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流向農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1743
颗粒名称: 人民幣流向農村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人民幣流向農村的方式。
关键词: 人民幣 流向農村 方式

内容

大家都知道:與過去貨幣流通之局限於幾個大城市的情况相反,今日人民幣的流通已由城到鄕,由大點小點的直綫往來進而走向點面結合以及無數大小圈圈相互交錯或近或遠的交流狀態,並且搬現大減。所以致此的原因。首先是由於人民幣價值的穩定,因而有條件把流通陣地擴大;其次是由於銀行與貿易部門的人的、錢到與貨到,特別是貿易部門在鄕鎭中建立了經常的商品流通關係,從而可以使貨幣就地投放,就地回籠,使人民幣在農村得以生根立足。人民幣在農村流通的圈子愈廣愈細,則其與廣大地區的生產與流通的關係必然愈趨密切,人民幣的價值基礎也就必然要愈趨鞏固,因此,配合貿易部門把銀行機構推下一層,把人民幣儘可能的推向農村深處,幫助各地土產儘量的交流起來,從而把整個國民經濟也活躍起來,乃是當前的一個重大任務。
   人民幣在解放後特別是在土改後的農村中又是怎樣流通的呢?這顯然和以往的規律大大不同。首先,地主階級被消滅了,地富商人的聯合陣線亦已解體,貨幣主要是在國營經濟與農民之間直接流通。貿易公司與合作社一面向農民進行大量收購,一面即以各種物資爭取回籠。人民銀行與合作社則深入農村,發放農貸,所有這些都是有計劃的在城鄉互助,發展農業生產和扶助農民的基本政策下進行的,既無對立,亦無剝削。這是主導的一面。其次,行莊資金與私商資本目前也在向廣大的農村進出,特別是私商資本的力量値得重視,不過,他們是比較分散的,無組織的,有時又是帶有濃厚的剝削性的;因此,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中,他們還應予以領導和組織改造。第三便是土改後農民之間的自由借貸了,在農民迅速中農化的過程中,在農貸資金還不足以適應整個農村需要的現階段,自由借貸是目前貨幣在農村流轉應予鼓勵的一種方式。
   拿現在和反動派統治時期比較,下述幾種情况或動向値得注意:
   一、下鄕的貨幣量比過去大得多。
   二、國營體系在農村中所掌握的貨幣量比私商的集中而作用大。
   三、收購是貨幣下鄉的主要方式。
   四、過去貨幣下鄕,絕大部份含有高利貸的剝削性,現在這種性質已消除或大大減少;過去,貨幣通過地富進入農村,又由他們集中起來進入都市,現在不用這樣周折轉彎了。
   五、土改後,農民負担輕,生產力提高,儲蓄能力將日趨增强。
   六、銀元與物物交換尚未肅淸,但正在減少。
   最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即通過國貿、合作社及人行的組織領導(例如通過購銷的合同關係,公司與銀行機構深入集鎭去工作等),小生產者零星、散漫但數量龐大的貨幣已有可能逐步被組織集中起來運用,並把小生產者貨幣流通的軌道,從私人資本主義的範疇,逐步納人國營經濟的體系,而使其流通也日益趨向計劃化。這一趨勢將隨着國營經濟與合作社經濟的日趨發展而日益顯著。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