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結束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当代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10020020220030939
颗粒名称: (九)結束語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聯共黨(布)歷史』的結束語,毛澤東思想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東方的發展。
关键词: 聯共黨 歷史 結束語

内容

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一個近五萬萬人口大國中的勝利。這個革命是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又一次偉大的革命,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被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內所舉行的另
  
  一種典型的大革命。
   毛澤東同志的著作在思想上和理論上集中地表現出中國這一個典型的革命,集中地表現出馬克思列寗主義在這個革命中的極其生動的力量。
   列寧曾經寫道:
   『我們並不把馬克思底理論視爲一成不變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巧相反,我們深信,它只是爲一個科學奠定了基礎,而社會主義者若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面把這個科學向前推進。我們
  
  認爲俄國社會主義者特別必須獨立闡發馬克思底理論,因爲它僅僅提供出一般的指導的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局部說來,在英國是與法國不同,在法國是與德國不同,在德國是與俄國不同的。』(註四四
  
  )
   『聯共黨(布)歷史』的結束語指出: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强有力的地方,就在於它使黨能判明局勢,能瞭解周圍事變的內在聯系,能預察事變的進程,不僅察知事變在目前怎樣和向何處發展,而且能察知事變在將來會怎樣發展向何處發展
  
  。」
   這個「結束語」又指出:
   「精通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這就是說要善於拿革命運動底新經驗來豐富它,要善於拿新原理和新結論來豐富它,要善於發展它和推進它,不怕根據這個理論底實質去用適合於新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
  
  新結論代替其某些已經過時的原理和結論。』
   毛澤東同志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精神,正是列寧斯大林這樣的精神。
   顯然,毛澤東同志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般指導原理到東方的國家中來,這種東方國家與歐洲的資本主義國家有更大的不同,所以就需要有很大的理論上的勇敢和創造性。正因爲如此,毛澤東同志曾經
  
  被人反對;但毛澤東思想也因此取得了勝利。
   關於在農村中舉行長期革命戰爭,用農村包圍城市然後取得城市的結論,關於由建設和堅持許多小塊根據地的革命政權而在長期的鬥爭中逐步發展,逐步擴大,到奪取全國政權的結論,都是毛澤東同志在
  
  二十幾年前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研究中國革命問題所獲得的明確的結論。這是馬克思主義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新結論。這個新結論是正確的,因爲它是被中國革命所證明了,因爲它也正在被東南亞其
  
  他國家的生活所證明着。這是說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的不可抵抗,辯證法的不可抵抗。
   劉少奇同志在一九四九年的亞洲澳洲工會代表會議(開幕詞)上說:
   「中國人民戰勝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道路,是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所應該走的道路。」
   「這條道路就是毛澤東的道路。」
   毛澤東思想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東方的發展。這個東方革命的集中的經驗,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有重大的意義的。就世界的鬥爭全局來說,這個意義是具普遍性的意義。
   (註一)「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
   (註二)斯大林:「與中國勞動大學學生的談話
   」。
   (註三)「中國紅色政權爲什麽能够存在?」
   (註四)同註二。
   (註五)「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註六)列寧:「在東方人民第二次代表大會上
   的講演」。
   (註七)「新民主主義論」。
   (註八)同註七。
   (註九)「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
   (註一〇)斯大林:「論南斯拉夫的民族問題」
   。
   (註一一)「論人民民主專政」。
   (註一二)同註二。
   (註一三)「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
   (註一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註一五)「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註一六)同註三。
   (註一七)同註一五。
   (註一八)同註一三。
   (註一九)斯大林: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聯共
   (布)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監察委員會全體聯席會議上
   的演說。
   (註二〇)「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註二一)「上海太原失陷以後抗日戰爭的形勢
   和任務」。
   (註二二)「目前抗日統一戰綫中的策略問題」
   。
   (註二三)同註二二。
   (註二四)「統一戰綫中的獨立自主問題」。
   (註二五)同註二二。
   (註二六)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毛澤東同志起草的
   「紅軍第四軍六次代表大會决議案」。
   (註二七)「爲爭取千百萬羣眾進入抗日民族統
   一戰綫而鬥爭」。
   (註二八)同註一三。
   (註二九)同註一三。
   (註三〇)同註一三。
   (註三一)同註一三。
   (註三二)「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届全
   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閉幕詞」。
   (註三三)「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
   國主義的侵略」。
   (註三四)「整頓黨的作風」。
   (註三五)同註二〇。
   (註三六)「改造我們的學習」。
   (註三七)同註三四。
   (註三八)「反對黨八股」。
   (註三九)「關於糾正黨員的錯誤思想」。
   (註四〇)同註三四。
   (註四一)「中共中央關於領導方法的决定」。
   (註四二)同註三四。
   (註四三)同註三四。
   (註四四)列寗:「我們的綱領」。

知识出处

当代日报

《当代日报》

出版者:当代日报社

出版地:杭州(1)谢麻子巷六号

《当代日报》的前身是《当代晚报》,社长郑邦琨携部分资产逃亡台湾时,报社员工中已有“应变委员会”的组织。杭州市军管会批准以新报名《当代日报》登记出版的申请。1949年6月1日,在改造《当代晚报》基础上,《当代日报》正式创刊,发刊词题为《一个新的起点》。总主笔曹湘渠,总编辑李士俊,总经理何志成,社址在杭州谢麻子巷6号。《当代日报》一直受中共杭州市委领导。尽管如此,《当代日报》从性质上讲还是民营报纸。在《杭州日报》创刊前夕,1955年10月31日,《当代日报》终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陳伯達
责任者
馬克思
相关人物
列寧
相关人物
毛澤東
相关人物