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通訊:三山紡織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2006
颗粒名称: 莫斯科通訊:三山紡織廠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記者參觀莫斯科「三山」紡織聯合工廠的過程。
关键词: 記者 參觀「三山」紡織廠 過程

内容

不久前記者參觀了莫斯科的「三山」紡織聯合工廠。這是蘇聯一家最老的紡織廠,它有一百五十二歲了。十月革命前,三山工廠屬於一個姓布羅霍洛夫的厰主。老年的工人還記得當時的情景:從早到晚做着沉重的活,受着殘酷的剝削,所得不够餬口。但是,三山工廠的所在地,是一九〇五年革命的中心。這兒爲自由與幸福而鬥爭的工人們,在巷戰中流過不少的血。十月革命勝利後,一九一八年,這個工廠收歸工人自己管理。一九二一年列寧到這兒演講過,他談到了蘇維埃政權的任務,並號召工人努力建立新的生活。現在,社會主義的新生活已在三山工廠實現了。
   三山工厰廠長薛沃斯家諾娃親自接待我們到她的辦公室。這位中年女廠長領導着數以千計的男女工人。從女廠長的談話中,我們知道,像蘇聯整個紡織工業一樣,三山工廠也是女工多於男工:女工佔全廠工人百分之七十。大部分女工都有家庭和孩子,但她們不但參加生產,出色地勞動,還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學習。
   從廠長室出來,先後到了紡紗廠、織布廠和整理廠。到處看到斯塔哈諾夫工作者的照片、生產成績表、生產快報和標語。在織布廠,我們看到工人不多,每人管着十二台到十六台織布機。她們按着一定的合理的路綫走動,操作敏捷但是舉止安閑。在織布機和女工身上看不到棉花毛。女工們穿着乾淨的衣服。工作位置都整齊清潔。經綫穿孔女工坐的軟凳有四個輪子,可以自由移動,上面安裝着日光燈。因爲是老工廠,織布機不是自動換梭的。據女厰長說:這種非自動的織布機,英國紡織工人每人平均只能管四台到六台,接受了蘇聯經驗的波蘭紡織工人能管八台到十台。所以三山工廠工人的勞動生產率佔世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獨伊界紡織業的第一位。後來到了產品陳列室。這裏展覽着五顏六色無數花樣的布料。這些花樣都是派專家到各加盟共和國收集的。工廠出的各式布料的花樣有一萬種之多。據女廠長說:由於人民購買力的提高,他們要求更多更漂亮的花樣。現在三山工廠每天出產的布疋足供十二萬五千人的需要。
   在蘇聯紡織工業企業中,三山工廠工人是很出色的。一九四九年工廠成立一百五十週年紀念時,全廠有四百九十人榮獲了各種勳章和獎章。她們曾爲多管機器、生產優等質量產品、提高勞動生產率、節約原料,進行過社會主義競賽。工廠副領班沃羅辛所發起的「爭取高度的生產效率」競賽,曾經普遍推廣到其他工業企業之中。女廠長吿訴我們:社會主義競賽使工廠能够以比從前更少的工人生產更多的東西。由於競賽,全厰工人沒有一個不完成或超過生產計劃的。工廠非常重視競賽,在節約材料的競賽中,工廠曾使每個工人認識到節約是自己的責任,並且使他們知道每月要用多少原料、電力等等。每個生產組都實行了經濟核算。
   社會主義競賽是通過工會來組織和進行的。據三山工廠工會委員會主席說:工廠工會委員會下面有許多車間工會委員會,每一車間工會委員會下有幾個工會小組,每組二十到二十五人不等。所有的車間工會委員會主席和小組長都是選出來的。就是通過這些車間工會委員會和工會小組來組織競賽。進行競賽時,從個人到車間都訂有具體條件。競賽條件包括生產量、節約棉花量、幫助別人、學習、社會活動、合理化建議和發明、提前完成生產計劃的保證等等。競賽條件每月檢查一次。今年三月間,全廠有百分之七十的生產組在競賽中成為「優等質量產品生產組」。
   工人敎育對於提高生產是有重大意義的。女廠長說:三山工廠採用了各種敎育方法:郭瓦廖夫方法,斯塔哈諾夫者學校先進工人帶落後工人,生產指導員敎工人等。工廠還設有工業學校,每一個靑年工人都要在那裏學習,還有中等技術夜校,學習的工人畢業後可以升爲副領班。工厰附設有紡織學院的夜間分校,在那裏受高等敎育的工人畢業後可以担任車間間長以上的職務。例如,靑年女工華提林娜畢業後當了紡紗廠廠長)這樣,三山工廠不脫離生產來學習的辦法培養了和培養着大批幹部。此外,工廠還有靑年工人學校,保證在衛國戰爭中失學的二十六歲以下的青年工人都能受完七年級敎育。自然,黨員和共靑團員還要學習馬列主義和政治課。革命前三山工廠一百人中只有二個到五個人識字,而現在不但文盲消滅了,而且每個人的知織都在不斷地提高。
