄工廠全體職工在捐獻運動中爲什麽這樣積極呢?這個問題是不難答覆的。解放前的十幾年中,這個小工廠一直在朝不保夕的掙扎着,職工不掙工資,營業還有虧空,有時大家連窩頭都吃不上,到北京圍城時簡直就要倒閉。但是北京一解放,他們就接到訂活,同時舊存成品也很快地賣出去,以後的營業一天比一天强,到目前訂活和現銷加起來,最多每月可達到六千把的銷路。產品供不應求,這就大大鼓舞了他們發展生產的情緒。廠主董占榮說得對:「謝謝毛主席、共產黨,我們所以能有今天,可以說全是他給我們的。」
   其次,該廠勞資之間非常團結,從來沒發生過什麽糾紛,職工待遇比普通的全高,伙食也好,每個人遇到困難廠万都爲設法解决,所以職工們一聽說增產捐獻,熱情比廠主還高。
   有了對祖國、領袖、政府的熱愛,有了勞資間的團結,沒有不能搞好增產捐獻的。(王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鴻
责任者
董占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隆記鐵工廠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