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井崗山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3692
颗粒名称: 在井崗山上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1年7月28日当代报登载在連續的苦戰以後,毛主席帶領這支部隊到了井崗山地區,建立了最初的革命根據地。
关键词: 毛主席 井崗山 革命根據地

内容

毛主席一九二七年大革命以後,便在湖南、江西邊境一帶地區,領導秋收暴動,組成了革命武裝。在連續的苦戰以後,毛主席帶領這支部隊到了井崗山地區,建立了最初的革命根據地。
   爲什麽要上山呢?因爲在當時革命形勢之下,毛主席認為不是進攻的時候,而是退却的時候,應該很好組織退却,找個立脚的地方,建立根據地,保存革命力量。
   爲什麽要上井崗山呢?這是因爲井崗山在江西的遂川、寧岡、永新、蓮花和湖南的茶陵、酃縣、桂東等縣之間,周圍三百多里,四面都是高山,非常險要,便於作戰防守。山上還有一片平地,周圍有十九個集市,中間有上、中、下、大、小五個井(井就是村莊的意思),山周圍都是稻田,出產豐富。周圍各縣的農民,受過大革命的影響,覺悟程度很高。就是由於地形險要,出產豐富,羣衆條件好,所以毛主席選定井崗山建立根據地。
   那時候,山上有一股土匪,約有五、六百武裝,帶頭的叫王佐和袁文才。他們和統治階級有矛盾,紅軍便决定爭取和改造他們。於是開始和他們打交道,送給他們一些槍枝,又派人到他們那裏去做工作。有一次,紅軍和他們聯合作戰,把王佐一個世仇——吉安等七個縣的聯防司令尹道益殺了,仗打完,又給他們發餉,發新衣服,進行慰勞,他們非常感激。他們受了紅軍的影響,從此改變了性質,漸漸地建立了紅軍的紀律,學習紅軍的制度,全部得到了改造,王佐、袁文才後來也當了共產黨員。可見紅軍是一座革命的熔爐,就是土匪進了這個熔爐,也能脫胎換骨,成為新人。
   在井崗山上、最有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時期有極大意義的一件大事,就是朱總司令在一九二八年四月,上井崗山和毛主席會師。朱總司令把在南昌起義失敗後的一部份隊伍,帶來了三個主力團,和毛主席會合後,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共編成三師六個團,人數有一萬多。軍長就是朱總司令,黨代表就是毛主席。從此,這兩支合而爲一的武裝部隊,就在毛主席朱總司令的領導之下,走上正確的道路,發展起來。而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名字,在中國革命史上,便長期聯繫在一起。
   紅軍在井崗山上,是十分艱苦的。山上有的是叢山峻嶺,樹林很多,有很淸的澗水,所以柴水都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糧食和油鹽,於是决定要準備好三個月的糧。那時候隊伍早上下山揹糧,晚上回來,天天下山上山,情形很有趣。山是彎灣曲曲重重疊疊的,每天只看到一個個接連着爬上爬下,像蛇一樣。當時朱總司令已經四十歲了,也親自到樹林裏砍了一條扁担,上面寫了個:『朱德記』三個字,親自來挑,有時一天來回挑兩三次。紅軍士兵看見自己的軍長和他們一樣的不辭辛苦,興奮極了,大家幹的更起勁了。那個山很高,南方各省的山常常是在三千米達左右高,那兒就差不多有四千米達高,山上經常下霧,給養非常困難。最初反革命還隔的遠,附近幾百里路都是紅軍的範圍,到以後一個時候形勢嚴重起來了,紅軍在山頭,敵人在山下,講話唱歌都聽到。形勢緊的時候,紅軍沒有菜吃就吃南瓜。一九二八年紅軍幾次被圍,大家就是天天吃瓜,頓頓吃瓜,以瓜度日。當時沒有毯子,每人一綑禾草,晚上把禾草蓋起來,外面遮一塊門板,門打開滿屋都是草,不知有人,一走進去,睡覺的就會叫起來,因爲踏在頭上了。當時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虱子。可是就在這樣艱苦困難的時候,由於官兵是爲了革命事業奮鬥,爲勞動人民的利益而戰,在政治上、經濟上、生活上一律平等,軍隊內部講民主,官兵吃穿一樣,經濟澈底公開,大家一塊生活,一塊勞動,一同對敵人作戰,精神非常飽滿。