   三山工廠工人平均每月工資七百盧布,斯塔哈諾夫工作者可拿到二千盧布。由於種種福利設施,工人的實際收入還不止於此。女廠長給記者介紹了三山工廠的職工福利槪况。京來該廠每一百人中有十三個人專門辦福利工作。以兒童保育爲例:該廠辦有三個托兒所,六個幼稚園,一個孤兒之家,和若干兒童療養機關,共收容兩個月到七歲的兒童近一千二百人。其中托兒所收容兩個月到三歲的兒童四百二十人。幼稚園收容三歲到七歲的兒童四百一十人,孤兒之家收容衛國戰爭中失掉父母的兒童六十人;因體弱而到南俄療養所休養的兒童一百八十人,到鄉下療養所的兒童一百二十人。因此任何兒童,不論健康好壞都可以送進兒童機關。此外,該廠附設一個醫務所,有醫生十九人,護士和工作人員四十人。
   在南俄黑海邊有該廠工人療養所,每月有三十五到四十個工人到那裏休養。三山工廠正在莫斯科近郊建築一座休養所,各能容納四白人的兒童夏令營和兒童別墅。該廠有一座戲院可容一千二百人。原來是布羅霍洛夫廠主跳舞和宴會的大廳,現在已改爲工人的「文化之家」。工人們在這裏參加各種業餘文化活動小組,看戲,看電影,休息和遊戲。還有一個養老之家,由工厰養活那些年老不能工作的工人。
   出了工作場後,我們到了廠內附設的夜間療養所。所長是一位年長的女醫生。她向我們談了療養所的情形。夜間療養所有一百個床位。經過車間醫生、工厰醫生、工會主席組成的休養委員會審定的工人,可以不脫離生產地享受一個月治療。治療的工人下班後就來這裏洗澡、休息、跳舞、吃飯、睡覺。一天吃四頓飯。除了身體不好的人外,星期日可以回家。療養所的走廊裏掛着一張作息時間表,規定:六點起床,六點半到七點半——早飯和休息,然後上工,十一點到十二點半午飯和休息,然後又上工,下班後十六點到十七點半吃茶點和休息,十七點半到十九點半醫療(洗澡、打針、吃維他命等等),十九點半到二十一點晚飯和休息,或者在休息室看書報、唱歌、跳舞,或者到工廠俱樂部玩,或者出去散步,二十二點睡覺。夜間療養所的食堂很乾淨。菜單的名目很多。由醫生按照每人健康的需要,規定飲食的種類和質量,但價錢都是一樣的。他們的寢室舖着雪白的床單,窗上掛着雪白的紗簾。入所劵(一個月)五百五十五盧布,工人自己只出一百六十五盧布,即百分之三十,其餘由工會的社會保險基金中支出。治療的工人百分之二十是完全免費的。那裏有一個專任醫生,一個兼在醫務所服務的醫生,三個護士,四個服務員,二個廚子,一個會計,三、四個雜務員。
   從夜間療養所出來,我們到了晝夜幼稚園。三山工厰共有六個幼稚園,其中一個是晝夜的,其他五個是白天的。晝夜幼稚園是爲不固定在日班或夜班工作的工人的孩子設的,在一九三六年就開辦了。父母在星期一早上把孩子送到晝夜幼稚園,星期六下午接回家。它設在光綫充足的高大房子裏。老遠就聽到小孩們快活的聲音像鈴子般響着。他們長得又胖又紅。這裏一共有一百個兒童,按年齡分成四班。第一班三歲到三歲半,第二班四歲,第三班五歲,第四班六、七歲。每班都有自己的寢室、飯堂、遊戲室。大班的遊戲排着鋼琴、木馬、小囡囡。孩子們看到我們頂高興,給我們看他們畫的圖畫。有一個男孩子告訴我們,他長大了要當飛機師。一百個孩子由醫生、護士、敎員、廚子等二十五個工作人員照護。每月一個孩子費用是五百五十盧布,父母按工資的高低出四十到二百盧布,其餘由政府衛生部支付。小孩每天的伙食費是十盧布五十哥比。日間幼稚園和晝夜幼稚園差不多,不過費用少些:一個小孩子三百五十六盧布,父母只付四十到一百五十盧布,其餘由衛生部支付。
   最後到了命名為巴甫立克·馬羅佐夫(這是一位十二歲的少先隊員,一九三二年因爲反對他的富農父親破壞集體農場的反革命活動而被他的父親殺害)的兒童文化之家。這原來是一座敎堂,現在作爲三山工廠學齡兒童校外活動的場所。有一千二百個中小學生按照自己的愛好參加各種小組活動,如自然科學組、飛機模型組、攝影組、舞蹈組、音樂組、戲劇組等等。兒童文化之家共有三十四個工作人員,領導各小組活動。此外有一座大禮堂和藏書二萬册的兒童圖書館。在這裏我們遇見少先隊夏令營負責人習明納爾,正在討論今年夏令營的工作。早在中小學生下鄉休息之前,這裏已經開始籌備了。這些少先隊工作者們希望中國兒童也過着像蘇聯兒童一樣幸福的生活。
   帶着為祖國兒童的幸福而努力的希望,我們辭別了三山紡織廠。(新華社北京十日電)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獨伊
责任者
布羅霍洛夫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莫斯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