   紅軍的優良傳統,是和毛主席的建軍思想分不開的。又拿做羣衆工作這個任務來說,也是一開始就有了的。當初部隊中有工農運動委員會,就是政治部的前身,除了部隊本身的政治敎育以外,還要做羣衆工作。一九二八年,井崗山附近的六七個縣都建立了革命政權和地方武裝,分過田,分過穀子,一個人六百斤,成立農民協會、少先隊、兒童團,鬧得熱火朝天。各縣的反革命政府官吏,都往大城鎭逃跑,人民的力量大極了。一九二八年過新年,羣衆有一支歌子說:『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要活捉蕭家壁,要消滅羅普泉。過新年,過新年,你拿斧子我拿鐮,高舉紅旗開大會,打了土豪分了田。』(按:蕭家壁、羅普泉都是羣眾痛恨的「民團」團長,蕭匪已經在前年被解放軍剿匪部隊活捉。經羣眾公審槍决。)從上面的歌,可以想見當時紅軍同羣衆的關係,是多麽密切。
   紅軍就是依靠了井崗山和四圍地區的人民,打垮了敵人幾次對於井崗山根據地的圍攻。紅軍剛到井崗山不久,湖南國民黨軍第八軍便跟蹤追進山來。敵人一個軍,紅軍當時只有一個團,實際只有七個連。毛主席想了辦法,提出:『集中打仗,分散作羣衆工作』的口號,一面自己留下兩個連扼守黃洋界嶺,同敵人主力苦戰三晝夜,給敵人重大殺傷,敵人始終未能越過黃洋界嶺;一面又派兩個連迂迴至敵人背後,截斷敵人的運輸給養。敵人背腹受敵,被迫退去,紅軍保存了自己,驅逐了敵人。這便是有名的井崗山第一次反圍攻。這次勝利,使井崗山根據地暫時站穩了脚根。後來朱總司令上山後,人數增多,軍威大振。一九二八年夏季湖南、江西兩省國民黨軍隊聯合來圍攻,紅軍集中兵力,殲滅了它兩個團,殘敵狼狽退去,又取得了第二次反圍攻的完全勝利。不久,彭德懷同志率領在湖南平江起義的部隊,前來會合。湖南、江西、廣東三省國民黨軍隊又舉行第三次圍攻。當時領導機關决定以井崗山作爲牽制,部隊轉入敵人後方,擴大進行游擊戰爭,於是採取了戰略上的轉移,以彭德懷同志守山,毛主席和朱總司令舉行第一次長征。那是在一九二八年十二月落大雪的一天出發的,有二千五百人,兩個主力團、一個次要團,目的是要經過江西南部進到江西東部建立根據地。到了大庾,受到敵人意外襲擊,遭受失敗。但是,由於部隊政治工作强,領導强,所以能够團結起來不散。當時一天一晚要走一百四十里路,三十天强行軍,每天晚上十二點鐘起床,一直走到第二天天黑才休息。每天照例如此,起床之後宣佈命令就走。可是沒有人掉隊,許多傷兵都跟上了隊伍。由於敵人追得很緊,紅軍來了一個反攻,把敵人三個團完全打垮,繳了一千多條槍,俘虜兩千人。紅軍終於把革命種子散佈到了福建、廣東、湖南、江西四省,以後各地都搞起了游擊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再也撲不滅了。
   毛主席在井崗山建立根據地,這是引導革命首先在鄕村發展,走武裝鬥爭的道路,從一塊根據地發展到建立多塊和大塊根據地,開始了中國革命史上偉大的轉折。如果沒有當時井崗山的堅持鬥爭,就沒有以後的土地革命運動,就沒有今天的人民解放軍;人民解放軍的歷史,就從這裏爲開宗明義的第一章。可是,當時要堅持這一鬥爭,也是不容易的。比如那時紅軍在山上打游擊,當時有一類主張不要武裝鬥爭,不要革命的所謂『取消派』分子,自動退却逃跑了,還譏笑紅軍說:『你們毛澤東住在井崗山頂,特委住在山腰,區委住在山角,刮風下雨首先知道,曉得什麽世界形勢,談甚麽革命。』他們看不見革命的前途。紅軍不僅要反對這種逃跑主義,同時也要反對當時部隊中存在着的另一種拚命主義情緒,認爲在鄕村沒多大用處,和攻大城市。紅軍在毛主席領導下,反對了這兩種傾向,才成功地堅持了井崗山的鬥爭,展開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總政治部新聞處稿)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